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Shutterstock
蘋果(AAPL)旗下電影《F1:The Movie》橫掃全球票房、創下公司影史最佳成績,但市場反應卻相當冷靜。雖然該片全球票房已突破2.93億美元(即約 新台幣 95 億元),IMAX貢獻更高達六千萬美元,但這場影視勝利對蘋果的股價與核心業務來說,意義有多大?我們認為——有限,甚至邊際效益偏低。
📌 本文你將看到:
為什麼《F1》再成功,也難以撼動蘋果的營收結構
Apple TV+ 在串流市場仍屬「小咖」,對品牌拉力有限
投資人該如何看待蘋果「非主業成就」對股價的真實影響
《F1》票房破紀錄,但對蘋果營收只是小水花
表面上,《F1》是一場電影成功案例。它擊敗蘋果先前的《拿破崙》(2.21億美元)、以及《花月殺手》(1.58億美元),成為公司史上最賣座的電影。但背後數字更值得深究:
《F1》製作與行銷成本估計高達3至4億美元
全球票房近3億美元,蘋果仍須與華納兄弟與戲院分帳
也就是說,這部電影至今仍未真正獲利
在蘋果年度近4,000億美元營收規模中,這樣的影視收入根本連0.1%都不到。即使是整個服務事業群(Services),年營收超過1,100億美元,而Apple TV+ 推估僅貢獻其中的 1–3%,遠遠不如 App Store、iCloud、廣告與 Apple Music。
換句話說,《F1》的成功,對蘋果整體財務貢獻微乎其微。
中小型平台定位,Apple TV+ 難成 iPhone 銷售助力
就蘋果的影視製作而言,Apple TV+ 雖有《泰德拉索》(Ted Lasso)、《人生切割術》(Severance) 等口碑作品,也成功打造奧斯卡影帝級內容,但在整體串流平台競爭中,仍處劣勢:
訂閱數約4,500萬人
全球市占僅8%
相比 Netflix(逾2.6億人)、Disney+(超過1.8億人)、Prime Video 更顯薄弱
這樣的內容量與品牌力,很難讓非蘋果用戶「為了看 Apple TV+」而轉用 iPhone。
一位台灣投資人可能會問:「真的有人會因為一部 Apple TV+ 原創片就換手機嗎?」事實是——極少數。
蘋果試圖用原創內容來補強硬體吸引力的策略,與亞馬遜(用 Prime 帶動生態圈)相比,目前仍處早期摸索階段。Apple TV+ 更像是輔助型產品,而非能推升主業的增長引擎。
股價反應揭示:市場並未買單
近期股價表現也能驗證這個觀點。《F1》電影新聞連續發布之際,蘋果股價卻在本週下跌約0.5%,且年初以來仍累跌超過15%。
主因不只是媒體事業貢獻不高,更在於:
中國市場不確定性:川普再提對中國製造 iPhone 課徵 25% 關稅,並施壓蘋果轉移產線
歐盟罰款與監管挑戰:蘋果因 App Store 限制被開罰5億歐元,並提出上訴
AI策略不明:生成式 AI 成為科技巨頭主戰場,蘋果卻仍未給出清晰路線圖
這些結構性問題仍壓抑股價表現,讓《F1》的正面新聞效果被市場視為「無感」。
看好娛樂布局,但不影響我對蘋果股價的保守看法
蘋果進軍娛樂圈,從《F1》的票房與技術合作(如 IMAX 採拍)來看,展現了製作能力與資源調度實力。但我認為投資人應保持冷靜看待:
Apple TV+ 目前仍虧損經營,且影視事業非主營業務
對 iPhone、iPad、Mac 銷售推力有限
蘋果股價未來走勢,仍將取決於【美股焦點】蘋果iPhone中國銷售終結連兩年衰退,股價能否跟著反彈?提及的
AI應用整合、製造鏈重組進度與中國市場變化
【美股焦點】攜手 Accenture 推進 AI 應用,Palantir 能否繼續撐起高估值?
【美股焦點】胡塞襲擊商船引發以色列空襲,紅海緊張,油價升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