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Shutterstock
第二季交車數預估年減雙位數,短期市場情緒轉向保守
特斯拉(Tesla)將於 7 月 3 日公布 2025 年第二季交車與生產數據,市場普遍預期交車量將落在約 387,000 輛左右,較去年同期年減約 13%,顯示電動車需求動能明顯放緩。生產數據則預估為 433,000 輛,表示產銷落差仍在擴大。值得注意的是,這已是特斯拉連續第二季交車不如預期,若交車數再次失守市場底線,不排除引發進一步的短期拋售潮。
根據過去數次財報數據發布的市場反應,交車數據對股價走勢具有高度敏感性。例如今年第一季交車公布後,股價當日即反彈約 5%,但數日內仍隨著總統川普宣佈解放日關稅政策導致股價回吐。

歐洲與中國銷量下滑,特斯拉全球市佔正面臨侵蝕
除了整體交車數下滑外,特斯拉在兩大海外市場的結構性壓力愈發明顯。根據 Schmidt Automotive 統計,特斯拉在歐洲的車輛登記數已連續 六季年減,2025 年第二季恐成第七次下滑紀錄。具體數據顯示,瑞典 6 月銷量年減 64.4%、丹麥年減 61.6%、法國年減 10%,義大利甚至下跌 66%,凸顯特斯拉在這些高潛力市場中逐漸失去競爭優勢。
更具警訊的是,這些銷售下滑並非市場總體需求疲弱所致,例如義大利整體電動車銷量在同月成長了 117%,代表特斯拉市佔遭競爭對手蠶食。其中,中國品牌如比亞迪(BYD)、蔚來(NIO)、小鵬(XPeng)積極拓展歐洲市場,並以價格與在地化策略打動消費者,而特斯拉自 2020 年以來未推出新主流車型,過度依賴 Model Y/3 改款撐場,導致產品吸引力逐漸弱化。
在中國市場,小米汽車於 6 月底推出中型 SUV YU7,起價僅 25 萬人民幣(約 35,000 美元),並創下 18 小時 24 萬輛鎖單的紀錄,嚴重衝擊 Model Y 需求。2025 年以來 Model Y 在中國已出現 單月銷量下滑超過 13,000 輛 的情況,全年銷量恐跌破 35 萬輛。中國與歐洲市場的雙重夾擊,正逐步動搖特斯拉的全球市佔基礎。
馬斯克與川普政治衝突加劇,補貼風險成估值地雷
本週最受矚目的非營運變數,莫過於馬斯克(Elon Musk)與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之間的政治衝突再度升級。馬斯克公開批評參議院通過的《One Big Beautiful Bill》將削弱未來產業、提早終止電動車補貼,導致川普在 Truth Social 直接回擊:「Elon 拿了全世界最多補貼,應該回南非。」並揚言將終止 Tesla 和 SpaceX 的政府資源支持。
長期成長邏輯仍在,但需要新車型與品牌重建
儘管短期基本面與政治風險雙重施壓,但特斯拉並非完全失去成長邏輯。其 AI 自動駕駛與 Robotaxi 技術持續研發、能源儲存系統布局仍具潛力。但問題在於這些新業務短期對獲利貢獻有限,無法即時彌補整車銷售下滑與補貼損失。近期雖在美國奧斯汀啟動 Robotaxi 試營運,並完成首例無人駕駛交車,但規模仍小、營收貢獻可忽略不計。
未來市場將觀察兩項關鍵因素:其一是特斯拉是否能在 2025 下半年推出具市場競爭力的全新車型,以對抗中國品牌與傳統車廠的性價比競爭;其二則是馬斯克能否與政策端達成某種妥協,降低政治風險對公司經營與投資者信心的衝擊。若能在上述兩點有所進展,則特斯拉仍有望重拾市場信任與成長動能。
Q2 成績單將是壓力測試,短期保守、關注中長期轉機
整體而言,特斯拉正處於營運與市場信心的關鍵拐點,第二季交車數據與補貼政策走向將成為本週股價走勢的關鍵因子。短期而言,政治風險升溫、市場競爭激烈與銷售承壓將持續抑制股價動能,建議投資人短期偏向保守,等待 Q2 財報與法說會進一步釐清全年展望。
若特斯拉能夠重啟產品週期、強化海外市佔並穩住政策支持,則其在 AI、自駕與能源轉型的長期價值仍值得關注。對於長線投資人來說,關鍵在於能否逢低建立具折價安全邊際的部位,並嚴密監控非經營風險變化。
延伸閱讀:
【美股焦點】Joby Aviation搶先啟動空中計程車商轉,股價飆漲近12%!
【美股焦點】亞馬遜進入AI轉型關鍵期,AWS回溫、Kuiper升空、機器人自動化重塑營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