【美股盤勢】美股因關稅陷震盪,靜待CPI與財報季到來(2025.07.15)

 

大盤解析

美國總統川普於上週末宣布對歐盟與墨西哥祭出30%的關稅,避險情緒使美股期貨在亞洲時段承壓。不過,市場普遍認為此舉談判意涵居多,最終稅率或將調降。根據22V Research調查指出,美國實際平均稅率預計僅從13%升至17%。
此外,今日將公布的CPI報告,【美股焦點】6月CPI將回升但可控,通膨壓力逐漸消退?一文有提到數據雖可能回升但整體可控,加上財報季即將揭曉,投資人情緒轉趨觀望,美股跌幅收斂,除費半外主要指數全面收紅。
類股方面,Netflix(NFLX)受惠於訂閱數穩健與廣告營收成長預期,上漲1.4%。Meta(META)宣布擴建AI資料中心,Google(GOOGL)則透過收購Windsurf專利與技術強化AI研發,兩大科技巨頭同步收漲;軟體股則在Palantir(PLTR)上漲5%創新高與ServiceNow(NOW)上漲2.4%領軍下續揚。然而,半導體遭獲利了結,包括費半、美光(MU)、台積電(TSM)及輝達(NVDA)均收低。
金融股表現相對堅挺,受惠於第二季波動提升與放款動能增強,PayPal(PYPL)、摩根士丹利(MS)及高盛(GS)等領漲。監管機構針對加密貨幣託管業務釋出新指引,也擴大金融業數位資產業務發展空間。相較之下,能源股受油價回落拖累,埃克森美孚(XOM)及雪弗龍(CVX)走弱。

 

焦點新聞

總經

美國6月CPI通膨報告受矚,關鍵在關稅影響是否開始顯現

美國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即將公布,市場關注焦點不僅在數據本身,而是關稅是否開始對價格造成實質壓力。由於川普政府近期加徵的關稅可能已經滲透至供應鏈,6月CPI將成為觀察通膨與貿易政策影響的關鍵指標。雖然市場預期CPI月增率為0.3%,核心CPI年增仍高達3%,高於聯準會2%的目標,但真正的焦點在於汽車與服飾等敏感品類是否出現價格上漲。
市場將密切解讀CPI細項,評估關稅是否引發輸入型通膨,若通膨進一步上行,恐使聯準會延後降息節奏,政策風險升溫。
  • 汽車與服飾成觀察重點
    分析師指出,新舊車與服飾品項對關稅特別敏感,5月CPI顯示這些項目價格下跌,與市場預期相反,6月是否出現反轉將是關鍵。
  • 高關稅恐逐步滲透通膨數據
    關稅影響預料將透過供應鏈體現於價格上,Goldman Sachs估計,關稅可能貢獻0.08個百分點至核心CPI,影響家具、通訊、個人用品等類別。
  • 核心商品成評估關稅衝擊指標
    包括服飾、鞋類、電子產品、家居用品等的「核心商品」類別,是評估關稅是否已被轉嫁至消費者的主要參考。
  • 聯準會政策走向高度依賴CPI結果
    若通膨顯著上升,可能令聯準會延後降息步調;專家表示,政策制定者需見到關稅通膨高峰已過,才會更放心進行寬鬆政策。
  • 白宮關注通膨作為施壓工具
    川普政府一方面希望壓低利率,另一方面關心關稅是否推升通膨,CPI報告將成為其經濟政策與選戰策略的重要依據。

 

川普威脅對歐盟商品徵30%關稅,歐盟急尋對策防止貿易戰升級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自8月1日起,將對來自歐盟的進口商品課徵30%關稅,對歐洲貿易構成重大威脅。歐盟雖表達「遺憾與失望」,仍積極爭取在限期前與美方達成協議,避免進一步衝突。專家指出,此舉是川普在談判桌上施壓的慣用策略,但若無法妥協,恐將引爆全面貿易戰。分析人士也指出,歐盟可能提出購買更多美國商品、降低部分美國產品關稅,作為交換。與此同時,川普也威脅對未配合促成俄烏停火協議的國家實施「次級關稅」,加劇全球貿易與地緣政治風險。
川普關稅威脅再次擾動全球貿易秩序,歐盟正力圖避免正面衝突,預期雙方或將妥協於中間稅率;但一旦談判破局,市場恐面對歐美貿易摩擦全面升溫的現實風險。
  • 歐盟暫緩反制並加速談判
    歐盟貿易專員表示,雖對川普的關稅通知感到「遺憾與失望」,但仍以協商為優先,短期內不會啟動原訂反制措施,並強調願與美方持續溝通,尋求可接受的方案。
  • 市場預期達成中間稅率協議
    經濟學者普遍認為,美歐將於數週內達成協議,可能妥協於15%左右的稅率,高於原預估10%,但低於川普開出的30%高門檻,與美英協議標準相當。
  • 歐盟籌備多項應對策略
    歐盟可望透過增加自美進口(如農產品、軍備)、降低美國汽車關稅,或暫緩數位稅規範等作為讓步;若談判失敗,則可能對美科技公司課稅,或限制重要出口品供應。
  • 川普威脅對俄貿易夥伴實施次級關稅
    川普另宣布,若俄羅斯未於50天內與烏克蘭達成停火協議,將對購買俄國出口品的國家課徵高達100%的「次級關稅」,包括中、印、巴西、土耳其等依賴俄能源的國家都可能受衝擊。
  • 通膨與政治變數左右政策走向
    白宮經濟顧問指出,美國消費者因「愛國消費」減少進口,使通膨尚未明顯升溫;但外界警告,關稅最終仍會轉嫁至消費者,加上選舉年政治因素,川普或將視情況調整策略以維持選民支持。
 

產業

美國國會推進多項加密貨幣法案,穩定幣與加密監管將邁入主流金融

美國眾議院本週展開「加密週」(Crypto Week),預計通過一系列加密貨幣友善法案,為穩定幣與數位資產建立聯邦監管框架。最受矚目的《GENIUS法案》將要求穩定幣由流動性資產(如美元與短債)支持,並公開儲備組成,有望在通過後送交總統川普簽署成法。此外,《CLARITY法案》將釐清加密貨幣是證券還是商品,劃定CFTC與SEC的監管邊界,為產業消除長期法律不確定性,或促使機構資金重新進場。儘管民主黨表達對消費者保護與潛在利益衝突的疑慮,市場預期此輪立法將進一步推動加密貨幣融入傳統金融。
眾議院推進加密法案有望釐清監管邊界,為穩定幣與加密市場建立制度基礎,產業整合傳統金融的腳步將大幅加快。
  • GENIUS法案為穩定幣立法
    該法案將要求穩定幣發行商持有可兌換資產(如美元與短期美債)作為儲備,並每月公開資產組成,提升市場信任,有助銀行與零售商採用穩定幣進行支付。
  • CLARITY法案釐清加密資產屬性
    該法案將定義何時加密代幣屬於商品或證券,擴大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權限,有望減少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訴訟,解決監管模糊爭議。
  • 川普支持加密產業改革
    川普表態支持產業導向立法,並已明確表示將簽署GENIUS法案。他亦涉足自身加密事業,包括推出$TRUMP迷因幣與World Liberty Financial公司。
  • 業界資金與政策互動升溫
    加密產業於去年投入超過1.19億美元支持親加密候選人,政策與資本市場連結加深。Bitfinex指出,監管明朗將釋放原先因不確定性而暫停的機構資金。
  • 民主黨關切科技巨頭與境外風險
    雖部分民主黨支持GENIUS法案,但多數仍擔憂未能限制大型科技企業發行穩定幣,並要求更嚴格的反洗錢規範與外國發行人限制,恐在參議院面臨挑戰。
 

個股

Rocket Lab股價飆升近70%,與歐洲太空總署合作推升市場信心

火箭發射公司Rocket Lab (RKLB) 股價本週一再度上漲近11%,近兩個月內已翻倍,主要受惠於一系列成功發射任務與與歐洲太空總署(ESA)的合作協議。公司於6月連續成功執行三次Electron火箭任務,並完成48小時內兩次從同一基地發射的壯舉,展現高度任務頻率與可靠性。隨著小型衛星星鏈需求上升,加上競爭對手如SpaceX與Firefly Aerospace壓力升高,Rocket Lab正快速鞏固其在太空發射市場的地位。
Rocket Lab藉由與歐洲太空總署合作及高頻發射表現,重獲投資人青睞,股價年內暴漲63%,市場將持續關注其商業化與國際合作進展。
  • 與歐盟合作推進星鏈發射
    Rocket Lab與歐洲太空總署簽署協議,預計年底前協助部署導航衛星星座,此舉強化其國際業務布局並取得官方認可背書。
  • 發射任務高密度執行
    公司於6月成功完成第66、67、68次Electron火箭發射,其中兩次於48小時內自同一基地升空,展示出高度運營效率。
  • 市場表現亮眼
    股價近月飆升近70%,年初至今上漲63%,2024年已累計暴漲近六倍,市值突破190億美元,顯示投資人對其營運與成長潛力高度看好。
  • 產能擴張支援成長
    CEO Peter Beck表示,公司目前每15天可製造一枚Electron火箭,因應市場對整體星鏈服務日益增長的需求。
  • 太空產業競爭升溫
    Rocket Lab正與SpaceX、Firefly Aerospace等對手競爭,後者也準備IPO。太空基礎建設進入新一輪競爭階段,市場正逐步從概念轉向商業落地。

 

Meta宣布打造AI超級運算集群Prometheus,扎根「超智慧實驗室」搶占AI硬體主導權

Meta執行長馬克.祖克柏宣布,未來將投資「數千億美元」建構AI運算基礎設施,並於2026年前啟動首座AI超級集群「Prometheus」。該集群將作為新成立的「Meta超智慧實驗室」(Meta Superintelligence Labs)核心基礎,支援尖端AI模型的訓練與推理任務。祖克柏強調Meta將擁有業界最高的「每位研究員運算量」,並預告更多如「Hyperion」等可擴展至5 GW的大型運算叢集正在建構中。面對OpenAI與Google的競爭,Meta意圖從AI基礎運算硬體與頂尖人才兩端重整戰線、加速追趕。
Meta強勢加碼AI硬體資本與人才戰,打造全球最密集運算環境,企圖奪回生成式AI競爭主導權,未來影響產業供應鏈與AI技術走向。
  • Prometheus為首座AI超級集群
    Meta首座AI超級運算集群Prometheus預計2026年上線,定位為大規模訓練Llama等先進AI模型的中樞,實現超大規模推理運算。
  • Hyperion等多座叢集同步建構
    Meta同時在打造可擴充至5 GW的Hyperion集群等多座新型AI運算中心,預期能支撐更多AI應用場景與全球部署。
  • Meta Superintelligence Labs正式啟動
    祖克柏在6月宣布成立「Meta超智慧實驗室」,召集產業最頂尖AI研究員與工程團隊,專注下一代超智慧系統開發。
  • 回應Llama 4反應冷淡,加速改革
    面對Llama 4反應不如預期,祖克柏加速重構AI戰略,轉向「人才密度最高、硬體資源最強」的研發模式,力求突破。
  • 大手筆投資AI基礎建設與人才
    Meta近期砸下140億美元投資Scale AI,並展開大規模AI人才招募潮,與Google、OpenAI等展開全面競爭。
 

特斯拉自動駕駛致命事故首度進入陪審團審判,Elon Musk影響陪審選任氛圍

特斯拉 (TSLA) 涉及自動駕駛致死案件的首宗民事訴訟,本週於邁阿密聯邦法院進入審理階段,儘管執行長Elon Musk未出庭,他的影響力卻在陪審團選任過程中引起高度關注。案件聚焦於2019年一起涉及Autopilot系統的致命車禍,事故中一名行人喪生,另一人重傷。原告指控特斯拉對系統缺陷長期視而不見,而特斯拉則強調事故應歸咎於駕駛人的分心與人為失誤。此案為十餘起與Autopilot相關致死案件中,首度進入陪審團審理階段,對特斯拉未來法務與自駕系統形象至關重要。
自動駕駛安全性將面臨司法實測,Musk成為輿論焦點,特斯拉或需為其自駕技術負起更高責任標準。
  • 首宗Autopilot致命事故進入審理
    案件源自2019年佛州Key Largo的事故,駕駛啟用Autopilot時分心操作手機,撞擊行人造成一死一傷。駕駛與原告已和解,特斯拉為唯一被告。
  • 陪審選任受Musk形象高度影響
    多名候選陪審員表達對Musk的強烈個人看法,影響其公正性。特斯拉律師坦言「很難聽到Musk名字而毫無情感」,凸顯品牌與創辦人形象高度綁定。
  • 原告指控特斯拉忽視技術風險
    律師指出,特斯拉長期忽視外部警告,且Musk曾誇大其技術安全性,稱車輛具備「超人感測器」、「比人類更安全」等誇張言論。
  • 特斯拉否認系統缺陷,歸咎駕駛
    公司聲明表示,車禍主因為駕駛分心與人為操控,並稱當時無任何技術可避免該事故,強調Autopilot並非完全自駕,而需駕駛持續監控。
  • 案件將重塑公眾對FSD安全認知
    本案或成為未來自動駕駛訴訟的判例,市場將密切觀察陪審團是否認定特斯拉在未充分保障使用者安全的情況下推廣Autopilot功能。

 

強勢類股

圖片來源:Finviz

 

 

放大鏡觀點

本週市場主要關注通膨及財報季表現,而市場因關稅問題對通膨仍有疑慮,但【美股焦點】6月CPI將回升但可控,通膨壓力逐漸消退?一文中有提到,雖特定商品價格上升,但並未全面失控,且集中在進口商品,不像2022年擴及勞動力及租金等各種面向。另外,汽車、住房與租金預期在短期內會成為通膨下行的重要推手,前者在上半年已出現過度需求提前釋放,進口商與經銷商目前無法立即將新稅轉嫁給消費者,後者則可看到美國主要城市的租金年增率從2024年底開始持續放緩,反映市場供需回歸均衡。另外,能源價格回歸季節常態區間,內需消費需求健康,零售端物價反彈但未過熱,因此若今晚數據回升,對通膨也無須過度擔憂,預期中長期下滑趨勢不變。
財報季方面,在關稅不確定性使第二季財報預期已遭下修、且美元走弱有利美企獲利的情況下,並不看壞本次25Q2財報季表現,短期美股仍有撐。惟須注意美股位階過高評價過貴,以及市場情緒轉為貪婪所可能面臨的短期修正。
展望本週,財報方面主要關注大型銀行股財報如摩根大通(JPM)、富國(WFC)、花旗(C)、美銀(BAC)、高盛(GS)、摩根士丹利(MS)等,科技股的艾司摩爾(ASML)、台積電(TSM),以及百事可樂(PEP)、Netflix(NFLX)及美國運通(AXP)等重點財報;重要經濟數據方面,週二美國6月CPI、周三美國6月PPI、週四美國6月零售銷售及週五美國7月密大消費者信心指數也將陸續公布,將左右市場及聯準會對經濟及利率的態度。

 

延伸閱讀:

【美股焦點】6月CPI將回升但可控,通膨壓力逐漸消退?

【美股焦點】亞馬遜 Prime Day 剛落幕,股價能否跟上銷售熱潮?

【美股焦點】ASML財報即將揭曉:三數據表明短期修正還沒完?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

文章相關標籤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讓更多人可以看到!
  • facebook
  • line
作者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