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焦點】蘋果危機未解,這波股價反彈能持續多久?

蘋果近一年股價明顯落後大盤,近期卻強勢反彈──蘋果真的回來了嗎?

過去一年,蘋果(AAPL)股價表現為 -3.55%,明顯落後於標普500指數(SPY)的 +13.04% 報酬表現。若把蘋果放入美股七巨頭(Magnificent 7)中比較,更能看出蘋果股價的疲弱,像是輝達(NVDA) 同期間漲幅逾 34.6%、Meta(META)與亞馬遜(AMZN)也大幅上漲。

這樣的落後並非偶然。Siri 升級延遲、iPhone 銷售疲弱、AI 戰略不明確、關稅戰對供應鏈的衝擊等負面消息不斷傳出。然而,6 月底開始蘋果的股價卻強勢反彈,引發市場關注。

這波反彈是受到蘋果第二季財報表現強勁、股票回購消息與市場修正等短線因子影響,但蘋果是否真的轉強,還得看它如何解決時下三大結構性隱憂。

隱憂一,Siri 升級卡關、iPhone 創新乏力,蘋果 AI 缺席

生成式 AI 的快速爆發,改寫了市場對科技股的評價邏輯。微軟(MSFT)因全面整合OpenAI 技術,打開 Bing 和 Office 等業務新成長;輝達(NVDA)靠 H100 熱銷稱霸 AI 基礎建設。相比之下,蘋果在 AI 浪潮中卻顯得「慢半拍」。

Siri 作為蘋果生態系的語音入口,至今尚未進入大規模語意升級階段。外媒指出,蘋果內部考慮使用 OpenAI 或 Anthropic 的模型來強化 Siri 功能,甚至考慮直接收購 AI 搜尋新創 Perplexity,但這些選擇都透露出蘋果缺乏具備平台級競爭力的自有 AI 解決方案。

另一方面,iPhone 本身創新動能也陷入瓶頸。蘋果於 6 月份的開發者大會(WWDC)中揭示了 2025 年下半年將推出 iPhone 17  ,但在會後網路上的評價多為「缺乏令人驚艷的新功能」,在 iPhone 16 主打的 AI 應用亦尚未明朗。這讓 iPhone難以支撐高溢價定位,也讓品牌黏著度面臨來自 Google Pixel、三星 AI 手機與華為高端機的威脅。

隱憂二,川普關稅隱憂,越南製造也無法倖免

2025 年 7 月 2 日,美國總統川普宣布與越南達成「對等貿易協議」,並對越南輸美商品加徵 20% 關稅,遠高於先前的 4%。蘋果近年為降低對中國的依賴,已將大量產品如 iPad、Mac、Apple Watch 和 AirPods 轉向越南生產,此舉使其再度面臨潛在成本壓力。

緊接著 2025 年 7 月 3 日,川普又釋出與印度即將簽署貿易協議的訊號,引發市場對關稅戰的高度警戒。外界關注的焦點再次轉向蘋果如何在這場地緣政治變局中重新部署供應鏈。

庫克指出,雖然川普尚未正式公布針對消費性電子產品的最新稅率,但他預期中國商品將承擔高於印度與越南的稅率壓力,這與其他產業目前的關稅政策一致。儘管蘋果已完成「中國+1」的產線布局,短期內具備一定緩衝能力,但政策反覆、轉運稅規則與區域風險仍潛藏變數。

隱憂三,歐盟制裁壓力升溫,反壟斷法案讓蘋果發展受限

除了來自美國的關稅壓力,蘋果在歐洲也深陷監管旋渦。今年4月,歐盟以蘋果違反《數位市場法》(DMA)中不得限制開發者跳出 App Store 銷售規則為由,對其重罰 5億歐元。若後續不改,蘋果恐面臨每日高達全球營收 5%的「累進性罰款」。

更嚴重的是,為因應《數位市場法》,蘋果不得不延後多項 iOS 26 的新功能在歐盟上線,包括「Visited Places」等隱私導向功能。這些功能設計原本可提升用戶體驗與生態價值,但受限於歐盟強制開放與互通規則,推行困難重重。

短線反彈恐難持續,蘋果需拿出真正的未來藍圖

蘋果目前正處於一個微妙的轉折點。雖然它仍是全球最具品牌價值的科技公司之一,在短期內因財報表現強勁、股票回購政策使股價反彈,但市場的焦點已經悄然轉變 ── 從品牌與過去的成功,轉向它是否還能代表「未來」。在 AI 發展滯後、產品創新疲弱的情況下,市場開始質疑蘋果是否還有能力推出下一個 iPhone 級別的顛覆性產品。

因此,建議投資人不宜短線追高。若已持有蘋果股票,可考慮逐步減碼、鎖定獲利;若尚未進場,可以等待 AI 策略明朗後再行布局。

蘋果不會輕易失去其市場地位,但光靠品牌與護城河已無法說服市場。唯有在創新與產品上重新證明其領先地位,才有可能讓長線資金重新回流,再次獲得投資人的青睞。

 

延伸閱讀: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

文章相關標籤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讓更多人可以看到!
  • facebook
  • line
作者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