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政府有意直接入股英特爾(INTC),為其擴產計畫注入資金。消息一出即引發市場劇烈反應:股價單日大漲超過10%。這不只是單一公司的新聞,而可能是美國半導體產業政策走向「國家隊模式」的重大轉折點。
本篇將從五大問題切入,帶你全面了解:
政府入股的背景與潛在影響
英特爾的資金困境是否能真正改善?
政策介入將如何重塑公司治理?
延宕多時的美國晶片廠是否能加速復工?
英特爾能否藉此翻盤對抗超微、輝達與台積電?
市場大驚喜:美國政府傳出入股英特爾消息,股價飆升 10%
根據 Axios 和 PCWorld 報導:川普政府正與英特爾(INTC)洽談由政府取得部分股權,進一步注資這家陷入重建轉型期的晶片巨頭。雖然尚未定案,但已牽動投資人高度情緒,股價當日即飆升逾 7%,盤後再漲約 3%,市值單日暴增超過 70 億美元。
這是美國政府首度考慮直接持有高科技企業股份,象徵一種更強勢的產業干預模式,也使英特爾成為新國家資本主義思維下的「半導體旗艦」。
補助還不夠?英特爾的資金壓力其實非常現實
英特爾(INTC)過去雖已拿下《晶片與科學法案》補助 78.6 億美元,但截至 2025 年僅拿到約 22 億美元現金。與此同時,擴產需求龐大:光是美國俄亥俄州的晶片廠,就估計耗資 200 億美元。
為籌資,英特爾不得不出售資產,例如將愛爾蘭晶圓廠 49% 股權售予 Apollo 換得 110 億美元現金
與 Brookfield 合作引資 300 億美元投資亞利桑那新廠
即便如此,資本開支仍捉襟見肘,俄亥俄廠進度延後到 2030 年才預計投產。這讓政府注資成為潛在轉捩點,若規模足夠,確實可大幅紓解財務壓力、穩住擴產節奏。
政府變股東,英特爾治理與策略恐面臨全面重構
如果政府真成為股東,影響不會只停留在資金層面。參考過往美國國防部入股 MP Materials 的案例,政府可能要求:
觀察董事席位
特定決策否決權
對中國業務進一步限制
舉例來說,英特爾現任執行長谭秉忠(Lip-Bu Tan)曾因與中國科技圈淵源遭川普公開點名批評,未來在中美科技脫鉤背景下,英特爾勢必要更加配合政府戰略,對華合作恐受限。
這與台積電(TSM)的情況不同:台灣政府雖持有其 6.4% 股權,卻相對少干涉營運。但若美方目的是打造「國家隊」,就可能更積極施加影響。
延宕的俄亥俄廠能否因此重啟加速鍵?
英特爾於俄亥俄州建設的 Ohio One 晶片廠,原預定 2025–26 年投產,現已延後至 2030 年以後。主因是資本開支緊縮與需求不明。
政府若入股,不只是帶來資金,也能加速:
地方審批流程
稅收優惠政策
設備採購與供應鏈配套
更重要的是,政策可導流訂單,例如輝達(NVDA)、超微(AMD)等美企若部分將晶片交由英特爾製造,將提升其產能利用率與收益預期。
市場炒作還是反轉契機?投資人需冷靜面對
市場對入股傳聞反應熱烈,但英特爾的基本面挑戰仍在:
虧損擴大
製程落後
市佔下滑
過去一年其股價下跌近 40%,單一利多恐難支撐長期反彈。若談判破局或資金規模不如預期,漲幅可能迅速回吐。
此外,也有聲音質疑:英特爾年營收仍高達 500 億美元,是否真有「需要救援」的迫切性?政府介入是否反而標示出其競爭劣勢?
美國政府能幫英特爾翻轉與輝達、台積電的差距嗎?
目前英特爾在先進製程上落後於台積電(TSM),在 AI 晶片市場則遠遜於輝達(NVDA),高階 CPU 也被超微(AMD)持續蠶食。
政府資金可幫助其加速技術推進與代工服務(Intel Foundry Services)建設,例如:
研發 18A、14A 製程節點
引進 ASML 高數值孔徑 EUV 設備
提供給亞馬遜(AMZN)等大客戶代工服務
若政府配合政策鼓勵訂單回流英特爾,確實有機會在中長期撼動代工市場格局。但短期內,台積電、輝達與超微仍擁有絕對技術與市場領先地位。
▶️ 策略方向
若後續正式宣布政府入股且規模龐大:拉回時進場,預期中短期市場信心可望回升,關注區間可參考股價反彈後的前高。
若入股談判延宕或破局:觀望為主,避免追高;英特爾基本面仍需改善,需等待後續財報或廠房進展確認。
若俄亥俄廠進度明顯提速、拿下重大訂單:分批佈局策略,可搭配觀察製程技術與 Foundry 業務的業績表現。
📌 台股延伸觀察|這些公司也可能受到影響
美國擴產與政策扶持可能連動影響以下台廠:
世芯-KY(3661):提供高階 ASIC 解決方案,與英特爾有潛在先進製程代工合作
漢唐(2404):參與美國先進封裝與廠務工程,可能受益於建廠回暖
台積電(2330):英特爾若崛起將搶食代工市場,需留意市佔與訂單流向變化
👉 建議觀察:台廠法說會是否提及英特爾訂單動能、擴廠布局或美國市場需求
延伸閱讀:
【美股焦點】蘋果押注家用AI,智慧音箱、桌上機器人雙線佈局!
【美股研究報告】美光大幅上修財測,AI推升DRAM與HBM價格
【美股焦點】15%過路費換中國大門重開,輝達超微命運大不同?
【美股焦點】蘋果追加千億美元投資美國製造!誰是供應鏈大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