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盤解析
上週五美國公布美國 5 月密大消費者信心指數從前月 52.2 下滑至 50.8,低於市場預期,且 5 月一年期通膨預期大幅上升,自 6.5% 增加至 7.3%,顯示消費者的擔憂,數據一出一度壓抑美股漲勢。不過,上週繼美國與英國達成協議、與中國暫停大部分關稅之後,報導稱美國也與歐盟打破僵局,開啟關稅談判,川普在週五表示將在未來 2 ~ 3 週內確定與美國貿易夥伴的關稅稅率,全球關稅衝突持續冷卻,推動市場風險偏好。
另外,市場也十分關注川普的減稅法案,包括將州和地方稅扣除額從 10,000 美元提高到 30,000 美元等提案,不過該法案在周五的眾議院預算委員會聽證會上遭到否決,未來動態仍須關注。綜合以上,美股延續漲勢,主要指數僅費半小幅下跌,標普 500 指數連續五日上漲。
類股方面,醫療保健類股跌深反彈表現最佳,公用事業同樣表現不俗;資訊科技及能源股則相對疲軟。個股方面,應用材料 (AMAT) 財報令人失望,未來財測同樣低於預期,導致股價下挫逾 5%。
焦點新聞
總經
川普推動以燃煤支撐AI數據中心,與科技業減碳目標衝突
川普主張利用美國現有燃煤電廠支援AI數據中心電力需求,視其為重振煤礦產業的契機。然而,這與科技業追求淨零碳排放的能源策略背道而馳。短期內,燃煤電廠或將延後退役以維持電網穩定,但長期而言,科技巨頭仍偏好天然氣與再生能源,煤電新建計畫難以獲得支持。
重點摘要
- 川普行政命令支持燃煤發電
川普於4月簽署行政命令,要求內閣盤點具煤電基礎的地區,評估是否可擴建以支援AI數據中心用電需求,並考慮以緊急手段核准燃煤電廠建置。 - 科技公司傾向天然氣與再生能源
亞馬遜(AMZN)、輝達(NVDA)、Anthropic等公司強調能源多元化,雖未完全排除使用煤電,但表態明顯傾向碳排較低的天然氣或核能方案。 - 燃煤延退為短期應急策略
AI與產業用電需求激增導致電網吃緊,已有約39GW燃煤機組延後退役。PJM電網預測2039年前用電將增長40%,對現有燃煤機組形成依賴。 - 業界不看好重啟或新建煤電廠
電力顧問與能源主管普遍認為新建燃煤電廠在經濟與政策面皆不可行,視川普提案為對煤礦從業者的選票喊話。 - 天然氣與再生能源為減碳主力
過去20年美國電力部門60%的減排來自天然氣取代煤電,其餘來自再生能源,未來電力供應重心仍將朝低碳能源轉移。
川普宣布將與普丁與澤倫斯基通話,嘗試促成俄烏停火
川普表示將於週一分別與俄羅斯總統普丁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通話,嘗試促成停火協議,結束俄烏戰爭。儘管他過去曾宣稱能在「24小時內結束戰爭」,實際斡旋過程比預期困難,並逐漸展現對雙方態度轉變,改採更中立立場。川普將此次通話列為個人主導的外交努力,企圖在全球舞台上展現其斡旋能力。
重點摘要
- 川普將主導與俄烏領袖通話
川普於Truth Social宣布將於週一上午與普丁通話,隨後與澤倫斯基及北約領袖進行對話,盼推動停火,終止「每週5,000人死亡的血腥戰爭」。 - 對戰爭態度轉變
川普從過去單方面批評澤倫斯基,轉為指責雙方,表示烏克蘭對克里米亞問題的強硬立場使和平更難達成,也批評俄羅斯四月空襲「時機非常糟糕」。 - 和平談判難度超預期
儘管川普競選時稱能快速解決戰爭,但CNN報導指出,他私下承認調解進展比預期艱難,對現任政府斡旋成效感到不滿。 - 俄方缺席土耳其和平會談
川普決定親自介入,是在普丁未參加土耳其和平會談後作出的反應,並表示「是時候嘗試看看了」。 - 通話被視為個人外交行動
川普希望藉此行動展現個人影響力,強調即使無法達成協議,通話結果仍「非常有趣」,意圖為未來政治布局加分。
產業
川普施壓汽車業重返美國製造,100%美產車成本恐飆萬美元
在川普推動關稅與製造回流的政策背景下,福特(Ford)2025年Expedition SUV在美國組裝卻僅有約42%零件為美國製,再次揭示全球汽車供應鏈的複雜性。儘管川普施壓汽車製造商加碼美國投資,專家一致認為,100%美國製造的車輛成本過高、時間過長,短期內難以實現。
重點摘要
- 美國製車輛仍依賴海外零件
2025年Ford Expedition雖在肯塔基州工廠組裝,約58%主要零件為進口品,包括引擎來自墨西哥,突顯「美國車」不等同於「美國製」。 - 川普關稅政策促使在地化壓力
川普推動25%關稅以促使車廠回美設廠,雖引發更多美國投資討論,但完全國產化仍不具經濟效益,供應鏈遷移需數十年與上千億美元投資。 - 零件國產化成本高昂
若將一輛車從70%提高至90%美加零件含量,單車成本恐增加逾1萬美元。部分關鍵材料如晶片、鋁、鋼仍需進口,且美國加工設施不足。 - 完全美國製車輛難以量產
專家表示,若要量產100%美國製車,需15年、數千億美元投資,否則僅能打造極高單價的低量豪華車,無法形成主流市場規模。 - 75%國產比率成較可行目標
目前市場上如Tesla Model 3、Kia EV6等車款達75%美加零件比率,較符合經濟與製造現實。但即便如此,仍需大規模供應鏈調整與長期資本支出。
個股
川普抨擊沃爾瑪轉嫁關稅成本,要求企業「吞下關稅」別漲價
川普針對沃爾瑪因關稅提高商品價格的說法公開批評,要求企業自行吸收成本,不得將壓力轉嫁給消費者。作為全美最大零售商,沃爾瑪近期已警告供應鏈壓力正推升營運成本,其他品牌如微軟(MSFT)、美泰(MAT)與福特(F)也預告價格調漲,引發對川普關稅政策影響的廣泛關注。
重點摘要
- 川普要求企業自行吸收關稅
川普在Truth Social發文批評沃爾瑪藉口關稅漲價,要求其與中國「吞下關稅」,不應轉嫁給顧客,強調「我和消費者都在看」。 - 沃爾瑪面臨供應鏈壓力
財務長Rainey指出,進口商品如玩具與農產品的成本迅速上升,公司將盡力與供應商合作分擔壓力,但「環境非常具有挑戰性」。 - 零售商齊聲示警關稅效應
包括微軟(MSFT)、美泰(MAT)、福特(F)等企業皆表示關稅影響生產與定價策略,部分產品價格已調漲,或將在近期上升。 - 沃爾瑪維持全年銷售預期
儘管營收預測未變,公司未提供下季營運與獲利展望,理由為川普政府關稅政策變化頻繁,增加預測不確定性。 - 消費者與投資者關注升溫
隨多家零售商即將公布財報,市場高度關注關稅是否進一步推升通膨,沃爾瑪股價週五收漲2%,至每股98.24美元。
強勢類股

圖片來源:Finviz
放大鏡觀點
根據 FactSet 資料顯示,目前已經有 92% 公布財報,其中有 78% 公司 EPS 優於預期 ( 高於五年平均的 77% 及十年平均的 75% ),高於預期幅度為 8.5% ( 低於五年平均的 8.8% 及十年平均的 6.9% ),整體表現尚可,而本季財報的三大關鍵字分別為關稅 ( tariffs )、不確定性 ( uncertainty ) 及衰退 ( recession ),其中共有超過 400 家公司在財報會議提及關稅,超過 2018 川普第一屆任期中最高季度 18Q2 的兩倍;提及不確定性的公司數量與 20Q1 疫情相當;提及衰退的公司數量則是 22Q2 熊市下的一半。
展望未來,市場預期標普 500 成分股 2025/26 年 EPS 將年增 9.1% / 13% 至 265.02 / 300.15,呈現獲利加速的狀態;從評價面來看,未來 12 個月預估本益比為 21.4,高於五年平均的 19.9 及十年平均的 18.3,顯示標普已經不算便宜。
整體而言,美股在全球關稅戰降溫之際,風險偏好上升,市場情緒逐漸修復之下,美股估值已上升至合理偏高的水準,未來須倚靠獲利的持續上行來支撐股價,而從這季的財報來看,也確實看到實績,但未來關鍵在關稅成本上升後 25Q2 的成績,將影響中期股價表現。不過,長期來講,AI 資本支出維持高檔、應用持續進步,整體就業維持穩定,且仍有降息空間可以因應經濟放緩及評價偏高的情況,因此維持樂觀看法。
本週焦點方面,週一川普將與俄烏兩國領袖及北約各成員國通話;微軟 (MSFT) 及 Google (GOOGL) 將舉行開發者大會,將聚焦在 AI 及雲端,還有 Computex 2025 及輝達 (NVDA) GTC 也都集中在本週展示,可謂今年科技領域中最熱鬧的一週,預期將影響美股投資情緒。
延伸閱讀:
【美股焦點】COMPUTEX 2025 即將登場,投資人必看的五大關鍵亮點!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