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焦點】Meta 重押 AI 眼鏡與人才,打響平台主導權之爭

圖/Shutterstock

從社群巨頭轉型,Meta 布局自有生態系統

社群平台起家的 Meta(META),過去十多年靠著 Facebook、Instagram 與 WhatsApp 等應用程式在全球累積了數十億用戶。然而,隨著數位廣告市場趨於成熟、隱私政策改變壓縮變現空間,Meta 近年啟動大規模轉型,將重心從社交網路轉向人工智慧與關鍵硬體技術的自研。祖克柏(Mark Zuckerberg)近年也明確表示 AI 將是 Meta 的首要技術焦點;而在硬體方面,Meta 則嘗試擺脫對 iOS 與 Android 等競爭平台的依賴,轉向打造自有裝置如 AI 眼鏡與虛擬實境頭戴裝置(Quest 系列)。

 

結合硬體與平台自主,AI 眼鏡成為破局關鍵

Meta 於 7 月 8 日以約 35 億美元買下全球最大眼鏡製造商 EssilorLuxottica(ESLOY)近 3% 股份,進一步深化雙方在 AI 眼鏡領域的合作關係。早在 2021 年,Meta 就與 EssilorLuxottica 旗下的雷朋(Ray-Ban)合作推出內建鏡頭與語音助理的第一代智慧眼鏡 Ray-Ban Stories,至今合作已延伸至 Oakley 等旗下品牌。此次投資不僅顯示 Meta 對 AI 穿戴裝置的長期押注,也象徵其深化硬體主導權的決心。
相對於手機,AI 眼鏡擁有更高的即時性與沉浸感。透過結合 AI 助理、影像辨識與空間定位等技術,AI 眼鏡可以實現遠端協作、AR 導覽與物件識別等多樣場景,具備成為「個人運算平台」的潛力。對 Meta 而言,智慧眼鏡的推進不只是產品開發,更是一場平台自主的關鍵戰役。相較於過去必須依附 iOS 和 Android 的作業系統發佈應用程式與服務,智慧眼鏡讓 Meta 有機會掌握從硬體設計、生產製程到全球通路的主導權,進一步擺脫對蘋果(AAPL)與 Google(GOOGL)的依賴,強化自身在終端裝置上的競爭力。
 

重金挖角蘋果菁英,AI 人才爭奪白熱化

除了 AI 眼鏡,Meta 在人才招募上也展現出積極佈局意圖。近期,Meta 以數千萬美元年薪挖角蘋果 AI 模型負責人龐若明(Ruoming Pang),先前也從 OpenAI 網羅 9 位相關研究員。龐若明曾領導蘋果的 AFM(Apple Foundation Models)團隊,並負責大型語言模型(LLM)開發,預期將為 Meta 在基礎模型研發與 AI 原生應用提供關鍵助力。該消息不僅引發外界對蘋果穩定性的疑慮,也凸顯 AI 人才正成為科技巨頭爭奪主導權的核心資本與籌碼。
綜合來看,AI 發展不再僅止於硬體算力的比拚,頂尖人才的招攬與也正成為競爭的關鍵。Meta 已對此展現願意投入大量資本的決心,這不僅有助於其深化 Llama 系列模型與 AI 原生應用的研發,也可進一步鞏固應用層面的競爭力,加強差異化優勢並拉開與競爭對手的距離。相對而言,蘋果若選擇將 AI 技術轉向外包,不僅恐削弱其創新與內部掌控的能力,更可能進一步擴大 Meta 在 AI 領域的戰略優勢。

 

掌握品牌、技術與資源整合等多重優勢,後續驗證將值得觀注

Meta 透過 AI 眼鏡與 AI 人才的雙重佈局,明確展現出對科技平台主導權的戰略意圖。與 EssilorLuxottica 的合作不僅強化 Meta 在硬體設計如鏡片整合與電池優化的能力,也開通品牌聯名與全球通路布局,打造出其他競爭者難以複製的跨界整合優勢;結合 Llama 模型與語音助理等軟體技術的持續研發,Meta 已逐步建立起推動 AI 硬體化所需的核心技術體系。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許多相關應用仍處於早期階段,從裝置形態、使用情境到市場接受度,仍有諸多變數待驗證。Meta 的 AI 眼鏡能否跳脫過往產品(如初代 Google Glass)雷聲大、雨點小的困境,真正建立起用戶需求與使用黏著度,將是影響長線潛力的關鍵之一。整體而言,Meta 的佈局方向具備高度戰略價值,雖較難見到即刻的獲利爆發,但若能成功打入市場並穩步推進產品,將有望在平台轉移趨勢中占據核心位置。

 

延伸閱讀: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

文章相關標籤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讓更多人可以看到!
  • facebook
  • line
作者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