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盤解析
美國總統向媒體提到美國官員在週四上午與中國官員舉行會談,儘管並無透漏細節,且北京公開表示並未與美國舉行談判,但市場期待中美貿易戰有望逐漸緩和,恐慌情緒消退。與此同時,美國財長貝森特表示美國與韓國最早將在下週達成貿易協議,不確定性持續降低。
經濟數據方面,美國 3 月耐久財訂單月增 9.2%,遠超市場預期的 2.0%,初領失業金人數僅 22.2 萬人,符合預期,減輕投資人對經濟衰退的擔憂。
另外,聯準會理事 Waller 發表鴿派言論,支持關稅若影響勞動市場將實施降息;克里夫蘭 Fed 總裁也表示若經濟情勢明朗,聯準會最早可望在 6 月降息。這些談話點燃市場對聯準會啟動預防性降息的期待。綜合以上,美股主要指數全面上漲,費半更是大漲超過 5.6%。
類股方面,半導體狂飆帶動資訊科技類股表現強勢,通訊服務也相對強勁,除了關稅談判出現曙光,德儀財報及未來展望優於預期,緩和市場對電子產品需求的擔憂。美股盤後,Alphabet (GOOGL) 受惠搜尋廣告業務亮眼成績,帶動財報優於預期,而第一季資本支出達 172 億美元,較市場預期高,但實績有成,淡化 AI 領域加大投資的疑慮,盤後大漲近 5%。
財報速覽
Alphabet 第一季財報超預期,廣告與雲端業務成長穩健但面臨貿易政策挑戰
Alphabet(GOOGL)公布2025年第一季財報,營收與獲利均超出市場預期,激勵股價盤後上漲超過5%。廣告與雲端服務仍為主要成長動能,但公司高層警告,美國總統川普即將實施的新貿易政策,尤其是終止「低價免稅門檻」(de minimis rule),將為2025年廣告業務帶來逆風,特別是亞太零售商領域。儘管全球宏觀環境充滿不確定性,Alphabet強調仍將持續投入AI與雲端基礎建設,並維持成本控制與組織精簡。
重點摘要
- 財報數據亮眼超預期
營收達902.3億美元(預期891.2億),EPS為2.81美元(預期2.01美元),淨利成長46%至345.4億美元,主要來自核心搜尋與廣告業務持續增長。 - 雲端與YouTube廣告穩健發展
雲端業務營收年增28%達122.6億美元,YouTube廣告收入為89.3億美元,略低於預期但仍具韌性。廣告總收入為668.9億美元,年增8.5%。 - AI工具擴展搜尋優勢
AI Overviews 每月用戶數突破15億,顯示Google在AI應用整合搜尋結果上已建立規模優勢,有助強化搜尋主導地位。 - 貿易政策成潛在風險
川普終止低價免稅政策恐打擊來自Temu與Shein等亞太電商的廣告投放,Alphabet預估此舉將對2025年廣告收入產生不利影響。 - 資本支出與併購動向明確
預計全年資本支出達750億美元,聚焦AI與資料中心建設;同時宣布收購雲端資安公司Wiz,交易金額達320億美元,為公司史上最大併購案。
Intel 第一季財報優於預期,但下修展望與削減支出引發市場疑慮
Intel(INTC)公布2025年第一季財報,雖優於市場預期,但第二季營收與獲利預測低於預期,加上宣布大幅削減支出與裁員計畫,導致股價盤後下跌超過5%。新任執行長陳立武(Lip-Bu Tan)上任後首度財報釋出調整訊號,面對AI競爭、晶片市況波動與貿易政策不確定性,Intel將推動精簡組織並控制資本支出,試圖重拾競爭優勢與獲利成長。
重點摘要
- 財報表現優於預期但虧損擴大
第一季營收達126.7億美元(預期123億),調整後EPS為0.13美元(預期0.01美元),但淨虧損擴大至8億美元,反映成本與資產減損壓力。 - 下修第二季財測導致股價重挫
預估第二季營收區間為112億至124億美元,低於市場預期的128.2億,獲利預測為損益兩平,引發投資人失望。 - 大規模削減支出與裁員啟動
Intel預計2025年營運支出降至170億美元,資本支出降至180億美元,並展開裁員行動,首波將於本季實施,聚焦管理階層。 - AI與資料中心為未來成長關鍵
資料中心部門營收年增8%至41億美元,同步整併網路與邊緣運算業務,推進AI整合與組織調整,由新任CTO兼AI負責人Katti主導。 - 貿易政策與關稅構成經營風險
CFO明言美國與其他國家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提升經濟衰退風險,部分客戶提前囤貨避開潛在關稅,但未來消費與企業支出恐受壓抑。
焦點新聞
總經
中美貿易談判陷入停滯,中方堅拒單邊關稅並轉向歐洲尋求經貿突破
儘管美國總統川普近期釋出「關稅可能調降」的訊號,中國官方卻明確否認與美方有任何經貿談判進行中,並重申美方必須撤除所有單邊關稅才能展開實質對話。面對美國145%懲罰性關稅與對抗性貿易政策,北京一方面表現強硬,一方面積極修補與歐洲的關係,力求打破孤立。當前中美雙方在立場、溝通與信任基礎上仍存在巨大落差,貿易戰有進一步升級風險。
重點摘要
- 中方否認任何貿易談判進行中
商務部發言人何亞東重申,中美目前「絕對沒有經貿談判」,所有相關傳聞皆為「毫無根據」,並強烈要求美方撤銷單邊加徵關稅。 - 北京對川普「降關稅」說法不買帳
儘管川普近日語氣趨緩,表示與中國接觸仍「活躍」,但中方明確表示若無實際讓步,包括取消145%高關稅、尊重中國關切與設立對口代表,將不考慮重啟談判。 - 貿易緊張蔓延至外交與軍事
除經貿領域,解放軍也批評美方「偏見」,導致兩軍交流停滯,顯示中美對抗已從關稅延伸至整體關係層面。 - 中國轉向歐洲尋求突破
習近平計畫解除對部分歐洲議員的制裁,爭取與歐盟改善關係,凸顯中國希望以歐洲作為平衡美國貿易封鎖的替代市場。 - 日方不願捲入反中經濟聯盟
日本官員透露,雖希望與美達成貿易協議,但將避免成為美方圍堵中國的經濟工具,強調對北京仍有重要經貿依賴。
個股
Waymo 每週25萬次付費載客服務,擴張速度領先自駕車市場對手
Alphabet(GOOGL)旗下自駕車公司 Waymo 公布最新營運成果,目前在美國每週提供超過25萬次付費機器計程車(robotaxi)載客服務,較2月的20萬次顯著成長。Waymo 正加速擴展版圖與合作夥伴關係,並探索多元商業模式,以鞏固其在自駕技術市場的領先地位。相較之下,特斯拉(TSLA)等競爭對手仍未實現完全無人駕駛量產化。
重點摘要
- 服務數量快速成長
每週付費載客次數從2月的20萬增至目前的25萬,成長動能來自進軍奧斯汀與擴展舊金山灣區市場。 - 多元合作強化商業化布局
Waymo 正與Uber、汽車製造商及車隊維運業者建立合作,CEO Sundar Pichai 表示未來亦可能推動自駕車個人擁有權等商業模式。 - 尚未明確長期營運策略
雖已擴展至四大城市營運(舊金山、洛杉磯、鳳凰城、奧斯汀),但Pichai坦言尚未完全定義Waymo的長期商業模型。 - 領先其他自駕車競爭者
Waymo 在美國市場的商業化進度領先 Tesla、Zoox(亞馬遜擁有)、Mobileye 等競爭者,後者多仍處測試或低量階段。 - 自駕技術路線差異顯著
Waymo 採用LiDAR與多感測器方案,相較Tesla強調純視覺攝影機系統,更強調安全與系統冗餘性。
強勢類股

圖片來源:Finviz
放大鏡觀點
美股信心逐漸恢復,不管是關稅及貿易戰的緩和,還是近期財報狀況穩健,以及聯準會官員的鴿派談話,皆有助於股市反彈。儘管不確定性仍高,但最壞情況幾乎已過,而原先跌幅最大的科技股有望展開最強勢的反彈,建議投資人可以留意布局機會,但資金控管與風險意識仍須把控。
延伸閱讀: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