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盤解析
焦點新聞
總經
川普設定8月1日關稅大限,歐美與亞洲國家貿易談判全面進入最後攻防
隨著美國總統川普設定的8月1日關稅大限逼近,歐盟、南韓與中國等主要經濟體正密集與美國進行貿易談判,力圖避免高達30%的懲罰性關稅衝擊全球供應鏈與市場。歐盟有望與美國達成含15%基準稅率的框架協議,涵蓋汽車、鋼鋁等主要出口項目。南韓則拋出至少1,000億美元對美投資方案,期望取得與日本類似的關稅待遇。另一方面,美中也將於8月12日前在瑞典重啟談判,試圖延後或重談先前達成的協議條款。這一連串緊湊的外交攻防,將決定全球貿易格局的下一步走向。
全球主要經濟體正全力避免與美國爆發關稅戰,歐盟與南韓分別以妥協稅率與經濟合作作為談判籌碼,若談判破局,恐將對企業信心、貿易流通與資本市場造成重大衝擊。
歐盟接近與美國達成15%關稅協議
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與總統川普預計於蘇格蘭會晤,雙方接近敲定將大部分歐盟商品輸美關稅統一至15%,鋼鋁品項維持50%。談判若破局,歐盟已備妥對1,090億美元美國商品的報復性關稅清單,並獲得成員國一致授權啟動。南韓拋出1,000億美元投資方案換取關稅讓步
南韓產業部長與通商大使接連訪美,提出涵蓋造船、半導體、農業與數位服務的互惠方案,並由三星、現代、SK海力士等企業出資打造大規模對美投資計畫,以換取與日本同樣15%的優惠稅率,避免被排擠於全球出口競爭之外。歐盟擬啟動反脅迫工具以備不時之需
除報復性關稅外,歐盟已準備啟動「Anti-Coercion Instrument(ACI)」作為戰略武器,必要時將限制進出口與市場准入。歐洲議會與執委會強調該工具為談判施壓手段,將視美方行動決定是否實際動用。市場與企業壓力升溫,財測下修與波動加劇
歐洲與南韓企業如Puma、Volkswagen等紛紛因貿易不確定性下修財測。資本市場短期因協議希望出現反彈,但若談判無果,將面臨劇烈修正與跨國供應鏈干擾。中美貿易談判亦重啟,將於瑞典舉行關鍵會議
美國與中國將於8月12日前於瑞典舉行新一輪談判,針對農產品、科技出口與關稅延後進行協商。若進展不順,將為亞太貿易環境再添變數。
產業
中國發布AI全球行動計畫,強調多邊合作與產業整合,與美國形成競爭格局
中國於7月26日正式發布人工智慧全球行動計畫,呼籲建立國際合作機制,推動技術發展與規範制定,展現與美國日益激化的AI競爭態勢。該計畫由國務院總理李強在上海世界人工智慧大會(WAIC)開幕演說中發表,並提議成立全球AI合作組織。此舉緊接在美國總統川普推出AI政策後,凸顯中美在AI領域逐步形成兩大陣營:中國主張多邊協作、美國則推動盟友圈建制。中國同時重申「AI+」產業融合戰略,強調向全球南方國家提供技術支持,試圖鞏固在新興市場的影響力。
中國與美國在AI政策與技術供應鏈上的戰略分歧日益明確,中國透過全球倡議強化科技主權與話語權,並藉由「一帶一路」延伸數位影響力,美國則試圖圍堵中國技術發展,AI地緣科技格局加速分化。
中國發布AI全球行動計畫,倡議建立國際合作組織
中國總理李強於WAIC發表AI政策,提議成立全球AI合作組織,主張在發展與治理方面推動多邊主義,與美國近期政策形成鮮明對比。中國強調將協助全球南方國家使用AI技術,擴大地緣技術影響力。中美AI政策路線對比鮮明
美國日前推出AI行動計畫,聚焦於減少AI偏見、推動美國技術出口,並限制對中國的晶片供應。中國則倡導全球共治,強調不排他、促進技術普惠,凸顯價值觀與制度模式之差異。中國力推「AI+」跨產業融合
李強指出,中國將推動AI技術深度應用於製造、醫療、教育等關鍵領域,並提出「AI+產業」發展策略,藉此強化內需與產業升級。國際交流熱絡,Google前執行長訪中引關注
前Google執行長Eric Schmidt與上海市委書記會晤,引發外界對中美民間技術對話的高度關注。儘管官方未公開會談細節,但此舉被視為一種平衡與溝通的象徵性動作。中國AI硬體自主發展加速中
儘管NVIDIA (NVDA) 近期恢復對中國出口H20中階晶片,中國仍持續扶植國產AI晶片替代方案。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在訪中期間稱中國競爭對手「實力強大、不可忽視」,印證中國在AI硬體上的追趕態勢。
個股
特斯拉擬擴大Robotaxi佈局,面臨監管壓力與股東關切
特斯拉 (TSLA) 正加速推動其Robotaxi服務計畫,但在美國加州仍受限於自駕車監管制度,目前僅能以「有人駕駛」形式營運。加州公共事業委員會(CPUC)明確表示,特斯拉尚未獲得自駕接載乘客的必要許可,只能以人類駕駛方式運行「朋友與家人」服務。另一方面,特斯拉將於11月召開股東大會,針對對xAI的潛在投資議題,已收到多項股東提案。隨著馬斯克積極推動事業整合,從AI到交通,特斯拉正處於擴張與風險交錯的關鍵轉型期。
特斯拉加速AI與Robotaxi部署,但受限於美國監管與市場疑慮,短期內仍需依靠人類駕駛,長期則需取得更多合規授權與股東支持。
加州僅允許非自駕接載服務
雖馬斯克於財報電話會中提及Robotaxi將拓展至舊金山灣區,但CPUC強調特斯拉目前僅持有類似於包車的營運許可,僅能用人類駕駛方式提供服務,並禁止任何形式的自動駕駛載客。Robotaxi初步落地奧斯汀,仍需人工監控
特斯拉已於德州奧斯汀測試Robotaxi服務,使用Model Y搭載Full Self-Driving(FSD Supervised)軟體,並配有人類安全員。目前僅限於日間、好天氣條件下運行,服務對象也僅限於受邀用戶。股東提案質疑與xAI整合計畫
特斯拉日前宣布將對馬斯克的AI創業公司xAI進行潛在投資,計畫由股東投票決定,吸引多項股東提案。xAI近來完成100億美元募資,並收購社群平台X,加強Grok聊天機器人與特斯拉車載系統整合,引發市場對資源重疊與治理結構的疑慮。監管與溝通透明度成焦點
加州地方官員批評特斯拉未主動通報Robotaxi服務規劃,要求其在技術試行與公共服務推進上提高資訊透明度。加州車輛管理局(DMV)也指出,特斯拉目前僅持有「人類安全員測試」許可,尚未申請收費與無人車運營資格。Waymo展現領先優勢
相較之下,Alphabet (GOOGL) 旗下的Waymo已在加州獲得全自駕載客許可,經歷九年、超過1,300萬英里測試。特斯拉若欲擴大Robotaxi商轉,需遵循類似路徑,進行分階段試營運並取得完整監管授權。
輝達AI晶片遭禁後修復需求暴增,中國黑市與維修產業同步興起
在美國對中國出口限制高階人工智慧(AI)晶片後,中國市場上對輝達 (NVDA) H100與A100晶片的維修需求迅速上升,形成一條灰色供應鏈。多家深圳業者表示,月修復量高達數百顆,顯示這些遭禁晶片透過非正規管道流入中國,並已大量用於數據中心與軍工機構。美國國會正推動立法要求對這些晶片進行出貨後追蹤,以遏止走私。儘管中國已發展自製替代方案如華為晶片,但市場仍明顯偏好輝達晶片。此現象也突顯美中科技封鎖下,民間與國家系統對頂規運算資源的渴求與應變。
在出口管制下,輝達晶片於中國形成「半非法」修復與流通鏈,反映出先進AI運算資源的全球短缺與地緣政治緊張持續加劇。
H100與A100晶片修復需求激增
多家深圳公司專門維修被禁出口至中國的輝達高階GPU,其中一家公司每月處理達500顆,並建置模擬數據中心環境進行測試與驗證,單次修復費用可達人民幣2萬元。晶片走私與灰色市場擴大
這類維修需求顯示H100與A100晶片大量流入中國非官方通路,根據標案紀錄,中國政府與軍方仍持續採購這些高性能晶片。美國兩黨已提出追蹤晶片流向的法案,並獲川普政府支持。官方維修服務受限,促使維修產業興起
輝達無法對受限晶片提供官方維修與更換,反觀第三方業者透過PCB維修、記憶體檢測、風扇更換等手段提供全套服務,並以原價約10%的價格進行修復。H20晶片無法完全取代H100效能
儘管美國近期放行專為中國設計的H20晶片,但其主要針對AI推論,無法有效支援大型語言模型訓練,且單台伺服器售價高達人民幣100萬元以上,限制其普及。中國買家轉向B200等更高階晶片
市場對輝達新一代B200晶片需求浮現,每台含8顆B200的伺服器在中國黑市價格高達人民幣300萬元,反映出儘管有禁令與替代品,市場仍追求最高效能解決方案。
Meta將自10月起全面停止歐盟政治廣告,因應新規挑戰
Meta (META) 宣布自2025年10月起,將全面停止在歐盟境內投放政治、選舉與社會議題廣告,並將此決策歸因於歐盟即將實施的《政治廣告透明與定向法案》(TTPA)。此法案要求平台標示政治廣告來源、金額與目標選舉,違規者最高可罰年營收6%。Meta指出,法規將帶來重大營運挑戰,恐削弱選民獲取資訊的能力。Google已於去年作出相同決策,顯示大型科技公司對歐盟監管趨嚴的集體反彈。
面對歐盟新政治廣告規範,Meta與Google選擇暫停服務而非順應,凸顯監管透明度與營運可行性之間的制度張力。
新法規將於10月10日生效
歐盟《政治廣告透明與定向法案》要求平台詳列廣告贊助者、金額與針對選舉,旨在防堵假訊息與外國勢力干預,違者可處年營收6%的重罰。Meta聲明新規帶來「法律不確定性」
Meta表示,由於規範模糊與執行風險過高,選擇停止相關廣告業務,避免平台及用戶雙方陷入法律爭議,稱此為「困難但必要的決定」。對選民資訊權造成衝擊
Meta強調,定向廣告是政治與社會議題傳播的重要工具,新法將限制非營利與公共倡議組織的溝通效能,影響選民對政策的了解。歐盟對Meta與TikTok展開調查
歐盟執委會已根據《數位服務法》對Meta旗下Facebook與Instagram展開調查,質疑其在2024歐洲議會選舉前未能有效打擊假訊息,TikTok也因未管控選舉干預行為面臨相同審查。大型科技平台反應一致,凸顯制度摩擦
此次Meta行動與Google去年相同決策相呼應,顯示美國科技平台對歐盟數位監管逐漸採取退出或保守應對策略,監管機構與平台間的矛盾仍待協調。
強勢類股
放大鏡觀點
【美股焦點】亞馬遜25Q2財報前瞻,關稅壓力考驗零售韌性,雲端與自動化成護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