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Shutterstock
美中關稅緩衝再延90天,年底川習會才是關鍵
美國與中國於美東時間 8 月 11 日正式宣布,將原定於 8 月 12 日到期的關稅暫緩期延長 90 天,至美東時間 11 月 10 日凌晨,避免雙方稅率在短期內大幅飆升至 145% 與 125% 的衝擊,延續緩衝期的美對中課 30% 而中對美課 10% 關稅。這項延長令美國零售業者在年底聖誕假期備貨高峰前鬆了一口氣,包括電子產品、服飾與玩具等進口商品可維持較低關稅水準,有助壓低進口成本。
川普在社群平台 Truth Social 上宣布已簽署行政命令暫緩對中國加稅,並表示將持續與中國就貿易互惠與國安議題展開磋商;中國商務部亦同步聲明,將採取必要措施維持暫緩措施。雖然川普先前曾要求中國將美國黃豆採購量提高四倍,但此次命令並未涉及額外採購承諾。美中在關稅緩衝期限屆滿前的最後一刻達成展延共識,不僅暫時化解了新一輪關稅戰火,也為預計將在年底前舉辦的「川習會」鋪路。
貿易數據顯示,美中關係降溫已反映在雙邊貿易數字上,即美國對中貿易逆差在 6 月降至 95 億美元,創 2004 年 2 月以來新低,較去年同期縮減 70% 。不過,華府在延長關稅暫緩的同時,仍持續向北京施壓,要求停止進口俄羅斯原油,並警告若不配合,可能面臨額外的「次級關稅」制裁,為後續談判增添更多不確定性。
談判焦點鎖定科技與能源,稀土與晶片互為籌碼
雖然延長關稅暫緩期的協議被視為正面進展,但美中談判的核心分歧依舊明顯。美國關切的是中國在稀土與關鍵礦產出口上的限制,尤其是對用於國防與高端製造的特殊磁材依然維持出口管制,這不僅衝擊美國的工業與軍工供應鏈,也限制了新能源與電動車產業的發展空間。華府希望北京能在後續談判中放寬相關限制,以換取更廣泛的經貿合作空間。
反之,北京則將焦點放在爭取美方放鬆對半導體與高頻寬記憶體(HBM)等先進晶片的出口管制,這些產品對中國的人工智慧與雲端運算產業至關重要。據外媒報導,中國甚至將此列為川習會前達成協議的前提條件之一,要求美國在高科技供應鏈中恢復部分正常貿易往來。雙方在此議題上可說互握「戰略籌碼」,但在國安與科技競爭的考量下,要達成完全共識仍面臨高度挑戰。
在能源方面,美國則持續以盡快平息俄烏戰爭為目標施壓中國停止購買俄羅斯原油,甚至揚言不排除針對違規國家祭出「次級關稅」。此舉不僅牽動國際原油市場穩定,也可能成為下一階段談判中的重要變數。
高關稅難撼核心利益,稀土反成中國籌碼
延長 90 天的關稅休戰期,確實為雙方爭取了更多談判時間,也讓年底川習會的可能性升高。然而,美國是否高估了高額關稅的施壓效果,成為近期討論焦點。川普以關稅作為主要談判武器,將美國從全球最開放的經濟體之一,推向關稅平均水準高達 18.6% 的保護主義堡壘。但現實顯示,中國並未因懲罰性關稅在核心議題上大幅退讓,反而找出另一套反制工具──限制稀土與關鍵礦產的出口。這些資源對美國的國防、電動車及高端製造至關重要,使北京在談判中握有籌碼甚至居於上風。
在 6 月的美中緩和協議中,雙方曾互釋善意。美國同意放寬部分晶片與乙烷的出口限制,中國則承諾改善美企取得稀土的可及性,並暫停對部分美國企業的出口與投資禁令。雖然這些動作被解讀為階段性進展,但前美中事務副代表 Reade 直言,這更多只是限於象徵性與短期性的安排,並不會觸及知識產權保護、補貼政策等美方在意的結構性問題。
美國之所以執著於知識產權保護,是因為高科技與創新產業已成為其經濟增長與國安的重要支柱。華府長期指控,中國透過強制技術轉移、產業間諜等手段取得美企核心技術,削弱美國企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優勢。至於補貼政策,美方則認為,中國對特定產業(如鋼鐵、太陽能、電動車)的巨額國家補貼,讓中國企業能以低於市場的價格出口產品,不僅擠壓美企利潤,更扭曲全球供需,造成長期貿易逆差。
然而,對北京而言稀土出口限制已被證明是一張有效的談判牌,足以抵銷美方的關稅壓力;對華府而言,則是認清對中課徵高關稅的策略效果有限,必須在未來 90 天內尋求更務實的談判框架。
美關稅施壓效果有限,利益交換成緩兵之計
本次美中關稅暫緩期的延長,雖然避免了雙方在短期內回到 4 月高達 145% 與 125% 的誇張高額關稅,確保美國聖誕季備貨得以維持穩定,但其本質仍是為年底川習會預留談判空間,而非真正化解美中長期貿易衝突的根源。美國先前試圖透過高關稅迫使中國在市場開放、補貼政策及知識產權保護等結構性問題上讓步,但這種單邊施壓的策略成效有限;相對地,中國利用稀土與關鍵礦產出口限制,將談判主導權握在手中,甚至在部分議題上佔據優勢。
接下來 90 天,雙方可能即將在稀土與輝達(NVDA)和超微(AMD)的降規晶片交換上找到共識,美國藉此爭取時間尋找多元稀土供應來源,也讓中國在維持對美晶片依賴的同時延後本土高端晶片發展進程;中國則得到美國對其科技封鎖限制的放寬,得以爭取國內人工智慧等高科技產業發展的機會。然而,這些利益交換多屬短期戰術性安排,並不會觸及雙方真正爭議的核心領域,意味著未來貿易談判仍存在反覆拉鋸的可能。
對投資人來說,在美中貿易協議不確定性暫時緩解、股票市場樂觀之際,應根據投資週期制定策略。長線投資人可持續關注 AI、電動車、能源等具題材與成長性的產業,利用股市波動震盪尋找下跌機會加碼;短線投資人則須警惕股市位階高所面臨修正的壓力,避免因追高而承受過大的回檔風險。
【美股焦點】Oklo 25Q2財報公布在即,核能商業化進展是聚焦重點
【美股焦點】政策+資金雙引擎,AI能源新寵 Oklo商業化再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