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焦點】Uber重返自駕戰場,Lucid單日飆漲近四成!

圖/Shutterstock

宣布投資 3 億美元,Uber 助攻 Lucid 股價強漲

Uber(UBER)於昨日(7 月 17 日)正式宣布,將對電動車製造商 Lucid(LCID)投資 3 億美元,作為與自駕技術公司 Nuro 展開三方 robotaxi 合作計畫的一部分。這是 Uber 自 2020 年將其自駕部門出售給 Aurora(AUR)後,首次主導自駕車隊部署的最大規模投資,象徵其從過去數年的策略合作模式,轉向重啟主動競爭的積極立場。
消息公布當日,Lucid 盤中漲幅一度突破 45%,收盤價則上漲逾 35%,顯示市場將此舉視為 Lucid 產能與現金流能見度改善的訊號。相較之下,Uber 股價當日表現相對平淡,反映市場對其投資自駕業務的行動或許仍處觀察階段。

 

啟動自駕商轉新模式,合作三方各自扮演關鍵角色

根據公布的合作內容,三家公司將聯手打造一支由超過 20,000 台 Lucid Gravity 電動 SUV 所組成的高階車隊。車輛將自 2026 年起開始交付,並陸續整合 Nuro 供應的 Level 4 自駕系統 Nuro Driver。Uber 在合作中負責車輛採購、平台整合與營運商業化,預計最快將於 2025 年在美國主要城市啟動小規模 robotaxi 試營運。
Lucid 扮演的角色不僅是電動車供應商,更是自駕技術整合的車輛平台。其即將量產的 Gravity SUV 具備高度模組化設計與 zonal 架構(區域控制系統),能有效簡化車內線路、降低維修複雜度,並提升整車電子系統的容錯能力與擴充彈性。其具備動力、煞車、轉向與電力系統的冗餘設計,亦支援 Level 4 自駕要求的系統架構,成為自駕落地的重要基礎。此外,Lucid 強調其電池模組具備高能量密度與熱管理優勢,搭配自研的電機控制技術,能為長時間無人運行提供更穩定的續航基礎。
另一合作方 Nuro 近年將重心全面轉向授權其自駕系統技術給原始設備製造商(OEM)與叫車平台。Nuro 採用業界主流的多感測融合技術,包含 LiDAR、毫米波雷達、高精地圖與自研的 Nuro Driver 軟體,並以輝達(NVDA)平台作為高效能運算核心。目前 Nuro 已在拉斯維加斯的封閉測試場完成原型車的無人自駕測試,未來若能順利通過各州營運許可,將有望成為美國少數具商業化潛力的 Level 4 系統供應商。
綜合來看,這項合作串聯了車輛整合、自駕技術與平台營運三大關鍵要素,也展現出邁向商業化的實質能力。對三家公司而言不僅是技術整合的試驗,更是擴張市場規模與品牌定位的里程碑。

 

新勢力強勢切入,或將加劇既有業者壓力

此次 Uber、Lucid 與 Nuro 的聯盟,可能對目前美國 robotaxi 市場中具代表性的先行者,包括 Alphabet(GOOGL)的 Waymo、特斯拉(TSLA)的 robotaxi 與亞馬遜(AMZN)的 Zoox,帶來實質競爭壓力。這些業者雖各自採取不同的技術路線與商業策略,但在市場尚未形成明確主導者的情況下,Uber 陣營的加入將加速產業格局的洗牌。以當前最具成熟的 Waymo 為例,其雖已在鳳凰城、舊金山等城市推動商業化,但使用的車型多為改裝 minivan 與 SUV,缺乏像 Lucid Gravity 這類的高端旗艦 SUV,未來在乘坐體驗與品牌定位上可能面臨差異化的挑戰。至於特斯拉,在近期雖已啟動 robotaxi 測試,但目前地區僅限於奧斯丁,且尚未達到真正 Level 4 的自駕標準,亦尚未取得多數州政府核准的營運許可,商業化進度仍處於早期。
相較之下,Uber 擁有最大規模的叫車平台與商業化經驗,若能有效結合 Lucid 電動車與 Nuro 自駕系統,有望在服務設計、車隊調度與使用者體驗上具備優勢,成為主導未來產業的關鍵力量。
 

落地營運為終極目標,然實際仍待多重驗證

雖然 Nuro 宣稱其系統已達 Level 4,亦即車輛可在特定區域實現完全無人操作,但實際落地仍須經過嚴格的法規審查與場景驗證。實務上,多數自駕業者仍需先以 Level 3 的「安全駕駛監控」模式進行路測,逐步驗證系統穩定性與風險應對能力,才能邁向商業化門檻。
此外,美國各州對自駕車營運的監管標準差異顯著,許多地區甚至尚未建立 robotaxi 的營運許可機制,導致拓展進度高度依賴政府的法規進展。因此,即便 Uber 擁有一定的平台與資源優勢,若後續法規進展遲緩或測試結果未達預期,部署時程仍可能面臨延後風險。
從長期技術層面而言,距離真正適應全場景及全天候的 Level 5 自駕也仍有距離。包括光線、複雜路況與突發事件等因素,仍對感測系統與 AI 判斷構成重大挑戰,且目前尚未有業者能完全克服。因此,本次合作雖代表重大進展,但整體仍處於自駕產業的中前期階段,短期內不宜對大規模商轉抱持過高預期。

 

從策略走向行動,資本支出與驗證速度將成觀察重點

綜上所述,本次合作是三方在成熟技術與商業條件下展開的策略推進,但成效仍需仰賴充分的技術驗證與政策配合,短期內尚存部分不確定性:
  1. Uber 對長期自駕資本支出的財務耐受度,是否會影響其核心業務與現金流
  2. Lucid 的 Gravity 量產時程與交車進度是否能如期交付
  3. Nuro 自駕系統在公開道路的實測成果,性能可否獲得各州運營許可
因此,投資人宜採中長期視角,審慎評估此計畫對 Uber、Lucid 與 Nuro 的個別營運貢獻,並避免因投機心理而產生錯誤判斷。

 

延伸閱讀:

【美股焦點】高盛第二季財報擊敗市場預期!股價創高還能漲?

【美股焦點】Meta 股價創新高,AI 撐起廣告帝國新未來

【美股研究報告】聯合航空獲利優於預期,樂觀看待後勢?

【美股焦點】Robotaxi遭質疑,特斯拉美夢破碎?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

文章相關標籤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讓更多人可以看到!
  • facebook
  • line
作者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