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短上任不到半年,英特爾(INTC)新任執行長陳立武(Lip-Bu Tan)便被推上政治與商業交織的風暴中心。美國總統川普在 Truth Social 罕見點名,指控他與中國企業存在重大利益衝突,並要求立即辭職。此舉不僅讓英特爾上週四(8 月 7 日)股價盤前重挫逾 5%,也引爆了一場從白宮會談、國會質詢,到公司內部經營困境的全面危機,牽動的不只是這位 CEO 的去留,更關乎美國半導體產業在國家安全戰略下的未來方向。
英特爾的政治壓力急升,從參議院到白宮
這場政治風暴的引信,來自美國共和黨籍參議員湯姆·科頓(Tom Cotton)的一封措辭尖銳的公開質問信。科頓在信中直指英特爾新任執行長陳立武過去的履歷存在重大爭議 - 在他擔任晶片設計軟體商 Cadence Design Systems 領導職務期間,公司曾被美國司法部指控,違反出口管制法規,非法向中國一所軍事大學的幌子公司出售晶片設計產品。這起案件最後以 Cadence 認罪並支付約 1.4 億美元罰金了結,但其嚴重性引發了國會對陳立武背景的全面審視。

根據路透社報導,更令華府鷹派擔憂的是陳立武過去曾投資數百家中國企業,其中部分公司與中國軍方或共產黨有所關聯,甚至涉及先進製造與半導體產業鏈。儘管他後來聲稱已在今年(2025 年)稍早完成撤資,但具體規模與時點仍不透明,這讓外界懷疑其利益衝突風險是否真的消除。
這些疑點成為川普出手的理由。上週四(8 月 7 日),川普在自家社群平台 Truth Social 發布了一則語氣強硬的貼文,直接將矛頭對準陳立武本人。他寫道:「英特爾執行長內心極度矛盾,必須立即辭職。這個問題沒有其他解決方案。」短短一句話,不僅將英特爾最高管理層置於聚光燈下,更瞬間將這場原本還停留在國會質詢層面的風波,推升為總統與科技巨頭之間的公開對決。

這種白宮級別對企業的施壓在美國歷史上並不常見,尤其是對於在戰略產業居於關鍵地位的公司來說,背後往往意味著更深層的國安與地緣政治考量。如今,隨著輿論與股市反應同步發酵,陳立武不只要在白宮面對川普的直接質問,還必須說服投資人與華府,自己能在這場政治漩渦中繼續帶領英特爾前行。
白宮會晤,最後的說服機會?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2025 年 8 月 11 日英特爾執行長陳立武將親赴白宮,與美國總統川普面對面會談。這場會晤被視為他上任以來最嚴峻的考驗,成敗不僅影響個人仕途,也可能左右英特爾未來數年的戰略走向。
知情人士指出,這次會面不會僅止於澄清與辯解。陳立武除了將正面回應外界對其中資背景的質疑外,還會端出一份具體的合作藍圖:擴大英特爾在亞利桑那州的製造投資,同時針對俄亥俄州大型廠房建設延後一事,提出應對方案。他也預計重申,公司正全力加速 18A 與 14A 製程節點的本土化量產,並將保留與擴充美國先進晶片製造能力視為國家安全的核心工程。
這份藍圖的核心訴求十分直接 - 英特爾的產能布局,不只是單純的商業投資決策,更是美國在全球科技競賽與地緣戰略中不可或缺的基礎支柱。因此,這不僅是一場會議,更是一場背水一戰。外界普遍認為,若陳立武無法在這次面對面的交鋒中爭取到川普的信任與支持,他在英特爾的領導地位恐將如履薄冰,隨時可能瓦解。而在白宮的會議桌上,討論的不只是英特爾的未來,更是美國在全球半導體棋局中的關鍵一子。
內外交困,英特爾背水求生
除了政治壓力,陳立武還得面對英特爾本身的營運困境:
1. PC 部門取消客戶激勵後銷量下滑
陳立武上任後推行「不靠折扣、憑產品力取勝」的策略,取消長期以來對 OEM 廠商的補貼與促銷優惠。結果筆電與桌機銷量雙雙下滑,顯示市場對英特爾產品的有機需求疲弱。由於長期依賴激勵措施的客戶尚未完全適應新模式,短期內業績承壓。
2. 資料中心與 AI 增速落後競爭對手
資料中心與 AI 部門被視為未來成長引擎,但 2025 年的年增率不足 5%,與 AMD 超過 50% 的高速成長形成強烈反差。更加雪上加霜的是,伺服器平均售價因價格競爭壓力同比下降 8%,市場份額進一步被侵蝕。
3. 代工業務 14A 節點難吸引關鍵客戶
英特爾押注的 14A 製程節點至今仍沒有拿下重要的外部代工訂單。市場憂慮,若 14A 無法商用,公司將在長期技術競爭中進一步落後台積電與三星,削弱在全球先進製程市場的存在感。
4. 重組與成本壓力
第二季重組與減損支出合計達 29 億美元,其中包括裁員遣散費與資產減損,將毛利率壓低至 27.5%,遠低於先前市場預期的 36.5%。雖然陳立武計畫裁員 15%,年底將員工數控制在 7.5 萬人,但短期財務壓力依然沉重。
5. 資本支出調整
為避免在需求不確定與技術轉換期承擔過多產能風險,英特爾放緩俄亥俄州大型晶片廠的建設進度。然而,這一決定在地方政界與社區引發反彈,因為當地原本期待新廠帶來的就業與經濟效益如今充滿變數。
政治風暴籠罩英特爾,投資人應趨於保守
在政治與經營壓力的雙重夾擊下,英特爾的未來走勢正處於關鍵轉折點。市場普遍認為,如果陳立武在短期內因政治因素被迫下台,英特爾股價將難免面臨一波情緒性波動。對長線投資人而言,真正需要關注的,不只是人事更替本身,而是這場風波背後的結構性影響。
首先,代工業務的定位可能因美國政府的安全與產業政策壓力而被迫調整,進而影響公司中長期的營收結構與技術發展路線。其次,英特爾在亞利桑那、俄亥俄等地的大型本土擴產計畫能否繼續獲得政府資金與政策扶持,將直接決定其產能擴張的速度與規模。最後,即便管理層發生變動,真正的關鍵仍在於新領導團隊能否推出具體而有效的改革措施,扭轉產品競爭力下降與市場份額流失的頹勢,而不只是進行表面的公關修飾。
從更宏觀的視角觀察,川普這場「逼宮」已超越單純的人事爭議,背後反映出美國正將半導體產業全面納入國家安全戰略之中。陳立武能否守住位置,不僅將決定英特爾未來的戰略方向,也將成為全球晶片供應鏈政治風險的重要觀察指標。對投資人而言,這不僅是一場關於領導權的拉鋸,更是一場事關產業格局與國家安全的大博弈。
在不確定性仍高的情況下,建議投資人採取保守態度,暫緩加碼英特爾持股,並將其視為中長期觀察名單,而非短期交易標的。除非能看到領導層風波落幕、代工與先進製程節點取得關鍵客戶,以及美國本土擴產計畫獲得政策穩定支持,否則急於進場的風險仍大於潛在收益。
延伸閱讀: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