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Shutterstock
上週五,一場被稱為「解放日」的關稅政策風暴席捲美股。川普總統在4月2日一口氣宣布全球性關稅措施,引爆市場劇烈動盪,KBW銀行指數今年以來已重挫18%,遠超S&P 500跌幅。而現在,第一季美國大型銀行財報登場,投資人不只是關心「賺了多少」,更想知道銀行怎麼看未來:這波政策震撼彈,會不會引發信用風暴與借貸縮手?
跨進風暴眼:銀行財報前的經濟與市場畫面
進入2025年第一季前,美國經濟看似穩定,失業率維持低檔、企業資金充沛,銀行股也一度強勢上攻。但短短一週內,局勢急轉直下:川普宣布大規模關稅新政,讓企業信心與投資意願瞬間冷卻,股市暴跌、殖利率重挫,甚至有分析師將美國衰退機率拉高至60%。
對銀行而言,這不是單純的「股價修正」,而是一次全面的壓力測試。摩根大通(JPM)執行長Jamie Dimon在最新股東信中坦言,對當前環境「非常謹慎」,並警告「若關稅問題拖太久,成長將明顯放緩」。
為什麼銀行是這次政策風暴的「多米諾骨牌」?
乍看之下,銀行似乎與「關稅」無直接關係,畢竟他們既不進口也不出口。但實際上,銀行的命脈正是來自它們的客戶——也就是那些直接受到關稅衝擊的企業與消費者。
📉 貸款需求急凍:根據Truist分析師Brian Foran的數據,企業貸款年增僅約1%,遠低於春季常見的4%~5%。許多企業「暫停借款與投資計畫」,顯示信心明顯轉弱。
📉 信用風險升高:如果經濟放緩、企業獲利下降,銀行恐需大幅提列貸款損失準備金(loan loss reserves),這在疫情初期曾重創銀行獲利,如今是否會重演,成了分析師的焦點。
📉 投資銀行部門疲弱:原本市場期待在政策放寬下,2025年併購與IPO活動回溫。但如今因「政策不確定性」再起,包括高盛(GS)在內的投資銀行收入恐繼續受壓。摩根士丹利(MS)最新被調降評等,正是因其對景氣變動最敏感的投資銀行部門「最先感冒」。
市場的三大核心提問:這次銀行股財報該看哪裡?
1️⃣ 淨利差(NII)還撐得住嗎?
由於近期10年期公債殖利率從年初高點4.8%跌破4.2%,銀行放款利潤空間(NII)可能收窄,尤其對像摩根大通這類以放款為主的銀行影響更大。儘管短期利率下行可減少存款成本,但若長短利差壓縮,將壓抑銀行整體利差收益。
2️⃣ 投資銀行與IPO能否回溫?
在川普上任初期,市場曾期待他延續「去監管」政策,有利併購與資本市場交易。但目前政府對大型併購仍持審慎立場,加上整體資本市場動能疲軟,銀行如高盛與摩根士丹利能否調整策略、抓住少數大型交易,將是觀察重點。
3️⃣ 銀行將如何描述未來?
雖然第一季數據多為「過去式」,但銀行執行長在電話會議中的「前瞻指引」往往對市場情緒影響巨大。這一次,他們是否會進一步下修全年展望?是否預期信用損失上升?是否開始限制放款?這些都將左右市場對未來的定價。
投資策略建議:三種風格該如何應對?
🔺進取型:逢低布局,聚焦「政策轉機股」
情境預期:若市場認為川普關稅政策只是談判策略,後續有望鬆綁,銀行股有技術反彈空間。
市場情緒:目前出現恐慌性下殺,反彈機會濃厚。
策略配置:關注超跌的大型銀行(如JPM、BAC),或併購市場復甦預期受惠股(如GS、MS)。
🟡平衡型:分批觀望,等待風險釐清
情境預期:經濟可能進入溫和放緩,但尚未步入衰退。
市場情緒:觀望氣氛濃厚,尚未出現全面投降。
策略配置:配置防禦型金融資產如美國中型銀行ETF(KRE),同時保留現金等待機會。
🔻保守型:避險為主,關注信用風險
情境預期:若政策延續收緊方向,恐推升通膨與信用壓力,景氣轉向衰退風險升高。
市場情緒:系統性風險升溫,資金偏好轉向債券與黃金。
策略配置:減碼銀行類股,轉進短期美債ETF(如SHY)或黃金ETF(如GLD)。
這次不只是財報好不好,而是銀行怎麼活下去
財報數字雖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這些金融巨頭怎麼看接下來的風向。借貸信心、資本市場回溫與淨利差變化,將共同決定銀行2025年的成敗。這不只是一次「季報考試」,更是一場對政策風暴下金融系統韌性的實地壓力測試。
延伸閱讀:
【美股焦點】特斯拉目標價遭大砍,華爾街正在重估這場電動車夢?
【美股焦點】美股創16年最大漲幅,川普暫停關稅藏了什麼劇本?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