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斯克言行牽動市場,多方因素讓特斯拉風險浮現
2025 年 7 月 5 日,特斯拉(TSLA)執行長馬斯克突然宣布成立「美國黨」(America Party),這一舉動不僅在政治圈引起震盪,也再度將特斯拉推上投資輿論的最前線,7 月 7 日夜盤即以下跌 6% 開出作為回應。馬斯克從原先川普主要支持者轉為反對勢力的急遽變化,讓市場在近期密切關注其個人形象對特斯拉的影響。
更嚴峻的是,近期通過的《大而美法案》也對特斯拉造成實質打擊,該法案廢除了聯邦企業平均燃油經濟性標準(CAFE)罰款,直接削弱特斯拉依靠碳排放積分(Regulatory Credits)創造獲利的能力。同時,對電動車消費者相當重要的 7,500 美元稅收抵減將於 2025 年 9 月底終止,這也將可能使特斯拉部分市場縮水。
此外,延續今年 Q1 年減 13% 的頹勢,特斯拉在 Q2 交車量年減 13.5%,顯示其核心事業正處於需求緊縮期。儘管馬斯克稱「不在乎銷售數字」,並將聚焦自駕技術與機器人等未來布局,但電動車目前仍佔特斯拉營收約 70%。綜合上述風險,特斯拉正承受來自聲譽、政策以及盈營運等多面向的壓力,也讓其前景在部分投資人心中打上問號。
碳積分作為特斯拉獲利命脈,一旦崩解恐大改財務結構
雖然特斯拉以電動車為本,但根據近年財報,碳排放積分收入對其重要性遠超投資人的普遍認知。2024 年,特斯拉光靠碳積分就獲得 27.6 億美元營收(基本為零成本收入),占其當年 70.9 億美元淨利的 38.9%。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今年 Q1 的碳積分收入為 5.95 億美元,而當季淨利僅為 4.09 億美元,顯示若無碳積分帶來的營收挹注,公司將直接轉盈為虧。
特斯拉的碳積分收入約有四分之三來自美國,而《大而美法案》對 CAFE 罰責的撤除將使傳統車廠無需再購買碳積分進行規避。雖然許多車廠都有與特斯拉簽訂碳積分長約,但仍可依照合約中「不可抗力條款」中止交易,整個碳積分市場的長期展望似乎已逐漸崩塌。
對於毛利率被價格戰壓縮的特斯拉而言,碳積分是一項穩定的「隱形現金牛」。如今的情況不僅將削弱其獲利結構,也會迫使其回到更加依賴車輛銷量的路線,壓縮經營彈性並帶來信心衝擊。
自駕與機器人雖尚未放量,但仍是撐起想像空間的估值核心
然而,即使面臨電動車銷售疲弱與政策環境轉向,特斯拉技術創新的中長期價值依然具有期待空間。特斯拉未來將聚焦於無人計程車(Robotaxi)與人形機器人(Optimus)兩大領域,這些創新雖仍處於發展前期,但一旦實現商轉與量產,將重塑全球交通與勞動市場格局。
目前 Robotaxi 僅在奧斯汀小規模測試,與 Alphabet(GOOGL)旗下的 Waymo 尚有距離,但特斯拉完整的軟硬體、AI 感測器和一體化設計能力具備中長期整合優勢。管理層目標於 2026 年推動 Cybercab 商轉,若如期落地可望重啟向上動能。
至於眾所矚目的 Optimus 目前離量產尚有差距,儘管尚未定下明確的商業模式,但每季都在公布新的技術進展與成本下降路徑。市場預期的最樂觀情境為在 2030 年量產 100 萬台,年營收貢獻將逾 250 億美元,且毛利率可望達 30%。因此,特斯拉若能在未來幾年內展現量產能力並開拓商用場景(如倉儲、製造或居家管理),將大幅強化股價估值的支撐基礎。
壓力與期待並存,特斯拉將進入轉型關鍵期
綜上所述,特斯拉目前正面臨相當程度的壓力:電車銷量下滑、碳積分制度崩解、政策補貼取消、以及馬斯克行為造成的品牌危機。這使市場更加放大檢視當前似乎僅有電動車支撐的高達 300 美元之股價,換言之,特斯拉在估值上很大部分仍屬於對未來的押注,即對其成為「自駕與人形機器人霸主」的想像。
然而,機會與風險並存,雖然短期阻礙與商業化落地仍具不確定性,但特斯拉在自駕與機器人領域仍具獨特競爭資產。因此,投資人應審慎觀察將於 7 月 24 日公布的 Q2 財報,並持續關注 Robotaxi 與 Optimus 等業務的商業時程。長期而言,若能克服政策與市場雜音並兌現其市場藍圖,特斯拉的轉型前景仍具吸引力。
延伸閱讀:
【美股焦點】胡塞襲擊商船引發以色列空襲,紅海緊張,油價升溫?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