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 / Shutterstock
微軟 Build 2025 是一場為 AI 商業化量身打造的開發者大會
2025 年 5 月 19 日至 22 日,微軟將於西雅圖舉辦年度旗艦活動 Build 2025。不同於往年的「工具導向」,今年主軸是 AI,明確聚焦在 Copilot 生態系的升級、自研模型與晶片、以及打造跨平台 AI 代理人新標準。這不只是給工程師看的產品展示,更是一場針對未來十年運算主權與雲端商業模式的深度宣言。
Copilot 不再只是聊天助理,而是辦公室裡的「數位實習生」
今年 Windows Copilot 最大亮點,是加入了具備「執行力」的 Action Button。這代表 Copilot 不只是回應問題,它可以實際在使用者電腦上點選按鈕、打開檔案、填寫表單 — 你可以想像它像一個不用打卡、24 小時在線的實習生,能自動處理日常瑣碎事務。
企業用戶則可透過 Copilot Studio 打造專屬代理人,無需寫程式也能讓 AI 幫你跑財報、回信、接客服。這種自動化能力過去需仰賴 RPA 軟體(如 UiPath),但微軟現在正把它整合進自家生態中,讓原本只存在於「IT 部門」的能力,進一步普及到「每位員工的桌面」。
自研晶片、自研模型、開放標準,微軟不再只靠 OpenAI
另一個關鍵訊號,是微軟正積極擺脫對 OpenAI 單一供應來源的依賴。根據路透報導,微軟內部已在測試 Meta、Anthropic、xAI 等多家模型,並同步研發自家的 MAI 系列大模型。雖然 OpenAI 依然是主要夥伴,但微軟正準備更多「Plan B」。
在硬體方面,傳聞中的第二代自研晶片 Maia 2 將由邁威爾 (MRVL) 代工,預期專門針對 AI 推論優化。同時,微軟也積極部署超微 (AMD) 的 MI300X GPU 實例,成為第一批上線此款晶片的公有雲供應商。這套「模型選擇多樣化、算力供應多元化」的策略背後,其實只有一個目的:控制成本、避免卡脖子。
Azure 是最大受益者,Copilot 訂閱是現金機器
從財報角度來看,微軟的 AI 策略已經開始兌現。2025 會計年度第三季(截至 3 月底),Azure 年增 33%,其中 AI 工作負載就貢獻了 16 個百分點的成長。這代表 Copilot 與 Azure AI 正逐步形成「雙引擎」,一個收訂閱費,一個收運算費。
其中 Copilot 每席每月 30 美元的訂閱模式已全面鋪開,從大企業到中小企業版本皆可用。依照第三方估算,若 Microsoft 365 用戶中僅 10% 轉換為 Copilot 付費,年營收就有望增加數十億美元,且這筆錢大多是純利,因為維運成本低、推論算力則可由自家晶片補上。
800 億美元資本支出的壓力,是風險也是門檻
要支撐這一切,微軟選擇「砸錢先卡位」。管理層預估,今年 AI 基礎設施投資將高達 800 億美元,這是公司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單一年度資本支出。雖然這會短期壓縮自由現金流,甚至讓部分分析師質疑毛利結構是否可持續,但這也是為未來五年搶下 AI 雲市佔的關鍵布署。
綜觀而論,算力是一種有網路效應的資產,一旦建成,微軟將握有全球最強的 AI 運算池之一,成為任何企業要跑大模型時,難以繞開的雲端選擇。
聚焦微軟三大觀察點,將影響未來估值上修潛力
對長線投資人來說,現在要關注的其 AI 能變現多少、變多快。以下三個觀察指標將是關鍵:第一,Copilot 的付費滲透率是否能穩步提升;第二,Azure AI 能否持續帶動雲端年增 30% 以上;第三,自研晶片與模型是否真能拉低成本、提升利潤率。
若以上三件式至少有兩件成功,微軟在 AI 世代的領先地位將更加穩固。而微軟 Build 2025 正是一份答卷,讓市場看到它的腳步已經不只是快,更是全方位且穩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