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盤解析
市場屏息等待明日 FOMC 利率決策會議,預期將維持基準利率不變,且將公布利率點陣圖及未來經濟前景,市場退出觀望,美股在連兩日上漲後全數回落。不過在房市領先指標 — 新屋開工數反彈,加上工業生產數據上升,提振市場信心,美股整體跌幅不重。類股方面,能源、原物料及金融類股逆勢收紅,先前反彈較明顯的通訊服務、非必需消費品及資訊科技類股表現居末,科技七雄全數收黑,其中輝達 (NVDA)、Meta (META) 跌逾 3%,特斯拉 (TSLA) 更是大跌超過 5.3%,主因 RBC 將目標價從 400 美元下調至 320 美元,並指出自動駕駛技術及中國和歐洲機器人計程車推廣的挑戰。
焦點新聞
總經
聯準會本週維持利率不變 市場關注未來降息指引
聯準會 (Fed) 本週會議預計維持利率區間在 4.25%-4.5%,市場普遍認為短期內不會有降息行動。然而,在川普政府的貿易與財政政策影響下,聯準會可能調整對經濟成長、通膨與未來降息路徑的預測。市場對 2025 年降息次數仍存分歧,投資人將關注聯準會的最新指引,以評估未來貨幣政策走向。
重點摘要:
- 聯準會短期內不降息
聯準會官員近期強調「不急於行動」,市場普遍預期本次會議不會調整利率,焦點將轉向經濟預測與未來政策方向。 - 經濟預測或有調整
根據最新數據,聯準會可能上調 2025 年通膨預測 (12 月時預測核心與整體通膨為 2.5%),同時下調 GDP 預測 (12 月預測為 2.1%)。 - 降息次數存分歧
聯準會成員的「點陣圖」預測可能維持 2025 年兩次降息的預測,但部分經濟學家認為降息次數可能減少至一次或完全取消。 - 市場對降息預期過於樂觀
目前市場預期 2025 年將有 2-3 次降息,最早可能在 6 月啟動。但部分專家認為市場對降息的預期過於樂觀,聯準會可能將部分降息推遲至 2026 年。 - 量化緊縮政策受關注
聯準會仍在縮減資產負債表,目前持有 6.4 兆美元的美債與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市場普遍預期該計畫將於今年內結束。
UCLA Anderson 發布經濟衰退警告,指川普政策或致經濟收縮
UCLA Anderson 預測機構首次發佈「衰退觀察」,警告川普政府的貿易關稅、移民政策及削減聯邦人力計畫可能導致經濟衰退。儘管當前數據尚未顯示經濟收縮跡象,但市場對未來衰退風險的擔憂有所升高。該報告指出,若多項政策同時發生影響,經濟可能進入停滯性通膨 (stagflation) 狀態。
重點摘要:
- UCLA 首次發佈「衰退觀察」
UCLA Anderson 預測機構自 1952 年以來首次發佈「衰退觀察」,認為川普政府的政策組合可能引發經濟衰退。 - 關稅與移民政策影響勞動市場
關稅措施將推高物價,影響製造業發展;移民政策則可能導致勞動力短缺,進一步影響經濟活動。 - 聯邦支出削減恐波及政府與私人企業
川普政府計畫削減聯邦人力,將影響政府雇員與承包商,進一步削弱就業市場。 - 市場衰退預期上升但未達危機水準
CNBC 3 月 Fed 調查顯示未來一年經濟衰退機率為 36%,較上月 23% 上升,但仍低於 2022-2023 年間的 50%。 - 經濟可能進入「停滯性通膨」
UCLA Anderson 預測,若需求與生產同時萎縮,加上金融市場風險升高,經濟可能陷入高通膨與低成長並存的停滯性通膨狀態。
個股
輝達推出新一代 AI 晶片 Blackwell Ultra 與 Vera Rubin,加速 AI 計算發展
輝達 (NVDA) 在 GTC 大會上發表新款 AI 晶片家族 Blackwell Ultra,將於 2025 年下半年出貨,並預告 2026 年推出下一代 GPU「Vera Rubin」。新產品將提升 AI 計算效能,進一步鞏固輝達在雲端運算與 AI 模型訓練市場的領導地位。市場關注這些晶片是否能持續吸引微軟 (MSFT)、谷歌 (GOOGL) 和亞馬遜 (AMZN) 等雲端業者投資數十億美元建構 AI 數據中心。
重點摘要:
- Blackwell Ultra 提升 AI 運算效能
Blackwell Ultra 晶片能產生更多 AI 內容,提升推理效能,雲端業者可藉此提供高端 AI 服務,潛在收入提高 50 倍。 - Vera Rubin 系統搭載首款自研 CPU
2026 年推出的 Vera Rubin 採用輝達首款自研 CPU「Vera」,比 Grace Blackwell 晶片快 2 倍,GPU「Rubin」推理效能達 50 petaflops,並支援 288GB 高速記憶體。 - 晶片架構變革:「Rubin Next」支援 4 顆 GPU
從 Rubin 開始,輝達將合併多個晶片設計為「多 GPU」架構,2027 年推出的 Rubin Next 內建 4 顆 GPU,效能翻倍。 - 輝達維持 AI 計算領導地位
雲端業者部署 Blackwell 晶片數量已達 Hopper 晶片的 3 倍,顯示市場對輝達 AI 晶片需求依舊強勁。 - DeepSeek R1 強化 AI 推理需求
中國 AI 模型 DeepSeek R1 透過「推理」技術提升答案品質,增加 AI 運算需求,進一步鞏固輝達晶片在 AI 產業的關鍵角色。
Alphabet 以 320 億美元收購 Wiz,瞄準雲端安全市場
Alphabet (GOOGL) 宣布以 320 億美元全現金收購雲端安全公司 Wiz,創下公司歷史上最大併購案。這筆交易將強化 Google Cloud 的安全技術,應對 AI 與資安風險的快速發展。然而,該交易仍須通過監管審查,特別是在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 (FTC) 和司法部對科技巨頭加強反壟斷監管的背景下,市場預期審批過程將面臨挑戰。
重點摘要:
- Google Cloud 強化資安布局
Wiz 提供雲端安全解決方案,包括威脅預防、偵測與回應,將提升 Google Cloud 的資安能力,幫助其與微軟 (MSFT) 和亞馬遜 (AMZN) 競爭。 - 監管審查挑戰
交易仍需獲得監管機構批准,FTC 可能關注 Google 是否利用此收購強化其市場主導地位。前司法部官員表示,審查可能會持續數年。 - 320 億美元創歷史新高
這筆交易遠高於 2024 年中期 Google 提出的 230 億美元收購價格,Wiz 同意支付 32 億美元的終止費,創下併購史上最高之一。 - 併購策略與 IPO 市場變化
Wiz 原計劃 IPO,但在 IPO 市場低迷與科技業對川普政府較寬鬆監管環境的預期下,最終選擇接受 Google 收購。 - Google 股價下跌
受收購消息影響,Alphabet 股價週二下跌 2%,今年累計跌幅達 15%。
Google 搜尋推健康 AI 功能,「What People Suggest」助患者比較經驗
Google (GOOGL) 宣布為搜尋 (Search) 推出多項健康功能更新,包括「What People Suggest」,利用 AI 匯總相似病患的經驗分享,幫助用戶比較自身情況。此外,Google 擴展健康知識面板至更多國家與語言,並提升 AI 總覽 (AI Overviews) 在健康領域的準確性。這些舉措顯示 Google 仍在深化 AI 在醫療領域的應用,但市場對其健康策略的長期可行性仍持觀望態度。
重點摘要:
- 「What People Suggest」提供患者經驗比較
透過 AI 匯總線上討論,讓患有相同疾病的用戶比較治療與生活方式建議,目前已在美國行動裝置上推出。 - 健康知識面板擴展至多國語言
Google 擴大健康知識面板 (Knowledge Panels) 覆蓋範圍,新增西班牙語、日語與葡萄牙語,提升全球用戶獲取健康資訊的便利性。 - AI Overviews 健康資訊強化
針對「我是否得了流感?」等健康查詢提供 AI 總覽,儘管此前準確性受質疑,但 Google 透過 Gemini 模型改進醫療領域的 AI 回應。 - 專注 AI 醫療應用
Google 近年來聚焦 AI 健康技術,包括 MedLM AI 模型,協助醫生與研究人員處理複雜數據,以及 Vertex AI Search for Healthcare,幫助醫療機構整合資訊。 - Google 醫療策略仍在調整
雖然 Google 過去曾成立 Google Health 部門,後來於 2021 年解散,但公司仍持續深化 AI 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未來發展方向仍需觀察。
強勢類股

圖片來源:Finviz
放大鏡觀點
現階段可以明顯感受到漲勢很難延續,儘管經濟衰退的風險尚未失控,但經濟難逃放緩的命運,整體美股尤其是大型科技股持續進行估值修正,而輝達 GTC 大會並未拯救股價,這從前幾次公布財報及多次黃仁勳演講對股價上漲動能影響漸漸變小可以推得。而明天凌晨的 FOMC 會議上,聯準會可能會因關稅不確定性上調 2025 年通膨預測,同時下調 GDP 展望,或將進一步導致美股下跌,建議投資人保守看待,趁反彈時增持現金。
另外,GTC 大會中,3/20 被訂為「量子日」,將邀請 D-Wave (QBTS)、IonQ (IONQ) 等業界領袖前來發表討論,近日量子運算相關族群飆漲,題材值得留意;美光 (MU)、Nike (NKE)、FedEx (FDX) 也將於明日公布財報,這些都將成為短線上美股的催化劑。
延伸閱讀:
【美股盤勢】美零售數據回升,美股續揚!(2025.03.18)
【美股新聞】Google攜手聯發科開發新AI晶片,博通是否將成為過去式?
【美股新聞】AI推理技術投資潛力爆發,這些公司將成為最大受益者!
【美股新聞】輝達Nvidia年會掀起投資熱潮,量子運算概念股領先大漲!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