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電商到雲端,亞馬遜積極擴張 AI 基建版圖
亞馬遜(AMZN)創立初期以網路書店起家,憑藉對消費趨勢與科技應用的敏銳洞察,迅速成長為全球最大的線上零售平台。透過完善的物流體系、會員制度,以及平台型商業模式,亞馬遜成功推動多項 B2C 業務的長期成長與規模化。其中,Prime Day 作為其年度最具代表性的購物活動,自 2015 年推出以來規模持續擴大,近年銷售額更突破百億美元,年增幅達近 10%,展現其在電商流量上的強大優勢。
在 2006 年,亞馬遜開啟了雲端計算業務 Amazon Web Services(AWS),從此便與微軟(MSFT)Azure 和 Alphabet(GOOGL)Google Cloud 並列,成為全球雲端服務三巨頭之首,並為其整體營收提供關鍵動能。亞馬遜近年除了持續拓展雲端市場,也積極佈局自用 AI 基礎建設,從核心的自研晶片(如 Trainium、Inferentia)到伺服器設計與冷卻模組(如 IRHX),再到雲端中的大模型訓練與推論服務,逐步構建起高度垂直整合的 AI 運算平台。這代表亞馬遜已從零售平台進化為掌握「流量」與「算力」的超級企業,展現雲端能力的同時也鞏固其在 AI 生態的關鍵地位。
Prime Day 首日年增近 10%,結構轉變帶來觀察重點
根據 Adobe Analytics,今年亞馬遜 Prime Day 首日銷售額達 79 億美元(年增 9.9%),創下年度最大單日電商銷售紀錄,顯示整體消費動能仍具韌性。
然而,深入的數據顯示出不同面貌。Numerator 指出,今年超過 65% 的交易商品單價低於 20 美元,平均每戶支出僅 106 美元,低於去年的 110 美元,反映出消費者傾向「小額多筆」與「價格導向」的趨勢。這一變化可能與經濟的不確定性有關,而活動期間的延長也可能使購物衝動被削弱。根據 Momentum Commerce,部分高價品牌(如 Crocs、Beats)首日銷售下滑超過 40%,顯示消費者在活動初期傾向觀望,進而壓抑了潛在動能。
對亞馬遜而言,目前 Prime Day 的成果證明其電商系統仍具備一定的流量基礎。此外,即便消費結構出現變化,亞馬遜仍能透過平台廣告與會員制等策略穩固整體營運表現。不過,數據也顯示單純依賴價格促銷的成效可能逐步遞減,因此亞馬遜未來仍需審慎因應消費行為的結構性轉變,在提升廣告轉換效率與平台黏著度的同時,持續加強促銷節奏、商品組合與對第三方賣家的支援,以維持其在電商市場的競爭優勢。
推出自研散熱模組,邁入 AI 基建自主的新階段
亞馬遜於近期公開了自行設計的散熱模組 In-Row Heat Exchanger(IRHX),此模組專為支援輝達(NVDA)GB200 NVL72 等高熱功耗 AI 伺服器設計,實現每機架部署 72 顆 GPU 的高密度運算環境。IRHX 透過液冷板與風扇熱交換組合實現「氣液混合」冷卻,避免傳統水冷對設備的高度改造與水資源依賴,有效提升實際部署效率與經濟性。
透過自研的 IRHX 冷卻系統,亞馬遜成功掌握了伺服器散熱核心瓶頸,未來不僅可作為支援 GPU 部署的方案,更可成為自家晶片(如 Trainium)通用的散熱模組,進一步強化系統彈性與運營效率。同時,這項自主技術的導入也代表亞馬遜正建立起對輝達(NVDA)依賴的替代選項,有助於在未來控管運營成本,並強化其在供應鏈中的技術主權。
雙軸整合逐步成形,亞馬遜將邁向成長新軌道
亞馬遜目前已從過去單一的零售平台,轉型為涵蓋雲端運算、AI 基建與全球物流網絡的整合型企業。以投資的角度而言,若看好 AI 的長期發展趨勢,亞馬遜無疑具備高度關注價值。然而,經濟變動與會員參與等因素對平台收入的影響仍需留意,且自研晶片與硬體是否能規模化也將是左右營運表現的關鍵。整體而言,亞馬遜在消費端展現穩健動能,在運算端持續推進基建自主化,其橫跨 B2C 與 B2B 的雙軸成長策略正逐步展現成效,是否有望進一步釋放長期潛力將值得期待。
延伸閱讀: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