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焦點】亞馬遜全面進軍生鮮即時配送,與沃爾瑪競逐「快速配送」零售霸主地位!

亞馬遜重塑生鮮電商戰場,重新定義用戶採購習慣

2025年8月,亞馬遜(AMZN)正式宣布將生鮮品類(包含冷藏肉品、乳製品、水果與冷凍餐)納入其即日配送服務範疇,初期已涵蓋超過 1,000 座美國城市,年底目標更是擴張至 2,300 座城市,顯示這家電商巨頭正重塑美國零售競爭格局的企圖心。此次升級不僅是對 Amazon Fresh 及 Whole Foods 過去物流與定價結構的優化,更是從平台整體消費者行為切入,以「一站式整合購物 + 極速物流」為核心,搶攻 Instacart(CART)、DoorDash(DASH)與沃爾瑪(WMT)原本在生鮮配送領域的市場。

相較以往需要額外訂閱費、配送門檻高達 35 美元的模式,亞馬遜此次對 Prime 會員提供「滿 25 美元即享免費即日配送」,降低使用門檻,也代表亞馬遜正在打開以往難以滲透的「高頻次、小額採購」領域。這是過去 Instacart 成長的關鍵價值主張,現在卻正面迎擊來自亞馬遜的壓力。

 

沃爾瑪配送速度優勢減弱,會員制度面臨亞馬遜蠶食

沃爾瑪作為全美最大實體零售商,其近年來積極轉型電商與配送服務,透過 Walmart+ 會員機制來提升用戶黏性。Walmart+ 會員年費 98 美元,提供最快「30 分鐘內配送」的服務,理論上在速度上優於亞馬遜。然而,亞馬遜的對策是打包整合 Prime 平台,消費者同樣只需每年繳交 139 美元,即可同時享受串流娛樂、快速配送與現在新增的生鮮即日配送,服務範圍與內容遠比沃爾瑪全面。

此外,沃爾瑪在電商的數據應用與用戶體驗方面,仍落後亞馬遜一至兩個世代。亞馬遜不僅可透過 AI 與推薦系統提高轉換率,更在使用者一次性購物流程中,實現「從電子產品到牛奶」的同筆訂單結帳與配送體驗,這種平台深度整合與產品多樣性,讓沃爾瑪即使在部分配送時效上仍保有優勢,但整體價值感已受到威脅。

 

亞馬遜投入 40 億美元攻佔偏鄉,改寫美國零售地圖

值得注意的是,亞馬遜在 2025 年 6 月宣布將投資 40 億美元,將即日與隔日配送拓展至 超過 4,000 個美國偏鄉地區,進一步壓縮沃爾瑪過去仰賴的區域性實體門市優勢。這對競爭格局的改變極具戰略意義。沃爾瑪一直仰賴其 4,600 多家實體店面所形成的地理覆蓋與物流終端優勢,但亞馬遜透過「倉儲+快速分撥點」的網絡模式,不僅避開重資產負擔,更能以軟體與路線優化實現高效率履單。

更重要的是,亞馬遜此舉讓其觸角延伸至美國過去電商滲透率偏低的地區,開拓新的用戶族群與消費場景,潛在市場市值預估高達數千億美元。根據 UBS 分析,亞馬遜此舉將對 DoorDash、Uber Eats 與 Instacart 的地區市佔產生實質排擠效應,這也可從股價反應得知 — 消息公布當天(8/13),Instacart 股價重挫 12.4%,DoorDash 跌幅達 4.8%,而亞馬遜則逆勢上漲 1.4%。

更進一步觀察,用戶平均交易筆數與金額亦呈增長趨勢。根據亞馬遜內部資料,導入生鮮即日配送的 Prime 用戶,其回購頻率是未使用生鮮配送者的兩倍。這代表,生鮮配送不只是擴張品類,更是有效提高 LTV(Lifetime Value)與訂單密度的槓桿策略。

 

生鮮配送壓縮利潤空間,但亞馬遜具備可擴張規模經濟

當然,生鮮配送業務的進一步拓展,也代表亞馬遜將面臨更高的物流成本壓力,特別是冷鏈配送、人工調度與退貨風險。這部分將成為亞馬遜未來營收品質的重要觀察指標。目前每單配送是否具備正向貢獻尚不得而知,但其具備平台協同效應與龐大的 Prime 基礎,能夠透過其他高毛利業務(如 AWS、廣告)交叉補貼初期營運虧損。

相對而言,Instacart 與 DoorDash 等平台仍需依賴單筆訂單營收來支撐營運,缺乏亞馬遜整體集團的抗風險能力。即使沃爾瑪具備一定資源規模,但若無法在使用者體驗與平台整合上持續進化,仍可能在未來三年內失去高頻次日用品的主導地位。

 

看好亞馬遜持續擴張領先優勢,競爭者難以匹敵

綜合考量,亞馬遜目前正進行一場有組織、有資源且具規模經濟支撐的策略升級。其在會員制度整合、生鮮即時配送、偏鄉物流與平台體驗上的優勢,正逐步吞噬傳統零售商與新創平台的市場份額。雖短期內物流與冷鏈投資可能影響獲利表現,但從中長期來看,亞馬遜擁有結構性成長條件。

相對而言,沃爾瑪雖仍是重要競爭者,但在平台整合與會員生態系方面落後明顯,未來若無積極反制,市佔將進一步被侵蝕。Instacart、DoorDash 等以生鮮配送為主的單一業者則面臨直接壓力,估值潛力受限。

因此,亞馬遜營收占比最大宗的核心業務在持續升級下,可望進一步鞏固領導地位,維持成長動能。不過綜觀整體亞馬遜表現,如【美股研究報告】亞馬遜25Q2財報存疑,股價重挫是逢低布局的機會嗎?一文所說,仍須留意其雲端業務所面臨的競爭,對股價有一定的壓力,因此建議先行觀望。

 

延伸閱讀:

【美股焦點】美國7月CPI數據溫和,降息預期竄升推動美股創高!

【美股研究報告】亞馬遜25Q2財報存疑,股價重挫是逢低布局的機會嗎?

【關鍵趨勢】科技七雄2025年第二季財報回顧,華山論劍孰強孰弱?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


文章相關標籤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讓更多人可以看到!
  • facebook
  • line
作者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