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焦點】軟銀、川普雙重加持,英特爾迎來「國家隊」拯救?

軟銀注資 20 億美元,成英特爾第五大股東

日本軟銀集團在 2025 年 08 月18 日(一)宣布,以每股 23 美元、總額 20 億美元的條件入股英特爾(INTC),成為這家美國晶片製造商的第五大股東。消息一出,英特爾盤後股價即跳漲逾 6%,投資人情緒明顯回暖。這筆資金雖不足以徹底改變英特爾的基本面,但卻帶有強烈的象徵意義。軟銀創辦人孫正義與英特爾 CEO 陳立武合作關係長達數十年,這次的投資被視為對老友的「力挺」,也是對英特爾未來轉型的一次公開背書。市場多認為,這是軟銀繼投資 Arm(ARM) 與 Ampere 之後,再度在半導體產業的佈局棋子。

川普計畫入股 10%,美政府或成最大股東

更具爆炸性的消息,是川普政府正考慮動用《晶片與科學法》的資金,以股權形式入股英特爾,規模高達公司總股本的 10%,約合 105 億美元。若此計畫成真,美國政府將超越所有機構投資人,成為英特爾最大股東。這個動作不僅是財務支持,更是戰略性佈局:資金將主要用於加速俄亥俄州晶圓廠的建設,以確保美國能在本土擁有足夠先進製程產能。值得玩味的是,就在一週前,川普還公開要求陳立武下台,質疑其與中國公司的關係。但在白宮會晤後,川普態度 180 度轉變,如今甚至要親手推動英特爾的「復興」。這種政治戲劇化的轉折,也再次凸顯川普政策的高度不確定性。

美國特色的「國家資本主義」浮現

這次美國政府可能直接入股英特爾,被許多評論形容為「國家資本主義」的縮影。傳統上,美國一向以自由市場為核心精神,政府多透過補貼、稅收減免或法規引導來影響產業走向,而鮮少以股權方式直接介入企業決策。但在川普時代,這種界線正被逐步打破。

《華爾街日報》評論指出,這是一種「具有美國特色的國家資本主義」,不同於社會主義由國家直接擁有生產資料,而是透過特殊股權、條件綁定或「黃金股」(特殊的股權結構設計,旨在賦予特定股東在公司治理和決策中更大的權力)機制,讓白宮在企業經營上握有否決權或影響力。這與中國「國家隊」模式有異曲同工之妙,但美國更強調以市場操作來包裝。例如,今年 7 月五角大廈便斥資 4 億美元入股稀土公司 MP Materials(MP),並承諾未來十年高價收購稀土磁鐵,目的就是確保戰略資源的供應安全。這樣的安排表面上是商業契約,實質上卻是「政策保障」。

而川普政府的作法更顯激進,他要求輝達(NVDA)與超微(AMD)將中國市場銷售額的 15% 上繳國庫,才核准出口降規版 AI 晶片(如 H20、MI308)。雖然形式上是「出口條件」,但本質已接近「變相稅收」或「國家分潤」。此外,川普還曾推動日本製鐵收購美國鋼鐵(X),附帶白宮版「黃金股」條款,要求公司總部必須留在匹茲堡、董事會多數成員必須是美國公民,並禁止在未來數年內將產能外移。這些條件完全超越一般市場交易的範疇,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

因此,英特爾的案例被視為一個更具指標性的轉捩點。身為美國唯一仍具備先進製程潛力的晶片製造商,英特爾幾乎成了「不能倒」的戰略企業。如果美國政府真的成為其最大股東之一,那麼未來公司在產能分配、客戶合作甚至技術出口上的自主性,都可能受到政策強烈干預。換言之,美國自由市場正快速退位,由「政策紅利」與「國家控制」共同塑造新的產業格局,而英特爾也可能成為這場變革中最重要的實驗場。

政策護航背後的風險

然而,政府入股帶來的未必全是好事。若投資附帶董事會席次、否決權或產能優先分配等「黃金股」條款,英特爾的商業決策可能失去靈活性。若是透過增資發行新股導入資金,現有股東更需承受盈餘稀釋的壓力。從基本面來看,英特爾的代工業務近年來始終落後台積電與三星,在良率、成本控制、客戶信任度上都存在明顯差距。雖然政策紅利可以減輕資本支出壓力,但能否真正轉化為製程突破與市場份額提升,仍是極大的問號。更重要的是,川普的政策決策常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可能因政治利益或選舉考量而突然改變方向,這種不確定性本身就是投資風險。

股價震盪,投資人分歧加劇

英特爾股價在 8 月初一度跌至 19.5 美元低點,隨後因軟銀入股及美國政府可能持股的消息迅速反彈,短短六個交易日內急漲逾 25%,最高觸及 25.8 美元。然而,隨著題材快速被市場消化,股價自高位回落,目前收在 23.66 美元,顯示利多雖然短線發酵,但投資人也開始進行獲利了結。

從技術面來看,23 ~ 24 美元區間已成為多空交鋒的短線支撐,能否守住該區,將決定市場是否具備續漲信心;若跌破,下一步恐回測 20 ~ 21 美元的籌碼密集區。反之,若要重新挑戰 25 ~ 26 美元壓力帶,則必須依賴更明確的政策條件落地,或來自大型客戶的新訂單作為催化劑。

投資人情緒亦出現明顯分歧。樂觀者認為,「國家隊」資金將大幅降低英特爾的資本壓力,並為 18A 製程與代工轉型注入實質動能,甚至有望藉此拿下美國國防的高價值訂單。相反地,保守派則擔憂政策紅利可能掩蓋公司在良率、製程進度與客戶信任上的結構性問題,一旦政府支持減弱,英特爾的基本面弱點恐再度浮現。

整體而言,英特爾正站在「政策護航」與「治理風險」交錯的關鍵時刻。若轉型與政策順利推進,30 美元以上的中期反彈空間仍然存在;但若治理干預過度或製程突破不如預期,市場對其估值的信任可能受到侵蝕。對保守型投資人而言,建議等待政策細節明朗後再行進場;對進取型投資人,則可將 20 美元區間視為逢低布局點,並將倉位調整與風險控制置於首位。

 

延伸閱讀:

【美股動態】英特爾政府入股傳聞,CHIPS資金掀風暴

【美股動態】英特爾美政府擬入股,俄亥俄擴產點火

【美股焦點】美國政府擬入股英特爾,資金救援還是戰略轉折?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


文章相關標籤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讓更多人可以看到!
  • facebook
  • line
作者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