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M近月股價狂瀉,一個月跌20%
ARM Holdings(ARM)自 7 月底公布 FY26Q1 財報以來股價一路走弱,短短一個月跌幅超過 20%,從財報前的 180 美元高點滑落至約 130 美元。
這波下跌主要反映兩大隱憂:第一,市場對 ARM 短期獲利能力失望;第二,前瞻本益比(Forward P/E)依然高達 80 倍以上,遠高於半導體產業平均的 20–30 倍,投資人開始質疑其高估值是否合理。
換言之,雖然 ARM 在 AI 浪潮下具備長期成長題材,但股價已提前反映過多期待,只要財報或展望稍有落差,就容易觸發市場的大幅修正。

大舉挖角亞馬遜與慧與菁英,ARM 的自研晶片野心
ARM 是全球矽智財(IP, Intellectual Property)龍頭,專注於 CPU、GPU 及其他晶片架構設計。它不自行生產晶片,而是將架構授權給半導體公司,再依照授權合約收取授權金(License,一次性費用) 與權利金(Royalty,依晶片銷量或銷售額提成)。目前全球超過 99% 的智慧型手機,都搭載 ARM 架構處理器,顯示其在行動市場幾乎是壟斷地位。
不過,近期 ARM 的新聞焦點,已經從「授權商」轉向「自研晶片玩家」。
- 挖角亞馬遜(AMZN) AI 晶片主管 Rami Sinno:他曾主導開發 Trainium 與 Inferentia(亞馬遜自研 AI 晶片,用於大型模型訓練與推理),被視為 ARM 搶攻 AI 晶片市場的關鍵拼圖。
據《路透》報導,ARM 已經不只停留在「設計」層面,公司今年 7 月已表示將投入部分利潤開發自家晶片與 chiplet(一種將晶片功能拆解成多個小模組,再透過先進封裝技術整合成完整系統的設計方式,用來降低成本並提升效能延展性),行政總裁 Rene Haas 更坦言正考慮「從設計走向製造」,甚至打造完整的系統。
ARM FY26Q1 財報因人才招募導致 EPS 大跌,短期獲利恐持續承壓
ARM 在 FY26Q1 公布營收 10.53 億美元,年增 12%,雖然符合市場預期,但淨利大幅年減 42%,每股盈餘僅 0.12 美元。主要拖累因素是研發費用年增 33%,其中包含新聘工程師的高額薪酬與股票獎酬。換言之,這份財報已清楚反映出 「人才擴張的代價」:雖然權利金收入仍年增 25%,展現核心業務的韌性,但短期內卻完全被暴增的研發支出抵消。
ARM 大舉挖角的動作,對投資人釋出兩大訊號。首先,短期 EPS 壓力難以消退。公司對 FY26Q2 的 EPS 預測落在 0.29–0.37 美元區間,雖然較 Q1 的 0.12 美元有所回升,但整體仍低於華爾街共識,顯示獲利能力短期內無法快速修復。其次,人才投資報酬需要耐心等待。這些挖角將補強 ARM 在 AI 晶片研發上的核心競爭力,但相關成果預計要 2–3 年後才可能逐步體現在業績之中。在此之前,研發費用的快速成長勢必壓抑財報表現。
整體而言,這則「人才招募新聞」雖然對 ARM 的長期發展具有戰略意義,但短期財務面卻更顯脆弱,進一步放大了市場對 ARM FY26Q1 財報是否能達標的疑慮。
ARM 的長期藍圖,機會與挑戰並存
從長期角度來看,ARM 的前景仍具想像力:
- AI 與雲端成長動能:Armv9 架構與 CSS(Compute Subsystems,運算子系統)已在 AI 與資料中心市場加速滲透,專利費收入成為主要動能。
- 市場份額持續擴大:在雲端領域市佔率從 9% 升至 20%,汽車晶片領域也從 36% 提升至 44%,這些高成長市場為 ARM 提供穩健的成長基礎。
- 軟銀戰略支持:母公司軟銀(SoftBank)近期積極擴張 AI 版圖,不僅收購 Graphcore 與 Ampere,還入股英特爾,為 ARM 打造更完整的生態圈鋪路。
不過,投資人同時需正視幾項潛在風險:
- 失去中立性:ARM 若持續推進自研晶片,可能與輝達、高通等主要客戶形成「亦敵亦友」關係,對授權業務的穩定性帶來衝擊。
- RISC-V 崛起:開源架構 RISC-V 不需授權費,三星、Intel、高通等已組成 RISE 聯盟推動生態,若快速壯大,將對 ARM 依賴授權金與權利金的模式構成長期挑戰。
- 估值過高:目前 ARM 的本益比仍超過 80 倍,本益成長比也顯著高於同業,安全邊際不足,一旦成長動能不如預期,股價修正壓力將持續放大。
ARM 短線承壓,但長期 AI 故事仍在繼續
綜合財報與市場表現,ARM 目前正處轉型陣痛期。短期內,研發支出大增使 EPS 承壓,股價因高估值而修正;但長期而言,憑藉 AI、雲端、汽車與邊緣運算的滲透率提升,以及「授權 + 自研」雙引擎模式,仍具備成長潛力。對投資人來說,ARM 並非短線追逐的標的,而是更適合作為長期分批布局、耐心等待的科技股。
不過,投資人仍須保持謹慎,持續觀察 ARM 後續的未履行合約義務(RPO)與授權業務表現,在近 80 倍本益比(P/E Ratio)與近 40 倍市銷率(P/S Ratio)的高評價下, ARM 的獲利動能仍待時間驗證。換言之,股價雖已提前反映 AI 題材,但 ARM 更適合長期分批布局,而非短線進出。
台股相關供應鏈或概念股
- 台積電(2330):與 ARM 深度合作,針對 Neoverse 等核心做先進製程平台最佳化
- 世芯-KY(3661):提供 ARM 架構 SoC 客製設計與整合服務,支援多國客戶
- 日月光投控(3711):協助 ARM 的 IP 平台晶片進行封裝與測試量產
延伸閱讀: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