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Shutterstock
週二(4/8)本應是美股喘口氣的機會。一開盤,標普500指數高飛超過 4%、那指一度飆升 4.5%,整個交易廳一片歡騰。但這場反彈,只維持了不到三個小時,就如同被按下緊急煞車,指數快速翻黑,最終收盤全數下挫——標普500跌 1.6%、那指重挫 2.2%、道瓊收跌 0.8%,單日市值蒸發約 1.8 兆美元。
短短四個交易日,美股已經蒸發 5.8 兆美元市值,這是自1950年代以來最慘烈的連續下跌。投資人不禁問:市場到底在怕什麼?
從幻想到現實:關稅風暴不是談判劇本,是實戰宣言
這一波震盪,來自川普總統上週突襲式宣布的新一輪全球關稅政策——對中國商品課徵104%稅率,同時針對歐洲車輛、葡萄酒與東南亞製品開火。與 2018 年第一輪貿易戰不同,這次不只對手國被鎖定,連原本作為替代方案的「友岸生產國」如越南、馬來西亞都逃不過。
市場一度寄望這是「談判前的煙霧彈」。週一盤中還傳出白宮將考慮「90 天暫緩」,S&P 500 指數曾在幾小時內狂拉 8.5%,創下自 2020 年疫情爆發以來最大單日波動。然而,白宮隨後火速澄清消息不實,打碎市場希望。
川普更在 Truth Social 上發文:「這些關稅,是一件美麗的事情。」顯示這不只是策略,而是一場經濟上的意識形態鬥爭:美國製造 vs 全球分工。
蘋果掉出市值王,美股七巨頭被點名「重災區」
受到最大衝擊的,是美國企業中最依賴全球供應鏈、尤其是中國的科技巨頭。以下是本週重點股價變化:
蘋果(AAPL) 過去四個交易日暴跌逾 20%,單日跌幅 5%,市值蒸發高達 7750 億美元,正式失去全球市值王寶座。
特斯拉(TSLA) 同期下跌 21.5%,其在中國的銷量與東南亞組裝線使其成為「雙重風險」。
亞馬遜(AMZN)、輝達(NVDA)、Meta(META) 等也跌幅超過 12~13%。
蘋果這次特別慘烈,是因為其90% 組裝工廠在中國。而與上一次貿易戰不同,這次白宮沒有給予蘋果豁免。這代表未來其硬體產品如 iPhone、iPad 若從中國出口回美,將面臨全面課稅。
這不是僅限科技股的問題,而是整體企業獲利結構的重估與重定價。
不只是股市在崩,連避險資產也「失靈」
通常股市暴跌時,資金會湧入美債避險。然而,這次情況卻顛倒。德國與日本的長債殖利率現在看起來比美債更吸引人,尤其對歐洲與日本投資人來說,在對沖美元風險後,美債報酬甚至變負值。
根據彭博資料,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已跌破 4%,但德債殖利率仍高達 2.66%。UBS 警告:這恐怕意味著美元的避險地位正在失去信任,外資撤出美債恐導致殖利率曲線持續陡峭,長期借貸成本走升。
關稅打到的不只市場,還有實體經濟的骨幹
企業與消費者已開始感受到第一波衝擊:
台積電(TSM) 傳出被美國調查是否違反出口管制,可能遭罰超過 10 億美元。
捷豹路虎(JLR) 宣布暫停對美出口四週,以重新調整價格與毛利。
美國葡萄酒進口商估計關稅生效後銷量恐縮水兩成,小型酒商正考慮裁員與漲價。
美光(MU)、Nike(NKE)等仰賴越南與東南亞供應鏈的公司,正面臨新一輪定價與通膨壓力。
消費者也開始反應。例如在新澤西 Walmart 超市的顧客 Thomas Jennings 說:「我現在買兩倍的罐頭、麵粉,能囤多少囤多少。」顯示通膨陰影再起。
技術面:極端恐慌,但也有可能是轉折點?
儘管基本面烏雲罩頂,但技術面卻有一絲曙光。Cboe VIX 恐慌指數週一一度衝破 60,是自 2020 年 3 月疫情以來首見。LPL 的策略師認為這可能是「投降式賣壓」(capitulation)的訊號,也就是多數投資人已經拋售、籌碼淨化完畢,短期內可能迎來反彈。
但這種反彈,未必能持久。正如 Capital Group 的 Chris Buchbinder 所言:「市場目前還沒完全定價進最壞情況,投資人應該維持謹慎。」
投資人該怎麼因應這場「關稅核戰」?
🔥 進取型策略:短線反彈,重視交易節奏
預期情境: 極度恐慌後的技術性反彈
建議配置:
短線操作型 ETF(如 $TQQQ、$SOXL 等)
軟體與AI股:不依賴硬體供應鏈、受關稅影響小
避開蘋果、Tesla、Nike 等高外包比重股
⚖️ 平衡型策略:防守中帶點進攻
預期情境: 市場震盪拉長,資金從成長股轉向價值股
建議配置:
醫療保健(如 CVS, Humana)、公用事業、核能與能源股
美債 ETF 與抗通膨債券(TIPS)
銀行股(JPMorgan、Morgan Stanley):觀察本週財報能否緩解市場疑慮
🛡️ 保守型策略:保留現金,等待局勢明朗
預期情境: 經濟衰退成形,消費與企業投資同步下修
建議配置:
提高現金部位至 30~40%
分散投資至歐洲核心資產、日本ETF與避險基金
黃金與高評級債券,作為資金停泊區
這不只是一次回調,而是一場全球秩序的再平衡
我們正站在一個新的十字路口。這不只是一次政策震盪,而可能是全球供應鏈、貿易路徑與資本流向的長期重組。美國若走向經濟孤立,短期內可能會讓製造業部分回流,但同時也可能犧牲企業獲利、消費信心與全球資金吸引力。
延伸閱讀:
【美股焦點】CPI公布在即:通膨趨緩是假象?關稅效應將現形?
【美股焦點】川普關稅狂潮來襲,美股蒸發5.4兆美元,該逃嗎?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