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焦點】蘋果新品延後、斷才、換帥三大疑雲,股價何去何從?

圖/Shutterstock

為何這次延檔特別值得關注?

美股科技股火熱:那斯達克指數三個月飆升 20%,QQQ ETF 同期漲 19.4%,但蘋果今年來卻逆勢下跌 15.7%,成為道瓊成份股表現倒數第四。市場先前寄望年底新品帶動換機潮,如今多家外媒傳出 iPhone 17e 與 M5 MacBook 可能延到 2026 年春季推出,打亂傳統節奏,令投資人對短期營收與中長期策略產生疑慮。

  • 你將看到

    1. 新品錯峰發表對營收曲線的「先低後高」效應

    2. 服務業務與 AppleCare+ 能否緩衝硬體毛利壓力

    3. AI 人才流失、CEO 接班劇本的潛在衝擊

       


淡季變旺季?新品錯峰背後的營收魔術

過去五年,蘋果每逢 1–6 月淡季便靠「錯峰」推出 Mac/iPad 撐住營收。2023、2024 兩次延檔讓淡季營收年減率自 -7% 收斂至 -1%,證明策略有效。若延檔傳聞成真,2025 Q4 將出現空窗,但 2026 Q1–Q2 有望 挹注 3–5 個百分點營收。同時,分析師觀察到 iPhone 替換週期已從 24 個月拉長至 39 個月,發布時點的任何調整都可能被市場放大。

未來三季 EPS 走勢可能「先低後高」。財報電話會中管理層若能說清延檔原因與填補方案,股價下探空間有限;反之,市場所要求的風險折價將迅速放大。


服務業務能否撐起第二條曲線?

M1(2021)與 M3(2024)改款後,服務業務每季 ARPU 跳升 6–8%,AppleCare+ 附加率增加 120–140 個基點。此次 M5 若能使 Mac 活躍裝置年增 >8%,可望把服務收入占比由 24% 進一步推高。

  • 毛利率對比:硬體 36%,服務 71%。每增加 1 美元服務收入,相當於 2–3 美元硬體營收的貢獻。

  • 交易轉化率:蘋果統計,Mac 用戶購買 iCloud+、Final Cut Pro 等高附加價服務的比例遠高於 iPhone 單機族。

追蹤 Mac 出貨 YoY、服務付費訂閱數與 AppleCare+ 滲透率,只要三者維持雙位數增長,市場肯定服務敘事,並降低對硬體毛利率收縮的擔憂。


AI 進度落後?人才流失敲警鐘

Apple Intelligence 目前以端側模型(「端側」=裝置本機運算 AI,不走雲端)為主,功能完整度與 Google Gemini、Microsoft Copilot 相比顯得慢半拍。6 月中負責基礎模型的 Ruoming Pang 跳槽 Meta,外界質疑蘋果在尖端 AI 研究上吸引力不足。

  • 研發支出佔比:2024 會計年度,蘋果研發費用占營收 8%,落後 Alphabet 的 13%、微軟的 14%。

  • 組織調整:7 月初蘋果宣布供應鏈老將 Sabih Khan 轉任 COO,以加速 Vision Pro 與生成式 AI 相關硬體的量產。

若今秋發表會仍無「端側生成式 AI 重大突破」,股價估值將更加貼近服務業務平均;反之,如能端出快於對手的 AI Demo,市場將重估蘋果在 AI 生態中的定價權。


執行長接班倒數計時,市場最怕不確定

現任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已 64 歲,外傳將於 2027 年董事會改選前交棒。《華爾街日報》2024 年 11 月專題與 LightShed 分析師 Walter Piecyk 最新報告皆指出:John TernusCraig Federighi 為下一任蘋果執行長(CEO)最有力接班人選,且「蘋果需要更具破壞性的領導風格」已成華爾街共識之一。

  • Ternus:擅長供應鏈整合,主導 M 系列晶片與 Vision Pro 量產,被視為「硬體效率派」。

  • Federighi:強攻軟體與 AI 融合,領導 Apple Intelligence,被視為「體驗創新派」。

  • 市場觸發點:公告時機若過早易產生真空期,若過晚可能引發「高層離職潮」。

接班時間表與戰略延續性是評價核心;若 2025 H2 仍無明確方案,治理折價可能擴大,評價上緣或受限。


新品延後+AI卡關+接班陰影,蘋果估值三重壓力

蘋果當前的關鍵在於:新品延後可能令 2025 年假日季缺乏硬體催化,而AI 團隊人才流失(如基礎模型負責人跳槽 Meta)與生成式 AI 進度停滯,讓市場懷疑蘋果能否維持創新溢價;接班疑雲則使治理折價持續發酵,董事會若遲遲不給出明確時間表,估值壓力或將進一步放大。未來股價能否突破,可觀察秋季發表會上的 AI Demo 強度及董事會釋出的接班時間表與高層人事動態。


台股延伸觀察|誰跟著受惠或受累?

  • 鴻海 (2317‑TW):印度擴廠與良率爬升是短線催化劑,亦須關注美國關稅政策變化。

  • 台積電 (2330‑TW):3 nm 產能利用與 Apple ASIC 進度攸關後續動能。

  • 日月光 (3711‑TW):若 AI 晶片需求放緩,CoWoS 先進封裝稼動率恐短期修正。

延伸閱讀:

【美股焦點】AI推理需求爆發,博通估值雖高但還有戲?

【美股焦點】AMD挑戰輝達,匯豐一口氣喊到 200 美元!

【美股焦點】輝達市值突破 4 兆美元,AI 超級循環點火!

【美股焦點】搜尋之戰開打!Google 能否穩住霸主地位?

【美股焦點】Intel雖減持,但擁抱台積電,Mobileye起死回生?

【美股焦點】關稅風暴再起!市場樂觀情緒不減反增?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

文章相關標籤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讓更多人可以看到!
  • facebook
  • line
作者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