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焦點】英特爾能夠谷底翻身嗎? 兩張王牌逆襲 AI 時代

過去的晶片巨人,如今還有救嗎?

2024 年至今,英特爾(INTC)股價一路走跌,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英特爾的收盤價為 22.4 美元,年跌幅達 27.37%,遠遠落後同業輝達(NVDA)(+27%)、博通(AVGO)(+68%)、台積電(TSM)(+31%)等一線 AI 概念股。正當它的競爭對手的股價在近期頻頻創下新高,這家曾經的晶片霸主,如今的股價連 2021 年疫情高點 68.26 美元的一半都不到。
不過近期英特爾正悄悄翻身,在兩大領域 ── 製程節點與 5G 晶片解決方案上,都有所突破。

Intel 18A 製程接近量產階段

這幾年大家都知道,英特爾在先進製程上落後台積電與三星,尤其在 5 奈米、3 奈米時期,被逼到得仰賴台積電代工。
但根據 CLST 的一份前瞻性的技術報告,英特爾最新一代的 18A 製程(類似台積電的 2nm,但目前量產進度與良率仍落後台積電一到兩個節點),採用了 RibbonFET(GAA 環繞閘極電晶體架構)與 PowerVia(晶圓背面供電技術),相較於前代技術,效能提升約 25%、功耗改善約 36%,18A 製程預計將在 2025 年底開始進行量產,2026 年加速擴產。
首波產品是自家的下一代個人電腦 CPU「Panther Lake」,目標是其中七成由英特爾內部的晶圓廠自行生產,僅少部分核心交由台積電代工。這代表英特爾正試圖重奪製程主導權,擺脫對台積電的高度依賴。這不僅是供應鏈調整,更是營運體質的翻轉。因為自產比委外代工毛利更高,若良率能提升,對整體利潤將是一大助力。

新一代 5G 核心網路處理器 Xeon 6,效能與節能雙雙突破

根據 The business research company 的市場研究,全球 5G 核心網路市場未來5年正以年複合成長率(CAGR) 25% 的速度快速成長,預期將從 2024 年 20.8 億美元的規模,到 2029 年成長到 76.4 億美元。5G 核心網路這個快速成長的領域,也吸引了眾多科技巨頭投入競爭,包括 Nokia、Ericsson、華為、三星與思科(CSCO)等系統整合商,以及英特爾、超微(AMD)、邁威爾(MRVL)等晶片供應商。
在這個戰場上,英特爾雖不是最搶眼的品牌,卻是「幕後硬體核心」的關鍵推手。多年來,Intel Xeon 處理器早已廣泛部署於全球多數 5G 核心網路架構之中,是眾多電信業者建構虛擬化、雲端化核心系統的首選平台。
而這場演化正在進入新階段。英特爾推出全新一代 Xeon 6 處理器,搭載高效能的 E-core 架構,並結合基礎設施電源管理器(Infrastructure Power Manager,IPM),實現效能與節能的雙重突破。以與 Nokia 的合作實測數據為例,Xeon 6 處理器與前一代相比效能提升 150%、耗電量降低 60%、伺服器空間縮減 60%。
這不只是技術升級,而是整體營運成本結構的重塑。這樣的落差,將像是上一代若需要 10 台伺服器、耗費 100 度電才能達到的算力,如今只要 4 台伺服器、 40 度電,就能達到。對 Nokia、SK Telecom、NTT Docomo、三星、戴爾(DELL)等合作夥伴來說,代表的是更低的成本、更小的空間與更高的財務槓桿效益;對英特爾而言,這是從 AI PC 以外,重新在雲端與電信基礎設施市場上找回關鍵地位的最佳良機。

市場意見分歧,但低基期帶來潛在反轉吸引力

目前市場對英特爾的看法可說是多空交雜。一方面,看多派如 Walter Zelezniak Jr 與 Sungarden Investment Publishing ,認為隨著英特爾在製程與產品架構上的技術突破,轉型之路雖然艱難,但長線仍有翻身機會。另一方面,中性偏空的聲音則來自 Envision Research 與 Kumquat Research,認為英特爾雖已逐步解決成本壓力,但庫存與競爭壓力仍在,短期基本面挑戰依舊存在。
至於看空派,如 Livy Investment Research 與 Rick Orford,甚至認為英特爾已經錯失產業轉型的黃金時機,類似於當年錯失智慧型手機浪潮的黑莓機,前景堪憂。

英特爾再換高層,轉型壓力下重整戰隊

值得留意的是,英特爾內部近期也出現重大高層人事變動。2025 年 6 月 30 日,英特爾宣布首席策略長 Safroadu Yeboah-Amankwah 正式離職,這是新任執行長陳立武(Lip-Bu Tan)上任以來最新的整頓動作。Yeboah-Amankwah 自 2020 年起擔任要職,主導成長策略與英特爾投資公司(Intel Capital)投資事務,其部分職責將由新任首席技術暨 AI 長 Sachin Katti 接手,創投業務則改由陳立武親自督導。
陳立武自今年 3 月接任執行長以來,展開大規模改革,包括裁撤中層管理、重組 AI 與資料中心部門,力圖打破過往「臃腫又緩慢」的決策體系。他坦言,英特爾必須在 AI、先進製程與資料中心找到明確定位,否則難以脫離 2024 年虧損高達 188 億美元的困境。這場自上而下的整頓,也顯示出英特爾正在經歷一場深層轉型,既是挑戰,也是潛在轉機。

英特爾三大關鍵仍需驗證,宜關注但不宜躁進

對於想進場布局或關注英特爾的投資人來說,建議關注這三個關鍵:
  1. 18A 製程量產進度與良率改善情況
  2. Xeon 6 與 IPM 在5G與雲端市場的滲透速度
  3. 財報轉虧為盈的時點與自由現金流變化
整體來看,在 AI 基礎建設成長與英特爾積極轉型的背景下,未來股價確實存在上漲反彈的空間。然而,轉型進度、產品滲透與財報改善仍需時間驗證。若投資人手上持有英特爾股票,建議持有但需密切追蹤其製程量產進度、伺服器市場滲透率與財報轉虧為盈的時間點,以等待潛在的估值修復;但若尚未持有的,建議保守觀望,直到公司營運有明顯改善或股價突破關鍵技術位階後,再考慮分批布局,避免過早進場承擔轉型風險。
延伸閱讀: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

 


文章相關標籤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讓更多人可以看到!
  • facebook
  • line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