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盤解析
財報速覽
摩根大通Q2財報超出預期,交易與投資銀行帶動表現,穩定幣布局因應金融科技競爭
摩根大通(JPM)2025年第二季財報優於市場預期,儘管與去年同期相較,受到一次性Visa投資收益效應消退影響,獲利年減17%,但核心業務如固定收益交易、投資銀行與淨利息收入均展現韌性。CEO Jamie Dimon亦針對穩定幣與數位支付表態,表示將積極投入相關技術,應對金融科技崛起與支付市場快速演變。面對貿易不確定性與高資產價格等外部風險,摩根大通依舊維持穩健展望並調高全年獲利預期。
獲利與營收表現超預期
摩根大通第二季每股盈餘為5.24美元,雖年減17%,但排除一次性稅務利益與去年Visa股權收益後,實際表現仍優於預估的4.48美元。營收則達到456.8億美元,亦優於市場預期的440.6億美元,顯示即便面臨高基期壓力,營運動能仍具韌性。固定收益與股票交易推升收入
固定收益交易收入年增14%至57億美元,主要受惠於貨幣、利率與商品交易量上升,表現超過市場預期約5億美元。股票交易收入則年增15%至32億美元,符合市場預估,顯示市場波動為交易部門帶來實質利多。投資銀行回溫優於預期
投資銀行費用收入為25億美元,年增7%,比預期多出約4.5億美元,受惠於債券承銷與企業併購活動回溫。Dimon指出,儘管季初受政策干擾影響活動低迷,但隨市場穩定,業務回升力道明顯。全年淨利息收入展望調高
摩根大通上調全年淨利息收入預期至約955億美元,較先前預測上調10億美元,反映高利率環境下資產收益持續提升,有助強化核心獲利結構。此外,本季信用損失撥備為28億美元,亦低於預估的31.4億美元。穩定幣策略因應支付市場變革
儘管Dimon對穩定幣吸引力仍抱疑慮,但表示摩根大通將持續參與JPM Coin與穩定幣應用,以深入理解技術發展、維持競爭力。他強調若不積極投入,恐讓位於試圖重塑金融體系的金融科技公司。Citigroup與美銀(BAC)亦表示正積極研究穩定幣與數位資產相關應用。
富國銀行Q2獲利優於預期但下修全年利差收入預測,資產上限解除後將加速業務擴張
富國銀行(WFC)第二季財報優於市場預期,淨利年增超過10%,每股盈餘達1.60美元。然而,該行下修2025年全年淨利息收入(NII)預期,預估將與2024年持平,引發市場疑慮,導致盤前股價下跌2%。儘管如此,隨著美國聯準會解除資產上限限制,富國銀行可望重新啟動擴張戰略,聚焦批發業務與企業金融領域,長線成長潛力備受矚目。
獲利成長優於市場預期
第二季淨利達54.9億美元,每股盈餘1.60美元,較去年同期的49.1億美元(每股1.33美元)成長明顯。經調整後EPS為1.54美元,優於市場預估的1.41美元,主因是信貸損失撥備減少至10.1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降。下修全年淨利息收入預期
富國銀行將2025年NII預期由原先的成長區間(1%–3%)下修為與2024年47.7億美元水平大致持平,主因市場業務利息收入下降。部分分析師指出,高利率環境壓抑借貸需求,將影響短期利差表現。非利息收入支撐整體營收穩定
雖NII下修,管理層預期非利息收入將抵銷大部分下滑影響。第二季投資銀行收入達6.96億美元,年增9%,主要受惠於諮詢服務需求提升,有助支撐整體營收穩定性。資產上限解除提供成長新動能
聯準會上月解除對富國銀行長達7年的1.95兆美元資產上限,標誌著主要監管障礙已解除。CEO Charlie Scharf表示,將更積極拓展商業銀行、企業金融與交易等業務,實現先前受限的成長潛力。人力精簡與轉型持續進行中
截至6月底,員工總數為212,804人,較3月底減少逾2,500人,顯示富國銀行持續進行營運效率提升與組織精簡,這也是其轉型策略的一部分。
花旗第二季營收獲利雙雙超預期,交易與銀行業務表現強勁、全年展望樂觀
花旗集團(C)2025年第二季財報表現亮眼,營收與每股盈餘雙雙超出市場預期,股價盤後上漲3.7%。主要成長動能來自市場交易與銀行業務大幅增長,且服務事業部門持續貢獻高報酬。儘管信用成本上升,但全年營收展望上調至高標,反映公司對下半年維持動能具信心。CEO Jane Fraser亦強調轉型進展順利,並正積極探索穩定幣應用潛力。
營收與獲利強勁成長
第二季營收達216.7億美元,年增8%,優於市場預估的209.8億美元。淨利為40.2億美元,年增25%;每股盈餘1.96美元,大幅超越市場預估的1.60美元,主因核心業務動能全面回升。市場與銀行部門表現亮眼
總體市場部門營收年增16%,其中股票交易收入成長6%,並創下2020年以來最佳第二季表現。銀行業務營收年增18%,即便部分避險損失拖累表現,整體仍展現穩健增長。信用成本增加但可控
第二季信貸成本上升16%,反映對經濟前景的審慎態度與風險準備金的增加。不過Fraser表示總體環境仍具韌性,僅部分客戶出現資本支出與招聘趨緩現象。轉型進展與國際布局調整
花旗持續推進全球重組計畫,已在中國啟動裁員措施,並退出部分海外市場。墨西哥業務IPO時程尚未更新,但整體轉型進度被評為「具顯著進展」。全年展望與股東回饋樂觀
公司將2025全年營收預估上調至840億美元,為先前區間的高端,顯示對未來成長動能有信心。本月亦將每季股息自56美分調升至60美分,反映在聯準會壓力測試通過後加大對股東回饋力度。
焦點新聞
總經
川普擬對多國統一徵收逾10%關稅,與印尼達成初步貿易協議並大幅下調關稅
- 川普推動統一關稅制度
川普表示將對多個「較小」的貿易夥伴實施統一進口稅率,約為10%以上,目前已與逾20個國家達成類似協議。他強調這些「簡單協議」更有效率,並預告相關通知信函將於近期寄出。 - 與印尼達成初步協議,關稅大幅下修
川普宣稱與印尼總統普拉博進行直接協商後,雙方達成協議,美方將對印尼進口商品徵收19%關稅,低於上週提出的32%。作為交換,美方免除印尼對美出口的關稅,並獲得印尼開放市場。 - 印尼承諾大規模採購美國產品
根據川普在 Truth Social 的貼文,印尼承諾將購買15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45億美元的農產品,以及50架波音飛機(多數為777型號)。印尼航空公司 Garuda 近日亦證實有意採購50至75架波音飛機。 - 貿易政策單邊化趨勢明顯
川普近期貿易談判方式日益傾向單邊主導,透過發布正式信函直接設定關稅,不再依賴傳統多輪磋商與正式協議程序。類似操作也出現在日前對越南、英國及中國的初步貿易安排中。 - 貿易赤字壓力與地緣政治考量並存
2024年美國與印尼的雙邊貿易總額達380億美元,其中美國對印尼的貿易赤字為179億美元。此次協議有助美方縮小赤字並加強印太地區經濟影響力,亦可能引發部分貿易夥伴的不滿與後續談判挑戰。
美國6月CPI年增2.7%,通膨略升但仍未全面反映關稅影響,川普再促Fed大幅降息
美國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2.7%,為2月以來最高水準,核心CPI年增則達2.9%,顯示物價壓力略升但仍未大幅偏離市場預期。分析指出,川普政府新實施的關稅正逐漸滲透至經濟體系,但目前仍難直接歸因於物價變動。川普則以通膨溫和為由,再度呼籲聯準會大幅降息三碼,引發市場關注貨幣政策後續動向。
通膨略高但符合預期
6月CPI月增0.3%、年增2.7%,核心CPI月增0.2%、年增2.9%,整體數據與市場預期大致一致。雖高於聯準會2%目標,但未顯示通膨失控跡象。聯準會目前維持觀望態度,預計7月不會調整利率。關稅影響初現但仍不明顯
受關稅影響的服裝與家具價格分別上漲0.4%與1%,但新車與二手車價格反而下跌,顯示關稅傳導至消費端的影響尚不一致。經濟學者指出仍需數月觀察其全面性衝擊。實質薪資小幅下滑
通膨上升使得6月經通膨調整後的時薪月減0.1%,但年增1%。這意味著雖名目薪資上升,但消費者實際購買力略有削弱,對家庭支出能力構成潛在壓力。川普施壓Fed要求大幅降息
川普於Truth Social發文強調「物價低,應立即降息3碼」,並稱此舉可為美國每年節省1兆美元利息支出。他長期批評Fed拖延降息,並呼籲主席鮑爾下台,顯示政策分歧依舊激烈。市場反應冷靜,政策轉向仍需觀察
通膨數據公布後,美股期貨波動有限,公債殖利率略微下滑。市場預期聯準會可能於9月降息1碼,但目前仍維持觀望態度,需視未來數據與關稅效應發展而定。
產業
美國放行輝達H20晶片對華銷售,AI出口策略轉向鞏固技術主導權
美國政府近期允許輝達(Nvidia, NVDA)恢復向中國出口其H20人工智慧(AI)晶片,標誌著拜登政府以來嚴格出口管制政策的重大轉向。H20原為輝達因應出口限制、特別為中國市場設計的「降規版」AI晶片。此項決定隨著川普與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會晤後宣布,並搭配稀土出口與美國「技術棧」戰略整合,被視為美中AI科技博弈中,美方重塑出口優勢與市場掌控權的重要一步。
H20晶片出口禁令解除,輝達獲重大利多
輝達宣布美國政府承諾將核發H20出口許可證,預計「很快」重啟對中銷售。該晶片自2022年推出以來,已成為中國多家AI企業偏好選項。消息公布後,輝達股價於盤後大漲4.5%。「第四等晶片」戰略:提供不最先進版本以維持依賴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指出,H20屬於美方「第四等」技術,不含最先進GPU核心與高頻寬設計,目標是讓中國開發者依賴美方技術棧、延緩自主研發替代品的進度。這種策略既能維持出口收入,又能控制風險。輝達、中國雙方互利,替代品短期難追趕
儘管中國AI晶片生態正快速成長,輝達產品如H20在效能、穩定性與開發工具支援方面仍具優勢。Oxford Economics表示,此舉將為中國企業爭取本地晶片研發「關鍵時間窗口」。AMD同步宣布MI308恢復出貨,產業共振上揚
除輝達外,超微(AMD)亦宣布將重啟對中出貨MI308 AI晶片。AMD股價應聲大漲6%。兩家公司先前分別預估因出口限制將損失最高55億美元(NVDA)與8億美元(AMD)。政策背景轉變:川普主導下AI出口政策簡化
此舉伴隨川普政府取消拜登時期AI出口「分級制度」,改採單一審批簡化流程。新政策強調「出口控制但不自絕市場」,讓美國企業在不損害國安前提下保持全球AI領導地位。
美眾院否決川普支持的加密貨幣法案程序動議,穩定幣與CBDC立法陷入停滯
美國國會眾議院周二意外否決多項加密貨幣立法的程序動議,阻止三項與穩定幣、監管分工與央行數位貨幣(CBDC)相關的重要法案進入辯論與表決階段。儘管這些法案獲得川普與共和黨高層支持,卻遭13名共和黨議員倒戈,導致動議以196票贊成、223票反對遭否決。這對正值「加密週」的產業是一大挫敗,也反映黨內對政策細節與修正權限的分歧。
三大法案卡關,穩定幣監管受阻
受阻的GENIUS Act原本將設立聯邦層級穩定幣監管架構,包括全額準備金要求與月度審計,並允許民間發行受政府認可的數位美元;另一CLARITY Act則釐清數位資產屬證券或商品的監管歸屬;第三項法案則明確禁止美聯儲發行CBDC。GENIUS Act已於上月通過參議院,但此次卡在眾院程序動議。黨內裂痕導致意外挫敗
川普強烈支持這套法案組合,呼籲全體共和黨人表決支持,但包含馬喬麗·泰勒·格林在內的13名共和黨議員認為GENIUS Act未納入CBDC明確禁令,且無法提出修正案,因此投下反對票,凸顯黨內意見分歧。市場連鎖反應,加密股與比特幣下挫
消息公布後,加密貨幣與相關股票全面下跌,比特幣下挫2.8%,跌破117,000美元;Circle重挫逾7%,Coinbase與MARA Holdings亦跌超過2%;Riot Platforms與其他挖礦與交易平台股價同步走低。產業遊說與資金動能仍強
加密產業主要政治行動委員會Fairshake當天宣布已掌握1.41億美元現金與資產,並於2024年選舉週期成功支持多數候選人。Coinbase單筆捐款2,500萬美元,反映業界為立法進展投入空前資源。立法前景未明,可能重新修訂再表決
眾議院領導層尚未決定是否針對同一版本再次表決,或調整條文滿足反對派需求。儘管短期不確定性加劇,產業仍視該法案為邁向聯邦層級加密監管的重要門檻,後續發展備受關注。
個股
CoreWeave宣布60億美元AI資料中心計畫,強化美國AI基礎設施佈局
AI雲端服務商CoreWeave(CORE)週二股價上漲6%,該公司宣布將於賓州投資60億美元建置AI資料中心,首座設施位於蘭開斯特(Lancaster),初始規模為100兆瓦,未來可擴展至300兆瓦。這項投資強化CoreWeave作為AI基礎設施關鍵供應商的地位,也與總統川普與科技企業共同推動的美國AI戰略相呼應。
打造美東最大AI資料中心基地之一
新資料中心將設於距費城約70英里的蘭開斯特市,初期配置100兆瓦AI運算能量,並規劃擴充至300兆瓦。CoreWeave表示,此專案將專注於高效能AI應用雲端計算,以滿足「無止盡的AI運算需求」。配合賓州能源與創新峰會釋出重大投資
該宣布於賓州創新峰會中發表,總統川普、政府官員及多位AI產業高管參與,成為峰會的亮點之一。同場Google也宣布250億美元AI基礎建設與30億水電廠升級計畫,強化賓州在能源與AI融合領域的角色。與Core Scientific整合降低營運成本
CoreWeave上週宣布以90億美元收購資料中心供應商Core Scientific(CORZ),進一步確保長期能源與土地資源,並降低未來100億美元的租賃支出。兩公司原即為重要合作夥伴,整併後有助提升擴建效率。股價年內飆漲超250%,市值快速擴張
CoreWeave自3月底上市以來股價由39美元開盤至今已大漲逾250%,受惠於對輝達(NVDA)AI晶片需求強勁,其提供GPU雲端租用模式迅速受到市場青睞。AI基建成美國競爭新核心,民間投資提速
隨美國政府推動AI國策,CoreWeave與Google等企業加快在AI資料中心、能源與算力上的布局,標誌AI基礎建設已成為政策與資本競逐焦點,美國正強化自身作為全球AI運算核心的地位。
特斯拉Model Y正式登陸印度,高價策略測水溫、聚焦高端市場與政策變化
特斯拉(Tesla, TSLA)本週正式進軍印度市場,首款上市車型為電動休旅車Model Y,起售價為69,770美元,遠高於美國的44,990美元,引發市場關注。雖價格明顯偏高,特斯拉仍選擇透過限量銷售與設立體驗據點「試水溫」,目標鎖定富裕與科技導向的高端消費者。未來是否落地設廠,將視印度電動車政策與貿易談判進展而定。
售價高於多數市場,聚焦高端定位
Model Y在印度售價接近70,000美元,主要因進口電動車關稅高達70%、另加30%左右的奢侈稅,使車價遠高於其他市場。特斯拉進入的是與BMW等品牌競爭的豪華車市場,而非當地主流如Tata Motors的平價EV市場。首家展間設於孟買,擴張計畫啟動
特斯拉於孟買開設首間展示中心,並計劃在新德里設第二間,同時佈建服務中心、交車系統、充電網絡與物流基地。公司強調將在地招聘,並透過「體驗中心」擴大品牌觸及。市場策略為謹慎探路,非大規模進攻
分析指出,特斯拉目前並未承諾在印度設廠,此次進入屬「策略性軟實力舉措」,觀察市場反應為主。Canalys與S&P專家認為,若政策支持與電池供應鏈成熟,特斯拉最快也要至2028~2030年才可能進行本地生產布局。貿易談判與政策變化可能成轉機
印度政府正推動新EV政策,承諾對承諾在地製造的企業降低進口稅;此外,美印貿易談判進行中,可能調整關稅結構,有望促使特斯拉調整定價與供應鏈策略。鎖定早期採用者與品牌效應
現階段Model Y定位為小眾高端產品,目標客群為具購買力的科技導向用戶,強調品牌象徵與創新形象,作為日後擴展計畫的前哨戰。
亞馬遜衛星計畫Kuiper搭乘SpaceX火箭升空,與馬斯克結盟搶攻400億美元太空網路市場
亞馬遜(AMZN)計畫本週三將24顆Kuiper衛星送上軌道,這次發射將由競爭對手SpaceX的Falcon 9火箭執行,象徵兩大太空巨頭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與SpaceX執行長馬斯克之間罕見的策略合作。此舉是亞馬遜為達成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設定的2026年衛星部署時程,所加快佈局的重要一環。
亞馬遜靠SpaceX加速部署Kuiper星系
這次任務代號KF-01,若順利完成,將使亞馬遜在軌衛星數增至78顆。Kuiper計畫最終預計部署逾3,000顆衛星,目前已預訂最多達83次發射,其中包含3次由SpaceX執行。面臨2026年FCC死線,亞馬遜加緊佈局
根據規定,亞馬遜需在2026年7月前將至少1,600顆Kuiper衛星送入軌道。過去兩次發射由United Launch Alliance(ULA)負責,而此次改由SpaceX支援,反映亞馬遜尋求更穩定、高頻率的發射資源以達時程。太空市場成馬斯克與貝佐斯新戰場
儘管在地面上是勁敵,這次發射顯示雙方在商業現實下的合作可能。馬斯克的Starlink已部署約8,000顆衛星,服務全球約500萬名用戶,遠領先Kuiper。貝佐斯的藍色起源(Blue Origin)則仍在追趕SpaceX火箭技術。巨額投資與潛在市場並存
分析師預估亞馬遜今年每次發射花費約1.5億美元,衛星製造支出到Q4將達11億美元,Kuiper整體投資可能高達230億美元。波士頓顧問公司(BCG)估計全球太空網路市場至2030年可達400億美元規模。潛在營收龐大,估2032年收入可達71億美元
若亞馬遜能拿下30%市佔,預估到2032年,Kuiper可為公司貢獻71億美元營收。分析師指出,考慮到Starlink的高速成長,亞馬遜的潛力可能被低估。
百度與Uber合作推動無人駕駛出海,Apollo Go將於亞洲與中東上路
百度(BIDU)與Uber(UBER)達成多年期合作協議,將把百度旗下Apollo Go無人駕駛車隊導入Uber平台,率先於亞洲與中東市場啟動部署。此舉象徵百度自駕車技術邁出國際化關鍵一步,同時也讓Uber強化在全球自駕出行競爭中的佈局。受此利多消息激勵,百度盤前股價上漲4.5%,Uber則上揚逾1%。
Apollo Go正式進軍海外市場
百度表示,今年稍晚將在亞洲與中東部分城市部署首批Apollo Go自駕車,數量預估達「數千輛」。使用者將可在Uber App中選擇叫車時搭乘無人駕駛車,與Waymo於美國Austin合作模式類似。百度加速自駕國際化,從杜拜拓展至歐洲
百度自2021年起已在北京等中國城市營運Apollo Go無人計程車,今年亦宣布將在杜拜展開自駕測試與服務。透過與Uber合作,百度得以快速接觸15,000座城市的龐大出行網絡,加速海外佈局。Uber深化無人駕駛合作策略
自2020年出售自家自駕部門後,Uber轉向尋求外部技術合作。今年已與Waymo及英國新創Wayve合作測試自駕接載服務,此次與百度的合作進一步擴大其自駕生態系。雙方互補合作,挑戰全球競爭者
百度擁有成熟的自駕技術與車輛平台,Uber則提供全球最廣泛的叫車與物流應用場景。兩者結盟將形成互補優勢,共同挑戰Waymo、Cruise等競爭者在歐美市場的領先地位。自駕技術商業化提速,市場規模可期
隨技術成熟與法規逐步開放,自駕接載服務預計將快速成長。根據研究機構預估,全球自駕出行市場在2030年前將突破數千億美元規模,百度此舉有助搶占先機、建立品牌與資料優勢。
Joby Aviation擴產布局加州與俄亥俄,2026年空中計程車商轉進程加速
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新創公司 Joby Aviation(JOBY)週二宣布擴大美國製造能力,推動其2026年商用空中計程車服務時程。消息帶動股價大漲逾10%。該公司將在加州 Marina 擴建產線並於俄亥俄州 Dayton 啟用升級後的零組件工廠,同時準備取得美國聯邦航空總署(FAA)認證。
雙廠同步擴張,年產可達500架
加州工廠產能計畫擴充至每年24架,未來可支援全面商業化營運;位於俄亥俄的新設施則將在豐田工程團隊協助下擴至年產500架,凸顯量產準備進程加快。創造數百個製造就業機會
Joby表示,此次擴產將在美國創造數百個全職職缺,進一步強化其「美國創新製造」定位。新產線啟用亦恰逢其第六架eVTOL試飛成功,象徵技術成熟度提升。布局全球,迪拜服務明年上線
Joby上月已向阿聯酋交付首架eVTOL,並與杜拜簽署六年獨家營運協議,預計2025年啟動當地空中計程車服務,加速全球市場部署。市場看好eVTOL商機,股價年內飆漲70%
隨著美國政府支持、全球交通壅塞壓力升高與空中出行技術成長,Joby及競爭對手如Archer、Eve股價皆強勢表現。Joby股價年初至今已上漲逾70%。政策助攻,川普簽署空中計程車測試令
6月總統川普簽署行政命令,推動空中計程車測試計畫,有望加速FAA認證流程並打開未來城市空中交通市場,進一步鞏固Joby等先行者優勢。
強勢類股
放大鏡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