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Shutterstock
美股連三日強彈,納指單週飆漲超過5%,科技股成為資金新寵。即使川普與中國之間的貿易對話陷入真假難辨的拉鋸,市場仍選擇相信「最壞情境不會發生」。這波強勢反彈背後有何依據?現在該跟進還是等待?本文帶你拆解三個關鍵訊號與操作策略。
📌 你將看到什麼:
為何科技股能在混亂局勢中反彈
支撐行情的三個關鍵訊號
關稅衝擊下全球供應鏈的重組線索
投資風格不同,該怎麼佈局不FOMO
反彈來得又快又猛,納指三天狂漲5%
這週美股氣氛明顯翻多,道瓊三日漲近1500點,標普500單週上漲3.8%,納指更飆升5.4%。帶頭衝的是科技股,像是谷歌母公司 Alphabet(GOOGL) 財報優於預期,盤後大漲4%,激勵整體科技類股大舉反攻。
帶動這波行情的,不是政策已定,而是市場開始相信「利空可能沒有那麼利空」。即使北京明確否認與美國談判進展,投資人仍押注:「只要沒有更糟,就是好消息。」
三個關鍵訊號,支撐市場反彈信心
這波反彈不只是情緒炒作,而是由以下三個訊號具體支撐:
✅ 1. 聯準會鴿派轉向,降息預期升溫
Fed理事 Waller 指出關稅不太可能引發長期通膨,不急著升息
克里夫蘭聯儲總裁 Hammack 更暗示 6月有可能調整政策利率
這些發言暗示:利率政策可能轉向寬鬆,對利率敏感的科技股無疑是一大利多。
✅ 2. 企業財報展韌性,最壞情境尚未發生
Alphabet 財報優於預期
英特爾(INTC) 雖下跌,但多數企業仍維持財測,尚未出現大規模下修
這降低了投資人對「全面衰退」的擔憂,反彈更有底氣。
✅ 3. 資金回流成長股,科技股重獲青睞
S&P 500 科技類股單日大漲3.5%,為表現最佳板塊
投資人押注 AI、雲端、晶片等產業中長期仍具成長潛力
當「軟著陸 + 降息可能 + 基本面撐住」的組合出現時,科技股自然成為資金的避風港與成長押注。
關稅衝擊下,歐洲受傷、亞洲轉單
雖然美股看似樂觀,但全球供應鏈正經歷一場靜悄悄的地震:
歐元區PMI滑落至50.1,幾近停滯,英國更意外收縮
印度出口訂單創15年新高,部分美國企業轉向亞洲製造
歐洲藥廠與車廠如 BMW、Mercedes-Benz 紛紛啟動「赴美設廠」與「產能轉移」
這透露出一個訊號:企業正為去全球化布局,轉向地緣安全優先。
而這些供應鏈調整,也將影響台灣與亞洲製造業的未來接單態勢。
看好但不追高,聚焦大型跌深科技股
面對反彈行情,最怕的就是「FOMO」——看到大漲就怕錯過,於是追在高點。
但其實這時候,控制節奏比進場更重要。
🔺進取型:逢低布局,聚焦大型跌深科技股
像是 Alphabet(GOOGL)、Meta(META)、亞馬遜(AMZN) 等前波修正幅度大、但基本面依舊強勁的龍頭,若政策轉向或經濟數據改善,有機會領先反彈。
🟡平衡型:分批觀望,等訊號再加碼
可布局如 微軟(MSFT) 或 中型銀行ETF(KRE),設定進場區間、分批執行,保有進可攻、退可守的彈性。
🔻保守型:以避險為主,保留子彈應對變數
搭配配置 短債ETF(SHY) 或 黃金ETF(GLD),鎖住部位安全性,同時觀察中美談判與聯準會決策後再調整配置。
📌 小提醒:現在不是全力衝進場的時候,而是理性挑標的、分批進場,控制部位的時候。
📍台股延伸觀察|三檔可能受影響的潛力股
川普關稅政策與美股科技股反彈,可能間接影響以下台廠:
台積電(2330):AI伺服器需求續強,受惠於Google、輝達等擴大投資
聯詠(3034):歐洲車廠若轉單亞洲,台系IC設計受惠
國巨(2327):若歐洲提前出貨告一段落,恐面臨庫存修正壓力
👉 建議觀察:法說會是否提及美系客戶出貨與價格轉嫁能力
【美股焦點】財報創高但不帶股價飛?科林研發是被看見還是被忽略?
【美股焦點】Netflix逆勢上漲逼近千元,已成亂流避風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