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Shutterstock
蘋果(AAPL)即將在美國時間週四盤後公布2025會計年度第二季財報,市場預期營收約為946億美元、每股盈餘(EPS)達1.62美元,分別年增約4%與5%。然而,儘管數據看似穩健,蘋果股價今年以來卻已下跌15%,投資人關注的不只是數字,而是那些「說不出口的擔憂」。
這篇將幫助你掌握:
為何這季蘋果成長反而讓市場更焦慮?
服務業務成長能否填補硬體放緩的缺口?
Vision Pro、AI、印度製造等新題材,市場該如何定價?
財報後,股價可能的三種走勢劇本
服務業務亮眼,但iPhone陷換機冷淡期
從產品線來看,iPhone依然貢獻蘋果營收超過五成。但分析師預估,本季智慧手機收入僅持平於去年,約460億美元,換機週期拉長與中國市場壓力,使這條主力產品線增長停滯。
服務業務預計年增12%,突破267億美元,毛利率超過70%,成為蘋果獲利的「新引擎」。這也解釋了市場為何日益重視App Store、iCloud、Apple TV+等訂閱收入的穩定性。
法人預期樂觀卻保守調降目標價
即使營收與EPS皆略優於去年同期,但投行態度轉趨謹慎。美銀(BofA)雖維持「買進」評等,卻將目標價從250美元下修至240美元,理由是經濟前景不明與貿易政策變數。
Visible Alpha調查顯示,15位追蹤分析師中,有9位維持「買進」評等,但也有2位給出「賣出」建議,反映對中國市場與硬體銷售前景的分歧觀點。
中國市場變數大,印度能否撐起全球佈局?
中國占蘋果整體營收約17%至20%,但華為、小米等競爭者強勢崛起,加上政府限制使用iPhone的政策,使蘋果在中國出貨量下滑8%至12%。
蘋果雖積極將美國市場銷售的iPhone生產轉至印度,預計2026年底完成,但Wedbush警告:「印度不是中國,效率與良率都還不及。」
Vision Pro銷售開低走穩,AI進展成關鍵問號
Apple在AI領域的節奏,遠不如微軟(MSFT)或輝達(NVDA)明快。市場預期iOS 18將整合AI功能,但截至目前缺乏具體成果或時間表。
至於Vision Pro,截至目前銷售溫和,更多投資人關注的是「開發者是否跟上」。若在財報會議中能夠聽到Vision Pro生態系的擴展與AI結合應用,將是市場期待的亮點。
回購計畫將成穩定軍心的關鍵
蘋果2024年已宣布高達900億美元的股票回購計畫,財報公布當天是否擴大規模或提高股息,將是法人與機構投資人關注焦點之一。
目前蘋果帳上仍有約1600億美元現金與等價物,這讓它即使在逆風中,也有足夠的資源維穩股價與研發創新。
投資策略建議:三種風格該如何應對?
🔺進取型:短線操作Vision Pro與AI題材
若財報透露Vision Pro銷售優於預期,或AI功能具體落地,短線有反彈機會。
留意服務業務若持續高成長,將進一步壓縮市場對硬體衰退的擔憂。
🟡平衡型:等待指引後再評估進場時機
若管理層對下半年iPhone需求保持保守態度,可視為觀望訊號。
等待股價修正至200美元以下再進場,有較佳風險報酬比。
🔻保守型:觀望為主,關注全球供應鏈風險
若中美貿易戰升溫或AI研發支出持續拉高成本,將影響中長期獲利能力。
可考慮轉向配息穩定、資產部位較分散的大型科技ETF(如QQQ、VGT)。
📌 台股延伸觀察|這些公司也可能受到影響
台積電(2330):為蘋果主要晶片代工,AI與Vision Pro動能將帶動高階製程需求
鴻海(2317):印度與越南產能佈局關鍵,將受益蘋果供應鏈轉移
大立光(3008):若iPhone銷售轉弱,光學元件單價與出貨將面臨調整壓力
👉 建議觀察:5月起的法說會是否提及美系客戶出貨動能與新產品規格調整
蘋果仍是避風港嗎?還是正在轉型的「新價值股」?
這份財報將是一個關鍵觀察點:蘋果是否能持續在「產品創新」與「服務擴張」之間,找到平衡?
在不確定性的浪潮中,蘋果仍具備強勁的現金流與用戶黏性,但投資人需要轉換視角,不再只看硬體銷售,而要關注軟體與生態系的長期價值。
【美股研究報告】微軟FY25Q3財報公布後股價狂飆9%,為何氣勢如虹?
【美股研究報告】Meta 25Q1財報繽紛,股價修正後買點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