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術收斂與市場擴張,特斯拉戰略明顯轉向
特斯拉(TSLA)近日解散了 Dojo 超級電腦團隊,結束這項原先被視為其 AI 技術核心的訓練平台。與此同時,旗下 Robotaxi 獲得德州核發的營運許可,象徵其正式邁向規模商業化的里程碑。消息公布後,市場焦點迅速轉向,開始重新評估特斯拉在 AI 生態中的發展路徑。
轉向押注推論,Dojo 落幕背後是技術與資源的取捨
Dojo 原是特斯拉打造技術護城河的核心計畫,目標是透過自研晶片與超級運算架構,處理來自全球車隊的巨量視覺數據,以進行全自動駕駛(FSD)演算法訓練,並降低對輝達(NVDA)與超微(AMD)晶片的依賴,明確展現公司在 AI 自主化的野心。過去幾年,各大機構曾看好 Dojo 能使特斯拉擺脫供應鏈限制,並將資料中心發展為具算力租賃能力的業務,有望為特斯拉帶來近 5,000 億美元的價值。然而,自啟動以來,計畫長期受施工延宕與供應瓶頸拖累,進度遠落後於馬斯克的原定規劃。因此,隨著外部晶片性能提升、替代性愈發明顯,加上負責人班農(Peter Bannon)離職、團隊約 20 名核心成員跳槽至 DensityAI 後,這場長達五年的投入正式畫下句點。
在終止 Dojo 之後,特斯拉將把研發資源集中於 AI5 與 AI6 晶片(可參考【美股焦點】特斯拉攜三星打造超級晶片,搶攻千億美元AI市場!)。與專注於「訓練」的 Dojo 不同,這些晶片將針對「推論」場景進行強化,並以 FSD 與人形機器人 Optimus 作為核心應用方向。綜合來看,此舉有助加快下游應用的商業化節奏,並提高研發資本的回報率。然而,也同時意味著特斯拉在訓練端的能力將繼續依賴外部供應,導致與 AI 應用對手間的差異化優勢被削弱,且失去了市場期望其打入資料中心與雲端 AI 市場的長期機會。

德州許可開啟商業化,Robotaxi 進入實戰驗證
Robotaxi 的營運許可(TNC)由德州許可與監管部門(TDLR)核發,有效期至 2026 年 8 月 6 日,授予特斯拉在該州合法營運的資格。這是繼德州奧斯汀試營運後,特斯拉首次在美國取得完整的商業化運行許可,象徵其自駕業務正式從測試階段邁入商業化運營。值得注意的是,許可文件並未強制要求車輛配備安全監控員,這使特斯拉有機會嘗試更純粹的無人駕駛模式,不僅可降低人工成本,也能在無人介入的情況下驗證系統的穩定性與安全性。
德州的核心價值在於其幅員遼闊、路況多樣,涵蓋城市街道、高速公路與郊區道路,能為 FSD 在不同環境下的數據收集提供理想條件。此外,長期運行也能作為性能的實地驗證,有望透過穩定的安全記錄強化監管信任,成為未來向其他州申請許可的重要籌碼。
然而,部分市場壓力仍不可忽視:
- 技術安全層面:Alphabet(GOOGL)旗下的 Waymo 已在美國多座城市建立成熟的 Robotaxi 服務,並也正在德州地區進行擴張,其技術成熟度與安全記錄被視為當前自駕行業的標竿,將對相對落後的競爭者形成直接壓力。
- 平台用戶層面:Uber(UBER)與 Lyft(LYFT)憑藉龐大的用戶基礎與平台網絡,具備快速複製 Robotaxi 模式的能力,若與自駕技術供應商的相互合作,能在短時間內完成車隊部署並侵蝕特斯拉的市場份額。
- 場域拓張層面:德州屬於美國自駕營運監管中較寬鬆的地區,不僅核發速度快,且未強制要求安全監控員上車。但特斯拉未來若想進軍審查程序更繁複的市場(如紐約、芝加哥),推進速度與合規成本都可能面臨較高挑戰。
總體而言,德州營運許可的取得為特斯拉 Robotaxi 的規模化打下了地基,並提供了寶貴的實地驗證機會。然而,面對技術成熟的 Waymo 以及擁有龐大平台的 Uber 與 Lyft,特斯拉必須同時在技術、安全記錄與營運效率上快速發展,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搶奪領先地位。這場競賽不僅是自駕技術的較量,更是平台生態與市場滲透速度的全面對決。
AI 戰略轉向應用,投資靜待關鍵訊號浮現
整體來看,特斯拉終止 Dojo 計畫與取得德州 Robotaxi 營運許可,凸顯了其 AI 戰略朝應用為核心的明顯轉向。後續需要關注的關鍵發展包括:
- AI5 與 AI6 晶片的研發進度、實際性能落地,以及外部晶片供應鏈的穩定性
- 自駕業務的推進速度、在安全與效率上相比對手的表現,以及監管與消費者的接受度
短期而言,市場可能在 Dojo 停擺與德州營運等消息間進行情緒權衡,若從技術面觀察,特斯拉股價正處於收斂三角上緣,若放量突破有望開啟上行空間,反之則可能回測區間下緣。至於中長期方面,建議投資人保持中性觀望,待 AI 晶片部署及 Robotaxi 營運數據等關鍵訊號落地後,再評估進場時機。

台灣相關供應鏈或概念股
晶片設計:聯發科(2454)、聯詠(3034)、瑞昱(2379)
晶圓代工:台積電(2330)
封裝測試:日月光(3711)、京元電子(2449)
延伸閱讀:
【美股焦點】特斯拉Model Y印度售價破表,風險與潛力將如何影響下一步?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