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Shutterstock
美國《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 OBBBA),作為第119屆美國國會提出的一項預算調和法案,旨在透過大規模減稅來刺激經濟增長,大幅加強邊境安全和國防能力,以及對部分社會福利項目進行削減,並資助關鍵產業及基礎設施,期望讓美國再次強大。
該法案在2025年5月22日,眾議院以215票贊成、214票反對和1票棄權的表決結果通過初版;2025年7月1日,法案的修訂版在參議院以51票支持、50票反對的微弱優勢通過,其中副總統JD Vance投下關鍵一票;2025年7月3日,眾議院又以218票支持、214票反對的結果驚險通過參議院的修訂版法案。
具體而言,主要受益者包括半導體製造業將因高額投資稅收抵免而直接受惠;國防與軍工將受益於大規模的國防預算增長;傳統能源產業則因綠能補貼取消而間接受惠。另一方面,潔淨能源及電動車產業將遭受重大打擊,因法案取消或提前終止《削減通膨法案》(IRA)中多項綠能補貼和電動車稅收抵免;醫療保健與社會福利相關產業也因醫療補助削減而面臨挑戰。
投資者須密切關注法案生效後對宏觀經濟指標的影響,在投資策略上考慮板塊的結構性轉變,增持受益產業的領頭羊,並首慎評估受害產業的風險。長期而言,財政赤字的擴大對利率和美元匯率的變動也是未來觀察重點。
《大而美法案》的緣起與發展,勾勒出2025年美國國會政治與財政方向的劇烈轉折
預算調和程序啟動,為法案鋪路
2025年2月21日,美國參議院通過共同決議案第7號(S. Con. Res. 7),為之後的大而美法案啟動「預算調和程序」。該程序是一種可避開參議院60票拉布門檻的立法捷徑,允許以簡單多數決快速推動預算相關法案。該決議包含高達1,750億美元的移民與邊境執法資金,以及1,500億美元的新增軍費,但未涵蓋川普減稅措施延續。值得注意的是,來自肯塔基州的共和黨參議員蘭德·保羅是唯一投下反對票的共和黨人,預示後續黨內分歧的開端。
2月25日,眾議院以微弱差距通過H. Con. Res. 14,允許提出一項包含大規模減稅與支出刪減的預算法案,同時將債務上限提高至40兆美元。儘管一度因財政保守派反對而遭撤回,但在黨內妥協下順利通過,標誌著共和黨完成預算調和雙院前置要件。
參議院版本與黨內裂痕
4月5日凌晨,參議院以微幅優勢通過經修訂的H. Con. Res. 14版本,刪減原本的削支幅度,並提高債務上限至45兆美元。該版本仍納入延續2017年川普減稅政策,但亦招致財政鷹派與民主黨全面反對。據國會預算辦公室(CBO)預測,若通過將使美國未來10年國債增加達5.7兆美元,遠超共和黨宣稱的1.5兆。
眾議院原定4月9日通過參院版,但因財政保守派反彈而延期。最終在參院承諾未來實現至少1.5兆美元削支後,眾議院於4月10日以216票對214票通過,為法案草案鋪平道路。
草案公布與主要內容揭露
4月28日,法案完整文本出爐,提出4兆美元的債限調升,以及龐大的軍事與邊境開支。軍費新增1,500億美元主攻無人作戰系統,邊境資金達700億美元,擬強化美墨邊境基礎建設與執法能力。
在稅改部分,提出將子女稅收抵免提高至2,500美元、提高州地方稅收減免上限至3萬美元(最終協調上調至4萬美元,但限收入低於50萬者適用),並設置MAGA帳戶以補助家庭教育儲蓄。同時延續川普減稅政策,並取消拜登政府的綠能補貼,這一塊對再生能源、特定高等教育機構與富裕家庭稅負結構帶來重大影響。
削支方面,法案針對醫療補助、教育補貼與社會福利進行改革,例如要求部分醫療補助受益人符合工作條件、終止聯邦本專貸利息補貼、收緊營養援助計畫,還包含禁止資助性別肯定醫療與墮胎機構的爭議條款,顯示出強烈的保守派價值主張。
委員會與院會投票,權力與妥協的拉鋸
5月16日,法案首次在預算委員會遭否決,共和黨內四名財政保守派與民主黨全面反對。5月18日經修改後再次投票通過,但保守派仍保留反對態度。為化解內部分歧,川普與眾議長約翰遜進行多輪協商,最終將爭議條文修改,包括降低海外匯款稅、撤回槍械管制提案、取消公地出售與提前施行醫療補助改革等。
5月22日,眾議院以215票對214票驚險通過《大而美法案》,全體民主黨與部分共和黨鷹派如馬西、戴維森反對,「自由黨團」領袖則投下棄權票,展現出黨內團結仍具挑戰性。
川普介入與副總統關鍵一票,參眾議院驚險通過
6月28日,參議院程序投票以51比49通過辯論門檻。倒戈的共和黨參議員湯姆·蒂利斯與蘭德·保羅成為輿論焦點,川普更直接威脅在2026年初選「清洗」黨內異己。7月1日,法案以51比50險勝通過,副總統JD Vance投下打破僵局的關鍵一票。共和黨三名參議員與全體民主黨議員投下反對票,法案進入最終立法階段。
7月3日,美國總統川普推動的「大而美法案」在眾議院以218比214驚險通過,為其第二任期最大立法勝利,並將在7月4日國慶日由川普正式簽署成法。此法案融合大規模減稅、強化移民執法、削減社會安全網與擴張總統權限於一體,儘管備受財政與社會爭議,川普藉由個人魅力與高壓手段使共和黨內幾乎全員歸隊,達成他任內最具代表性的政策布局。
《大而美法案》以稅務調整為主軸,並調整政府支出項目
《大而美法案》是一項涵蓋稅務政策調整、政府支出重分配、調升聯邦債務上限等領域的綜合性立法計畫,其核心在延續並擴大川普在2017年的稅改政策,同時削減部分聯邦支出,將財政資源從社會福利與綠色能源轉向軍事防務、邊境管控及美國本土製造業,且同時透過債務上限調整來獲得更多執行空間。以下是法案的主要條款內容與政策重點:
稅務政策調整
法案的核心內容之一是永久延續2017年推出的企業與個人減稅政策,以防止4兆美元的潛在增稅。首先對企業而言,企業稅原訂2025年恢復至28%,但本法案將永久維持在21%,有助於強化美國公司競爭力。另外,半導體產業激勵措施也是關鍵亮點。只要在2026年以前開工的專案,半導體先進製造投資稅抵免將從原本的25%提高到35%,此為無上限抵免,且允許企業在購買機器設備等資本支出時,一次性在當年度全額抵減應稅所得,鼓勵製造業加速資本支出,提升在美設廠誘因。
對個人而言,個人所得稅全面減免,調降邊際稅率,並將州及地方稅扣減上限從1萬美元大幅提高到4萬美元,這項變動主要讓中高收入族群受益。針對中產階級及基層勞工,川普兌現競選承諾,在特定所得級距內小費和加班費免稅。除此之外,法案亦擴大子女稅額抵免,減輕育兒家庭負擔。高齡低收入族群的特殊減稅部分,年滿65歲且所得低於單身7.5萬/夫妻15萬美元的民眾,每人最高可減免6,000美元。在購買部分美製汽車方面,也能獲得購車貸款利息抵扣。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項為2025年至2028年出生的嬰兒將提供1,000美元政府儲蓄帳戶的三年市點計畫,即「川普帳戶」,也將用於投資指數基金,旨在讓新一代美國人從出生起就能體驗複利增長益處。
政府支出重分配
《大而美法案》將政府支出的重心放在國防及邊境安全上,以實現川普政府強化軍事實力及解決非法移民的目標。強化軍事實力部分,將在未來十年額外提供高達3,250亦美元給軍事和國土安全機構,其中包括1,500億美元用於軍事裝備升級與部隊訓練;解決非法移民部分,移民與海關執法局(ICE)獲得約450億美元經費,用於擴建拘留設施;另撥140億美元用於執行非法移民驅逐行動,並投入數十億美元以在2029年前增聘1萬名邊境執法人員。此外,超過500億美元預算將用於興建新的邊境圍牆等防禦設施,以加強美墨邊界管控。
為平衡財政,政府削減支出主要朝醫療及社會福利、潔淨能源補貼等。其中,法案計畫收緊聯邦醫療補助(Medicaid)資格審核和縮減營養補充援助計畫(SNAP),預估削減支出分別為1兆美元、186億美元。根據預算與政策優先中心等機構預估,此舉可能使多達約1,060萬人失去醫療保障,約800萬人失去糧食補助。另外,電動車、風電及太陽能等稅收抵免也將遭受衝擊,估計將削減190~250億美元。
調升聯邦債務上限
法案總規模高達3.3兆美元,其中減稅金額達4.5兆美元、政府支出增加約0.3兆美元、支出削減約1.5兆美元。為避免政府出現債務違約危機,法案提議將聯邦債務上限提高5兆美元,允許聯邦政府繼續舉債至約41兆美元。美國財政部長先前警告政府可能於8月觸及債限而陷入違約,因此此舉被視為確保政府正常運轉的必要措施。
法案將不同產業推向天堂與地獄,形成結構性重塑
受惠產業
半導體產業 ── 最大受益者與供應鏈重塑
半導體產業無疑是《大而美法案》的最大受益者之一。美國政府的目標是透過這些投資,到2030年實現至少20%的全球領先邏輯晶片在美國生產,並預計屆時將有八個新的領先邏輯晶片廠落戶美國,包括英特爾、台積電以及三星的空前規模投資,將促進半導體製造叢集的形成,並培養所需的技術勞動力。
主要受惠公司:英特爾(INTC)、美光(MU)、台積電(TSM)、安森美(ON)、應用材料(AMAT)等。
國防與軍工產業 ── 預算增長帶動需求
在美國對加強軍事支出和國防建設的強烈需求下,《大而美法案》創造數十年來最大的和平時期國防預算,國防與軍工產業是另一個明確受益者。這筆鉅額的國防撥款預計將直接帶動軍工產業及其供應鏈的成長。
主要受惠公司:洛克希德·馬丁(LMT)、雷神科技(RTX)、波音(BA)、通用動力(GD)、諾斯洛普·格魯曼(NOC)、L3Harris(LHX)、Palantir(PLTR)、C3.ai(AI)等。
受害產業
清潔能源與電動車產業 ── 政策逆轉的衝擊
相較於半導體和國防產業的利好,清潔能源和電動車產業則面臨「大而美法案」帶來的重大衝擊。法案明確取消了前任政府《削減通脹法案》(IRA)中的多項綠能補貼和電動車稅收抵免。這項變動包括提前終止電動汽車稅收抵免(原定於2032年結束,現將於9月終止),以及將可再生能源項目稅收優惠的終止日期提前至2027年。
這項政策逆轉對清潔能源產業的投資和就業產生了嚴重威脅。據分析,該法案可能導致5,220億美元的清潔能源投資面臨風險,並可能在2030年導致美國損失84萬個工作崗位,從2025年至2034年期間累計導致GDP縮減1.1兆美元。清潔能源製造業的增長可能停滯,部分已宣布的項目可能被取消,現有工廠也面臨關閉風險。
潛在受害公司:第一太陽能(FSLR)、NextEra Energy(NEE)、Enphase Energy(ENPH)、SunRun(RUN)、特斯拉(TSLA)等。
醫療保健與社會福利相關產業 ── 削減支出的負面影響
「大而美法案」對醫療保健和社會福利相關產業帶來了顯著的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對醫療補助(Medicaid)和補充營養援助計劃(SNAP,即食物券)的大幅削減。這些削減措施將對醫療保健系統造成巨大壓力。醫院,特別是農村地區的醫院,警告稱大規模的醫療補助削減可能導致其關閉、限制服務和裁員,對所有美國人的醫療保健可及性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害。對SNAP的聯邦支持減少可能損害當地食品零售商,進而影響食品供應、就業和地方經濟,尤其是在服務不足的地區。
潛在受害公司:HCA Healthcare(HCA)、Tenet Healthcare(THC)、Molina Healthcare(MOH)、Elevance Health(ANTM)、沃爾瑪(WMT)、Kroger(KR)等。

《大而美法案》法案點燃短線經濟成長,同時種下龐大赤字風險
對財政赤字與債務負擔的衝擊
《大而美法案》大幅減稅、提高開支、並削除多項社福補貼,導致赤字與政府負債同步飆升。根據國會預算處(CBO)最新模型,參議院版本將在2034年前使赤字總計增加約3.94兆美元,其中約3.25兆美元為初級赤字,餘額為利息支出。另外,若此法案立法完成,公共債務占GDP比例將從目前的100%提高至130%。耶魯預算實驗室指出,到2054年,無法案情境下為142%,但在法案影響下將升至高達183%。
短期有望刺激經濟,但長期仍有疑慮
短期而言,根據CBO和耶魯均預估,法案提供的個人稅及企業稅調降可望在2025~2027年間每年推升GDP約0.2~0.5個百分點,2026年成長甚至可達0.9個百分點,短暫激化經濟動能與就業市場。但隨著赤字與利息負擔上升,「擠出效應」將令私人投資減少,企業融資成本提高,反而削薄原先刺激成效。耶魯指出,到2054年,GDP實質水準將比無法案情境低約3%。

《大而美法案》顯現美國政策的鐘擺效應,投資人不容忽視
《大而美法案》的內容揭示了美國財政政策優先級的顯著轉變,明確將稅務優惠、國家安全和邊境管控置於核心地位。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法案對醫療補助和補充營養援助計劃等社會福利的削減,預計將導致數百萬美國人失去醫療保險資格,並取消了《削減通脹法案》中的多項綠能補貼。這種此消彼長的資源分配,不僅是簡單的財政調整,更深層次地反映了新政府對經濟增長模式、社會公平和能源轉型的不同願景。對於市場而言,這意味著需要重新評估不同產業的長期政策風險與機遇,因為政府的資源傾斜將直接影響企業的營運環境和獲利前景。
其次,半導體產業的戰略地位在《大而美法案》中被進一步鞏固。該法案將在美新建半導體工廠的投資稅收抵免從《晶片與科學法案》的25%提高至35%,且未設定上限。這不僅是單純的財政激勵,更是對美國在半導體領域「回流」決心的強力加碼,顯示出其超越黨派分歧的國家戰略重要性。這項政策的推動,不僅出於經濟競爭的考量,更深層次地源於國家安全和供應鏈韌性的需求。透過加大對本土半導體製造的激勵,美國旨在減少對海外供應鏈的依賴,尤其是在地緣政治緊張日益加劇的背景下。這將促使更多半導體巨頭如台積電、英特爾、美光、三星等加大在美投資,從而影響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重塑,並可能導致相關產業的資本開支和技術發展重心向美國轉移。
然而,《大而美法案》對《削減通脹法案》中綠能政策的逆轉,預示著未來美國政策可能在不同政府間呈現更大的「鐘擺效應」,而非穩定漸進。IRA(2022年通過)被視為美國史上最重要的氣候立法 ,提供了大量清潔能源補貼。然而,《大而美法案》在短短幾年後就取消了這些補貼。這種快速且劇烈的政策轉向,對於需要長期、穩定投資的清潔能源產業來說是致命打擊。它不僅導致現有項目取消、投資損失和潛在失業,更重要的是,它向所有長期資本投資者發出一個信號 ── 未來美國的產業政策可能因政黨輪替而劇烈波動,而非可預測的連續性。這將使得企業在進行大規模、長期資本開支決策時,必須將更高的政策風險溢價納入考量,可能抑制某些領域的長期投資,尤其是在高度依賴政府支持的新興產業。這種政策的不確定性,將成為影響美國股市長期投資環境的重要因素。
《大而美法案》對美股影響深遠,投資人的產業選擇及長線思維尤為重要
整體而言,美國《大而美法案》對美股的影響呈現出明顯的兩面性,透過永久性減稅和增加特定領域支出,旨在短期內提振經濟活動和企業盈利。既有短期刺激的潛力,也伴隨著長期的財政挑戰和產業結構性調整。
從產業層面來看,法案的影響是高度分化的。半導體製造業和國防軍工產業將因政府的戰略性支持和巨額撥款而直接受益,這將鞏固美國在這些關鍵領域的領導地位並吸引大量投資。與此同時,清潔能源和電動車產業則因政策逆轉而面臨嚴峻挑戰,可能導致投資損失、項目取消和就業減少。醫療保健和社會福利相關產業也將因政府削減開支而承壓,這可能對相關企業的營收和盈利能力產生負面影響。
面對《大而美法案》未來生效帶來的複雜影響,投資者可採取以下投資策略:
- 產業選擇: 單純就法案而言,投資人可選擇半導體製造、國防軍工等受益板塊的龍頭企業,這些公司將直接從法案的財政支持和政策傾斜中獲益。對於清潔能源和醫療保健等受損產業,投資者應保持高度謹慎,密切關注其應對政策變化的能力和轉型策略。
- 宏觀環境考量: 密切關注聯準會對財政刺激的反應,以及利率和美元匯率的長期走勢。持續的財政赤字可能導致利率長期高企,並對美元匯率造成壓力,這將影響整體資產估值和國際資本流動。
- 長期視角: 認識到美國政策可能因政黨輪替而呈現「鐘擺效應」,建議採取長期、多元化的投資策略,並將政策風險納入資產配置考量。避免過度集中於單一受政策影響較大的行業,以分散風險。
- 關注細節: 法案的細節條款對不同企業的具體影響可能存在差異。投資者應深入分析個別公司的業務模式、財務狀況及其對法案各項條款的敏感度,而非僅僅停留在宏觀層面。例如,半導體公司中,那些已在美國佈局或計劃擴大在美投資的企業,將更直接地受益於稅收抵免。
總體而言,「大而美法案」將重塑美國的經濟和產業格局。投資者需要具備敏銳的洞察力,以識別其中的風險與機遇,並靈活調整投資策略,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
延伸閱讀:
【美股焦點】蘋果iPhone中國銷售終結連兩年衰退,股價能否跟著反彈?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