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彼得·泰爾(Peter Thiel,PayPal(PYPL)聯合創辦人矽谷傳奇風險投資家)所支持的加密貨幣交易所 Bullish(BLSH),在 2025 年 8 月 13 日於紐約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成為今年加密貨幣與 AI 熱潮下的又一支焦點新股。此次 IPO(首次公開發行)定價為每股 37 美元,募資規模達 11 億美元,高於原先 32–33 美元的定價區間,開盤即衝上 90 美元,盤中最高飆至 117.93 美元,漲幅逾三倍,雖然收盤回落至約 70 美元,但仍較發行價高出近 90%。值得注意的是,貝萊德投信(BlackRock)與「木頭姐」凱西·伍德(Cathie Wood)旗下的方舟投資(ARK)皆參與本次認購,凸顯大型機構對加密資產基礎設施平台的高度關注。
第 3 家美股上市的加密貨幣交易所 - Bullish
Bullish 成立於 2020 年,總部位於開曼群島,由前紐約證券交易所總裁托馬斯·W·法利(Thomas Farley)領軍。公司定位為專注機構投資者的全球數位資產平台,提供市場基礎設施與資訊服務,目標是以合規優先以及可客製化的架構,為機構與專業投資人優化交易執行,同時推動穩定幣、數位資產與區塊鏈技術的普及。
透過 2023 年收購 CoinDesk,Bullish 業務擴展至權威新聞、專業數據、指數編製與加密貨幣大型會議舉辦(Consensus by CoinDesk),進一步深化其再加密貨幣圈的影響力;2024 年 10 月再併購 CCData,強化數位資產市場數據覆蓋與分析能力,並鞏固其在指數與數據領域的領先地位。Bullish 的核心業務與收入來源有以下兩大部分:
1. 交易與流動性基礎設施 — Bullish Exchange
受德國、香港與直布羅陀監管,並在多國申請牌照。
提供現貨、保證金、永續期貨、到期期貨等產品,涵蓋 70+ 現貨對與 45+ 永續合約。
截至 2025 年 3 月,現貨日均成交 25.5 億美元、永續期貨日均 2.48 億美元,自成立以來累積交易量逾 1.25 兆美元。
收入主要來自交易手續費、做市價差、機構訂閱式流動性服務與穩定幣借貸收益。
2. 資訊服務 — CoinDesk
指數(Indices):包含 CoinDesk 20 指數與比特幣價格指數(XBX),為管理規模(AUM)逾 410 億美元的產品提供基準,收取授權費。
數據(Data):提供全球主要交易所的 L1(最佳買/賣價)與 L2(多檔掛單深度)訂單簿資料,以及鏈上數據,覆蓋 BTC、ETH 等;擁有逾 17.1 萬訂閱用戶,並銷售深度研究報告。
洞察與媒體(Insights & Media):經營 CoinDesk.com 與 Consensus 大會,2025 年共吸引 26,000+ 名與會者,透過廣告、贊助與門票獲利。
Bullish 的最大優勢在於其高度整合的生態系統,將交易平台、數據服務、指數編製與媒體資源緊密結合,形成強大的「飛輪效應」(透過業務各部分互相推動、形成自我強化的循環,讓成長越轉越快、越轉越省力)。交易平台在日常運作中不斷產生海量的市場數據,這些數據進一步提升了指數產品的精準度與權威性;而高品質的指數與數據產品,則反過來催生更多的交易需求與投資機會。媒體業務與大型會議則擔任推動器,不僅提升了 Bullish 在產業內的品牌影響力,還有效促進潛在客戶的轉化與合作。這種一體化運營模式,讓 Bullish 同時實現多元收入來源與交叉銷售,並在資本效率、監管合規以及全球網路佈局方面建立起難以被複製的競爭壁壘。
加密貨幣與美股 IPO 的狂歡
Bullish 把握了完美時機登場,現在正逢加密貨幣與美股科技股雙雙突破史新高的時刻。比特幣已突破 12 萬美元、以太幣站上 4,600 美元歷史高位,資金透過現貨 ETF(直接持有標的資產的交易型基金)持續湧入。其中,貝萊德(BlackRock)的比特幣現貨 ETF IBIT(iShares Bitcoin Trust 的交易代號)自 2024 年 1 月上市以來,7 週內即成為史上最快資產規模破 100 億美元的 ETF,11 個月即突破 500 億美元,被彭博新聞(Bloomberg)形容是「ETF 史上最成功的發行」。IBIT 的亮眼表現不只刷新多項紀錄,更代表傳統大型機構正在加速配置加密資產。
與此同時,穩定幣市場規模已達 2,500 億美元,市場預估到 2030 年可能放大至 1.6 兆美元,逐步形成與傳統金融並行的支付與清算網路。這種結構性、長週期的成長,對以加密貨幣交易與基礎設施為核心的 Bullish 而言,是可預期且高成長的長期商機。
近期美股 IPO(首次公開發行) 市場也十分火熱,6 月上市的穩定幣發行公司 Circle(CRCL) 股價已翻 4 倍,雲端協作設計平台巨頭 Figma(FIG) 上市首日股價飆升 250%,推升投資人對加密貨幣相關與科技新股的風險承擔與定價期待。
Bullish 本次以 37 美元定價(高於原先 32–33 美元區間),申購需求逾發行量 20 倍登場,掛牌首日開盤就達 90 美元、盤中高見 117.93 美元、最終收在約 70 美元,仍較發行價近乎翻倍,期間並因波動劇烈數度觸發暫停交易機制。更關鍵的是,全球資產管理龍頭貝萊德(BlackRock)與「木頭姐」凱西・伍德(Cathie Wood)的方舟投資(ARK Invest)也參與認購,另有彼得・泰爾(Peter Thiel)、艾倫・霍華德(Alan Howard)、軟銀(SoftBank)等資本巨頭紛紛加持,這場 IPO 不僅替 Bullish 充實彈藥,也象徵加密資產正加速邁向主流資本市場。
交易所競爭激烈,Bullish 的後市與考驗
Bullish上市首日的股價表現亮眼,但大多為市場情緒所帶動,而後續股價的走勢,可以觀察以下 3 大重點:
機構資金與監管進展:留意現貨 ETF 淨流入是否持續為正,以及美、歐、亞的牌照落地進度;兩者同時向上,通常會放大機構開戶與成交的數量。
營收結構的品質:高毛利收入占比是否提升,例如指數授權、數據訂閱、媒體與大型會議收入;同時觀察每單位成交可賺的手續費(Take Rate)是否有走升的趨勢。
衍生品滲透:月均成交量與期貨、未來可能上線的選擇權占比是否提高,以便在震盪市平滑營收與毛利。
相對的,影響 Bullish 股價的風險主要有 3 點:
資產波動風險:Bullish 本身持有大量的比特幣與乙太幣,幣價變動會直接放大損益與每股盈餘波動。
監管與競爭壓力:託管、槓桿、穩定幣等法規變動,將可能增加 Bullish 的監管成本,再加上 Coinbase(COIN)、Kraken 、幣安等大型且受美國政府監管的交易所競爭,恐壓縮點差與手續費,進而拖累成交量、獲利能力與估值。
成本與揭露風險:公司現在成本效率不高、管銷占比偏高;高毛利的營收來源(如:指數、數據、會議)如果拉不起來,獲利和估值的支撐也將變弱。再者,Bullish 屬於外國私人發行人(Foreign Private Issuer, FPI),披露以 20-F 年報與 6-K 臨時資訊為主,無須像本土公司固定提報 10-Q 與 8-K;因此資訊更新較少、分部與關鍵指標可能不完整,市場評價容易被打折。
Bullish 三大動能撐起想像空間,但高波動下宜觀望等待時機
Bullish 在上市首日展現了驚人的市場吸引力,背後不僅是加密資產與 AI 熱潮交織的投資情緒,更是其高度整合的交易、數據、指數與媒體生態所帶來的差異化優勢。未來股價走勢將取決於三大動能:機構資金與監管進展、高毛利收入占比的提升,以及衍生品市場滲透率的擴大。然而,資產價格波動、監管與競爭壓力,以及成本與資訊揭露的限制,仍是影響估值的重要風險。在當前美股 IPO 狂潮中,新股常見「先暴漲後回落」的走勢,Bullish 雖具備高成長潛力,但波動性同樣極高,短線追價風險不小,建議投資人待基本面與股價趨勢更明朗後再進場布局,才能在加密資產制度化浪潮中把握機會同時降低風險。
延伸閱讀: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