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焦點】輝達財報前瞻(上),AI 資本支出熱度撐得住嗎?

在 8 月 27 日盤後,輝達(NVDA) 將公布 2026 財年 Q2 財報。市場預期營收將達 458 億美元,年增超過 52%,毛利率有望回升至 71.8%,再度驗證「AI 造富潮」的持續力。然而,投資人真正關心的問題已經不只是一張財報數字,而是更深層的三個面向:產業的資本支出強度、產品供給的節奏、以及最終需求的結構變化

本篇將帶你從 產業 × 產品 × 需求面 逐層解析,並提出我們對輝達財報後的投資觀察。

你將看到:

  • 四大雲端巨頭(AWS、Azure、Google、Meta)的 AI 資本支出是否仍在高檔?

  • Blackwell(GB200/NVL72)供應進度與替代競爭對手的挑戰

  • Tesla 放棄自研晶片,對「自研替代」的現實註解

  • 訓練轉向推論,AI 生態系黏性如何進一步鞏固?

  • 中國市場受限版本(B30A、RTX 6000D)的邊際影響

  • 供應鏈瓶頸(CoWoS、HBM3E/HBM4)是否緩解?


AI 資本支出脈動:雲端巨頭還在加碼嗎?

輝達的四大核心客戶(Meta、微軟(MSFT)、Google(GOOGL)、亞馬遜(AMZN))貢獻了近 40% 營收。從 Q2 先前釋出的財報來看,這些雲端巨頭在 AI 資本支出上的投入仍然驚人:

  • 微軟 Azure:持續擴建 AI 資料中心,單年資本支出超過 400 億美元

  • Google Cloud:針對 Gemini 與搜尋 AI 投入逾 350 億美元

  • Meta:承諾今年 AI/基礎設施支出 超過 400 億美元,用於 Llama 模型。

  • AWS:維持年度 500 億美元等級的投資規模。

這樣的投入意味著 2025–2026 年仍有強勁需求,且幾乎鎖定輝達新一代 Blackwell 平台。然而,部分雲端廠正積極開發 自研 ASIC(例如 Google TPU、Amazon Trainium/Inferentia),此舉在「推論」場景上逐漸成為輝達的替代選項。


Blackwell 與平台化:NVL72 是護城河還是挑戰者入口?

輝達的 Blackwell(GB200 Ultra、NVL72 系統)被視為今年下半年最重要的交付亮點。根據管理層說法,2025 上半年產能幾乎全數售罄,下半年 Blackwell Ultra 開始量產,出貨節奏將決定輝達能否維持「九連勝」的財報紀錄。

更關鍵的是,輝達正將產品推向「平台化」:

  • NVLink + InfiniBand 網路:專為 AI 超級集群打造,延續市場壟斷優勢。

  • Spectrum-X Ethernet:嘗試切入更普及的乙太網路市場,對 ODM 廠商滲透力更強。

  • NIM(NVIDIA Inference Microservices):將 GPU 功能抽象化為 API,推升軟體訂閱收入。

換句話說,Blackwell 不只是晶片,而是「軟硬體綁定的生態」。這對 AMD(AMD) 即將推出的 MI350/MI355X 構成壓力,因為後者雖在硬體規格上追趕,但缺乏輝達 CUDA 與網通堆疊的完整性。


Tesla 放棄自研晶片:輝達護城河的最佳註解

近期,特斯拉(TSLA) 馬斯克在公開場合坦言,原本投入多年的 Dojo 自研晶片 將不再大規模推進,反而轉向採用輝達 GPU 作為主要 AI 訓練平台。這個決策背後有兩個意涵:

  1. 自研 ASIC 雖可降低部分成本,但在性能、軟體生態與持續迭代上,難以與輝達同步。尤其 CUDA 與網通堆疊的完整性,使得轉換成本極高。

  2. 馬斯克的放棄,暗示自研晶片的市佔天花板有限。除了 Google TPU 與 AWS Trainium 這類極少數巨頭能維持專案,大部分企業最終仍需依賴輝達,以確保效能與時間價值。

換言之,Tesla 的轉向不僅強化了輝達在 自動駕駛與邊緣 AI 的角色,也間接說明市場對「自研取代輝達」的想像,可能過於樂觀。


訓練 → 推論擴散:需求結構的微妙轉折

過去兩年 AI GPU 需求幾乎集中在「模型訓練」,但隨著 GPT-5、Gemini、Llama 等大型模型已經訓練完成,投資人開始關心 推論需求 的成長曲線。

  • 推論特徵:計算密度高、能效比要求嚴格、需求基數龐大。

  • 輝達策略:透過 NIM、TensorRT、以及 Omniverse 提供完整推論堆疊,讓企業「用得更久,用得更多」。

市場共識認為,未來三年 訓練需求增速將放緩,但推論滲透率將大幅提升。Tesla 的案例更凸顯了輝達的黏著度:即使有能力自研,仍難以脫離其生態系。


中國限定 SKU:邊際效應不可忽視

中國市場在 FY2025 佔輝達 13% 營收,實際貢獻可能更高。雖然美國出口限制使 H20 停擺,但最新的協議(向美國政府繳納 15% 收入分成)讓輝達能恢復對中國的合規出貨。

  • 產品定位:B30A、RTX 6000D 等「降規版」AI GPU。

  • 風險與機會:雖然 ASP(平均售價)低於完整版本,但若能有效打開需求,預期中國市佔率仍能維持兩位數。

不過,中國官方已鼓勵本土企業避免採用輝達方案,長期來看可能催化 ASIC 與開源模型替代,對輝達形成潛在壓力。


供應鏈變數:HBM 與 CoWoS 瓶頸是否解套?

輝達的出貨能否跟上需求,最大瓶頸在 HBM(高頻寬記憶體)台積電(TSM) CoWoS 封裝產能

  • HBM3E/4:三星、SK 海力士、美光陸續擴產,2026 年預計新增供給超過 60%

  • CoWoS:台積電今年月產能約 45,000 片,2025 年有望翻倍。

目前通路回報顯示,交期已逐步縮短,意味著輝達在未來四季的出貨曲線將更平滑,避免「缺貨—漲價—重複下單」的波動。


投資觀察:護城河穩固,但成長結構正轉型

整體來看,輝達 Q2 財報仍將維持強勁,但關鍵觀察點在於 2025–2026 的 AI 資本支出延續力

  • 護城河強固:Tesla 放棄自研晶片,凸顯輝達軟硬整合優勢難以取代。

  • 結構轉型:訓練需求逐步趨緩,推論、軟體與網通業務將成長動能接棒。

  • 市場變數:中國需求與供應鏈瓶頸仍是財報後的主要風險點。

對投資人而言,股價在高本益比區間震盪已是常態。短線需觀察 財報後能否突破 184 美元壓力,若不及預期,回測 165 美元支撐 的風險不容忽視。


📌 台股延伸觀察|輝達產業鏈受惠股

1. 台積電 (2330)

  • 角色:輝達 GPU 主要代工廠,負責先進製程與 CoWoS 封裝。

  • 觀察點:CoWoS 月產能擴充進度,是否跟上 Blackwell/GB200 需求。

2. 日月光投控 (3711)

  • 角色:先進封測廠,受惠 AI GPU 封裝需求爆發。

  • 觀察點:AI 高階封裝接單能見度。

3. 南亞科 (2408)、華邦電 (2344)

  • 角色:記憶體廠商,雖非 HBM 主供應商,但 DDR5、次世代記憶體同步受惠。

  • 觀察點:與美光、SK 海力士合作進展。

4. 廣達 (2382)、緯創 (3231)、技嘉 (2376)

  • 角色:AI 伺服器組裝 ODM/OEM,輝達 NVL72 平台主要合作夥伴。

  • 觀察點:AI 伺服器出貨增速是否能維持雙位數成長。

5. 台達電 (2308)

  • 角色:AI 資料中心電源管理大廠。

  • 觀察點:散熱與電源模組需求是否同步爆發。

6. 創意 (3443)、世芯-KY (3661)

  • 角色:ASIC/IP 設計服務,受惠 AI 晶片設計潮,亦間接受益輝達相關專案。

  • 觀察點:是否能承接自研 ASIC 或輝達協作設計案。


👉 投資提醒:短線台股相關供應鏈走勢,仍與輝達 Q2 財報結果緊密連動。若財報優於預期,AI 伺服器與 CoWoS 供應鏈將再度成為市場焦點;反之,股價可能進入整理。

延伸閱讀:

【美股本週焦點】輝達財報、核心PCE通膨、科技股續航力

【美股焦點】輝達為中國特製B30A GPU能否撐起合規新局?

【美股焦點】輝達否認Rubin延遲傳聞,強調「進度正常」!

【美股研究報告】美光大幅上修財測,AI推升DRAM與HBM價格

【美股焦點】15%過路費換中國大門重開,輝達超微命運大不同?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

文章相關標籤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讓更多人可以看到!
  • facebook
  • line
作者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