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 7 月 9 日,輝達(NVDA)成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 4 兆美元的上市企業,超越蘋果與微軟,寫下全球股市的新里程碑,也站上全球資本市場的頂峰。這不只是晶片商的一次勝利,更象徵著 AI 時代資本市場重心的轉移。
那麼究竟輝達是如何從一間做遊戲顯卡的小公司,變成 AI 革命的引擎?接下來還有機會成長到 5 兆甚至更高嗎?本篇文章將帶你一同深入探討。
比蘋果和微軟還快?輝達的火箭級成長速度
讓我們先看看輝達市值的變化:
2023 年:首次突破 1 兆美元
2024 年 2 月:2 兆美元
2024 年 6 月:3 兆美元
2025 年 7 月:突破 4 兆美元

輝達短短兩年時間,市值翻了四倍,突破 4 兆美元,超越微軟(MSFT)的 3.74 兆美元與蘋果(APPL)的 3.12 兆美元。輝達從 1 兆美元到 4 兆美元,只花了短短的 25 個月。
在股市歷史上,幾乎沒有人見過這樣的爆發性成長——就像是看著一台跑車開啟了氮氣加速,在高速公路上連續超車,直接甩開科技巨頭們。這個速度,不只讓分析師們看傻了眼,更讓投資人重新定義了什麼叫做「成長股」。
從遊戲到AI,回顧輝達的成長歷程

1993 年,矽谷出現一家小新創公司 - 輝達。當時沒人在意它,因為它的創辦人黃仁勳,過去只是一個丹尼餐廳的洗碗工。
1993年,黃仁勳看到了一個沒人注意到的未來,那年,他找了兩個朋友克里斯·馬拉科夫斯基(Chris Malachowsky)和克蒂斯·普里姆(Curtis Priem), 帶著一個瘋狂的想法去找紅杉資本創辦人唐·瓦倫丁(Don Valentine)。他的初衷很簡單,做一張讓電腦遊戲畫面更美的顯示卡。
但這條路一開始並不順利,創業後的第一款產品失敗,微軟剛推出的 Direct3D 標準又讓輝達的技術瞬間過時。在公司快燒光資金之際,在某週末,黃仁勳開車去 Fry’s Electronics, 他花了 68 美元買了三本《OpenGL教科書》。 這本書完整揭露了 Silicon Graphics 公司怎麼做 3D 繪圖,而靠著這套技術,輝達挺過了危機。
而後輝達的事業幾經波折後,誕生了一款明星產品 - GeForce 系列顯示卡,這款產品迅速成為遊戲玩家們的夢幻逸品,但黃仁勳看到的,不只是遊戲畫面,他敏銳地發現 GPU 也能處理科研與 AI 運算,於是悄悄打造 CUDA 架構,佈局資料中心,建立專屬生態系。即使在 2012 年股價暴跌八成時,他依然堅信未來,他親自向員工溝通願景、實行扁平管理,讓每位員工都能做出「CEO 級決策」。
隨著 OpenAI 推出 ChatGPT,谷歌(GOOG)推 Bard,微軟(MSFT)宣布打造 AI 超級電腦 - 這些技術的背後,都需要成千上萬顆輝達的晶片,而自此輝達也從「遊戲顯示卡公司」變成「AI 革命的軍火供應商」。
AI 時代的晶片霸主

2022 年,輝達推出 H100 晶片,正式揭開 AI 軍備競賽的序幕。兩年後,Blackwell 架構問世,B200 晶片搭載高達 2080 億顆電晶體,能支援最複雜的大型語言模型訓練。每顆晶片開價高達 3 – 4 萬美元,卻仍然一片難求。各大科技巨頭都爭相搶貨,臉書(META)更是直接宣布將打造全球最大 AI 計算集群,輝達成為最關鍵的晶片供應商。
在這場以國力為單位的 AI 大戰中,「誰握有輝達的晶片,誰就握有未來」這句話不再是誇張的形容,而已然成為現實。更可怕的是,輝達不只賣晶片,它還築起一道軟硬整合的護城河。
從 CUDA 到 TensorRT、AI Foundry 到 Omniverse,輝達建構出一整套開發、訓練、部署、推理的工具鏈,把全世界的 AI 開發者牢牢鎖進自己的生態系統。這不只是技術優勢,而是 AI 時代的上下游垂直整合,你想蓋 AI 工廠,從原料、設備到工程語言,統統得靠輝達。這種全方位的生態系,是其他晶片公司難以複製的終極壟斷。
距離 5 兆美元還是夢嗎? 輝達正一路狂奔
輝達究竟距離 5 兆還會遠嗎?包括 Barclays、Loop Capital 等投資機構分析師已將輝達的目標價上調至 250 美元,對應市值將突破 6 兆美元。這並不是過度樂觀,而是基於對其營收結構、技術實力與產業地位的深度信任。
推動輝達市值狂飆的原因有三。首先,AI 工廠與主權 AI 計畫席捲全球,各國與科技巨頭爭相建構自己的「算力主權」;其次,新一代 Blackwell 架構晶片效能大幅提升,引發企業換機潮,將再帶動輝達營收成長;最後,從 CUDA 到 DGX、Omniverse,輝達早已建構出高黏著度、難以取代的軟硬體整合生態系,牢牢掌握 AI 全產業鏈。
但這場飆升背後並非沒有風險。目前輝達的 RSI(14)(相對強弱指標)已超過 73,進入超買區,表示股票技術面已出現過熱警訊;中美出口管制則讓 H800、H20 對中出貨受阻,導致上季帳面減記高達 55 億美元;加上整體 AI 熱潮若放緩,估值修正將來得又快又猛。
因此,想參與輝達這場科技浪潮的投資人,不妨採取「逢低加碼、分批進場」策略。畢竟,從30 年前的遊戲顯卡,到今天站在 AI 革命核心,輝達早已不是靠運氣,而是靠遠見與堅持所創造出的未來。而未來的價值,不在一日飆漲,而在你是否踩穩每一個轉折。市值 5 兆美元不是夢,但如何走得穩、走得久,才是真正的關鍵。
延伸閱讀:
【美股焦點】Prime Day 遇冷+貝佐斯減持,亞馬遜股價將如何反應?
【美股焦點】科磊評等被富國銀行下調,估值高漲後還值得續抱嗎?
【美股焦點】達美航空2025Q2財報前瞻,國慶連假激情過後,營運動能剩多少?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