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Shutterstock
川普總統要求17家主要藥廠在60天內降低美國藥價,以實施其「最惠國待遇」行政命令。該命令鎖定無學名藥或生物相似藥的品牌藥,並宣稱可降價高達59%。此舉旨在終結美國人長期補貼全球藥廠利潤的不公現象,但面臨業界強烈反彈與法律挑戰,恐影響藥廠利潤及研發。
川普總統以藥價不公,要求藥廠在60天內降低美國藥價
美國總統川普在7月31日對全球17家主要製藥公司發出強硬警告,要求在60天內降低美國藥價。這些公司包括:艾伯維(ABBV)、安進(AMGN)、阿斯特捷利康(AZN)、百靈佳殷格翰(私人公司未上市)、必治妥施貴寶(BMY)、禮來(LLY)、基因泰克(羅氏藥廠全資子公司)、吉利德(GILD)、葛蘭素史克(GSK)、嬌生(JNJ)、默克(MRK)、EMD Serono(默克集團全資子公司)、諾華(NVS)、諾和諾德(NVO)、輝瑞(PFE)、雷傑納榮(REGN)和賽諾菲(SNY)。此舉源於川普總統5月12日簽署的「為美國患者提供最惠國待遇處方藥定價」行政命令,核心概念為「最惠國待遇」(Most-Favored-Nation, MFN)。這項政策目的在終結美國人長期以來為藥品支付遠高於其他已開發國家的不公現象。
美國市場貢獻全球藥廠75%利潤,其來有自
川普政府發起藥價改革,主要動機在於美國藥價體系的不公平性。數據顯示,美國人支付的品牌藥價格比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總部設在巴黎,目前有38個會員國。扮演著WTO智庫的角色)國家高出三倍多,而美國市場更貢獻了全球藥廠高達75%的利潤。川普總統認為,這種模式是美國人補貼全球的「不合理」現象,背後原因主要有四:
- 缺乏政府集中議價:與歐洲等國由單一政府機構代表全國談判不同,美國的藥價協商分散在數千家私人保險公司與藥品福利經理人(PBMs)之間,缺乏整合的議價能力,使藥廠能夠維持高價。
- 強大的專利保護:美國相對寬鬆的專利法規,讓藥廠能透過各種法律手段延長藥品獨家銷售期,阻擋學名藥或生物相似藥進入市場,從而維持高利潤。
- 藥廠差別定價策略:為了搶佔海外市場,藥廠通常會提供較低價格。為彌補利潤,它們便在缺乏價格管制的美國市場上設定高價。
- 龐大的研發與行銷費用:藥廠聲稱高價是為回收研發成本,但批評者指出,這些利潤有相當一部分被用於股東分紅、股票回購及高額行銷。
川普總統的「最惠國待遇」行政命令,挑戰藥價下降近六成
川普總統的「最惠國待遇」行政命令,鎖定所有尚處於專利保護期內、沒有廉價學名藥(generic)或生物相似藥(biosimilar)替代品的「品牌藥品」。這類藥品因缺乏競爭,價格由原廠獨家決定,是川普政府主要的施壓對象。這項政策的目標是將美國藥價與其他已開發國家的最低價格看齊,川普政府宣稱,此舉可讓藥價下降30%至80%,甚至高達59%。然而,製藥產業對此反應強烈,普遍持反對態度。業界認為,強制降價將嚴重壓縮利潤,影響新藥研發資金,進而扼殺創新。他們也擔心,這會導致藥品供應短缺,並可能影響全球藥品市場。業界甚至批評,這項政策是在「從社會主義國家進口外國價格」,試圖將其與美國人普遍反對的政治理念連結,以爭取輿論支持。
大幅調降藥價,恐大幅衝擊全球藥品市場
川普總統的行政命令若真的執行,對製藥產業帶來了深遠且多層面的衝擊,這場藥價戰不僅影響個別公司的財報表現,更可能改變整個產業的運作模式。對製藥產業恐帶來四大影響:
- 利潤大幅縮減:由於美國市場貢獻了全球藥廠高達75%的利潤,若藥價被強制調降,將直接衝擊其收益,導致營收與獲利顯著下滑。
- 研發資金緊縮:利潤減少將使藥廠不得不緊縮研發預算,可能影響新藥的開發進度,甚至導致部分研發項目被中止。
- 全球市場策略調整:為了彌補美國市場的損失,藥廠可能會調整其全球定價策略,例如退出藥價較低的國家市場,或試圖提高這些國家的藥價,以維持總體利潤。
- 營運與法律成本增加:面對行政命令的壓力,藥廠將投入大量資源進行遊說、公關,並準備法律訴訟,這將增加其營運與法律成本。
總體來看,川普的藥價命令不僅僅是政治口號,它觸及了製藥產業的命脈,迫使業界必須重新思考其商業模式與全球策略。這場博弈的最終結果,將決定未來數年全球藥品市場的格局。
藥價改革帶來不確定性,謹慎看待製藥類股
川普政府的行政命令,在實施上仍面臨諸多不確定性。雖然川普警告若藥廠不配合,將動用「軍械庫中的所有工具」來強制執行,但並未具體說明懲處方式。回顧過去,川普政府在第一任期內也曾試圖推動類似政策,但最終因法律挑戰而受阻。這一次,業界已表態將採取法律行動,因此這場藥價改革最終能否落實,將取決於法院的裁決結果。
從市場反應來看,儘管7月31日消息一出,相關藥廠股價下跌,但可能與5月12日行政命令發布時一樣,股價在短暫震盪後迅速回穩。顯示投資人對這項政策的實際影響持懷疑態度,並不認為其能在短期內對藥廠營運造成重大衝擊。因而,這場藥價改革短期內將持續為製藥類股帶來不確定性,但除非政策細節更為明朗或法律訴訟有結果,否則市場評價在短期內可能不會有實質性的改變。然投資人應密切關注後續發展,審慎評估其對製藥類股的潛在風險。
延伸閱讀:
【美股焦點】川普簽令最新關稅出爐!台灣 20% 仍有轉圜空間?
【美股焦點】關稅大限最後倒數!韓跟進15%稅率,印、巴恐成最大輸家?
【美股焦點】關稅風暴下的機會與風險!藥廠承壓,軍工、能源有望受惠?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