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切入 robotaxi 應用,Lucid 開啟銷售新途徑
Lucid(LCID)於 7 月宣布與 Uber(UBER)及自駕技術開發商 Nuro 展開合作,預計將於 2026 年向 Uber 提供至少 20,000 輛 Gravity SUV,組成搭載 Level 4 自駕系統的高端 robotaxi 車隊。這筆合作象徵 Lucid 首度切入 B2B 車輛銷售領域,或將開啟潛在的長線營收來源,並提升其品牌在全球交通科技領域的能見度。(可參考【美股焦點】Uber重返自駕戰場,Lucid單日飆漲近四成!)
除了業務面向外,Uber 也對 Lucid 投資 3 億美元的股權資金。雖然對仍處於營運虧損期的 Lucid 而言,該筆投資並不足以徹底解決財務壓力,但仍為營運前期提供了一定的財務緩衝。消息公布後,Lucid 股價一度上漲逾 40%,反映市場對其切入自駕商業模式的期待。然而,近期漲幅已迅速回吐,顯示理性評估後的投資人對其營運基礎仍保持觀望。
借力擴大品牌觸及,同步驗證技術可靠性
本次合作交付期為六年,因此 Lucid 每年平均僅需交車約 3,300 輛,而非一次性的 20,000 輛訂單。雖然訂單體量不算龐大,但考量公司 2024 年全年度交車僅 10,241 輛,這筆合作仍具備一定的出貨支撐價值。值得注意的是,Lucid 旗艦 SUV Gravity 作為 robotaxi 車隊主力,將得以在高頻乘車場景中觸及數百萬乘客,潛在的品牌曝光效益不容小覷。
除了品牌能見度外,robotaxi 更可作為車輛強度與技術穩定性的最佳測試場景。Lucid 若能藉此證明其自研系統的耐用度,將有助於強化未來的銷售可信度。從品牌推廣角度來看,此類合作等同於一次大規模「長期試乘活動」,若乘客體驗良好,將有機會進一步轉化為未來實際購車的意願。
然而,robotaxi 市場目前競爭激烈。Alphabet(GOOGL)旗下的 Waymo 已在美國多地展開商業營運,並累積數百萬里程的行駛數據,無論在技術還是法規適應上皆處於明顯領先;特斯拉(TSLA)則憑藉著龐大車隊數據與 FSD 研發,積極擴張 robotaxi 版圖(可參考【美股焦點】特斯拉FSD參數擴增十倍,自駕準備再度起飛?)。相較之下,Lucid 目前仍缺乏實際營運數據與部署基礎,短期內難以正面挑戰龍頭地位。不過,其最大優勢在於能直接依託 Uber 的成熟平台,不必自建用戶與營運生態。因此,未來若能在高強度運行環境中展現可靠度,仍有機會在激烈的市場格局中突圍。
中價車款成轉盈關鍵,放量時程備受矚目
儘管 robotaxi 合作案具備戰略價值,但 Lucid 能否真正扭轉營運結構的關鍵,仍在於其預計於 2026 年推出的中階車款能否如期放量。該系列將是 Lucid 首度進軍高端市場以外的產品定位,預計售價落在 48,000 美元左右,大幅降低其平均售價區間,有望將市場擴展至更多消費客群。市場普遍預期,Lucid 若能複製特斯拉當年 Model 3/Y(定位於中價位市場的車款)的量產路徑,五年內營收有望翻四至五倍,進而實現轉虧為盈的結構性改變。
然而,這一成長假設能否實現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Lucid 自 2023 年首次揭露該計劃以來,至今尚未公布具體開發進度與產能規劃,加上原 CEO 羅林森(Peter Rawlinson)於今年初離任,市場對公司管理層執行能力仍存疑慮。此外,Lucid 目前帳上雖有約 36 億美元現金與 13 億美元的額度可動用,但其光是 25Q2 自由現金流就耗費 10 億美元以上,再加上中階車款研發與生產線擴建所需的資本支出,現有資金能否撐仍具變數。因此,若進度出現延宕,將大幅削弱市場對其長線價值的信心。
題材已現但落地待驗,投資重點在三大指標
總體而言,Lucid 的 robotaxi 合作案確實替公司帶來了嶄新題材,但短線暴衝隨即迅速回落的股價,顯示市場仍在等待實際執行的展現。目前來看,robotaxi 屬於中長期展望,對近年財報的貢獻應仍有限。真正決定 Lucid 能否由虧轉盈的關鍵,仍在於 2026 年中價車款的量產進度與市場接受度。對投資人而言,現階段的 Lucid 就像是一個潛力空間存在,但不確定性也極高的「選擇權部位」。
接下來值得投資人持續觀察的重點包括:
- robotaxi 能否在高強度運行中展現可靠度,進而轉化為品牌加分與實際購車需求
- 中價車款的研發與產能規劃是否如期推進,將直接決定營收能否實現倍增
- 現金流消耗速度與融資來源,能否支撐至 2026 年產品落地並等待報酬實現
綜合來看,Lucid 雖具備一定題材,但當前情況仍難以支撐其估值,長線價值仍將仰賴產品與執行力
延伸閱讀:
【美股焦點】Uber重返自駕戰場,Lucid單日飆漲近四成!
【美股焦點】還以為Uber只能叫車和外送?自駕卡車正悄悄改寫它的獲利想像!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