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技術漸漸普及,雖然短期不會大規模取代人工駕駛,但已重新塑造汽車保險、車禍責任、產業規則等多重格局,保險業者與製造商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新挑戰與競爭。
自駕車技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未來幻想,現在美國已有超過五個主要城市啟動無人駕駛機器計程車(robotaxi)商業服務,與少數自動化卡車投入長距離運輸。消費者雖然暫時還無法買到全自動車,但新一代車款已普遍具備自動緊急煞車(AEB)、車道維持與部分自動操控等先進輔助駕駛系統(ADAS),例如Ford(F)BlueCruise、Tesla(TSLA)Autopilot及其全自駕功能等。這些技術正逐步帶動市場與行為的變革。
保險業受科技變革衝擊最大之一。過去保險是基於「人為風險」設計,但自動駕駛若真能有效降低事故、損害與致命車禍頻率,理論上應能顯著壓低保費。以Waymo robotaxi實證為例,其事故率遠低於人類駕駛,未來商業保險單價或可從目前每英里50美分下降至2040年約23美分。然而,個人自駕車市場安全表現仍不一,加上部分自動化系統導致駕駛過度信賴,反而增加意外風險。美國高速公路安全協會(IIHS)便指出自動緊急煞車減少追撞事故達五成,但高度自動化的手控輔助系統卻未必提升整體安全性。
更關鍵是車禍責任歸屬將出現結構性改變。隨著自駕技術擴展,未來「過錯方」將由駕駛人向汽車製造商、科技供應商轉移,推動原本的責任險設計往「產品責任險」靠攏,保險業因而需跨領域擴展風險評估能力。另一方面,隨自駕功能提升,使用型(usage-based)保險與行車數據(telematics)分析崛起,像Tesla(TSLA)已自行推出根據駕駛安全分數評價費率的保險產品,趨動產業走向「行為表現即保費」的新型態。
不過要真正全面普及,可能需數十年。一方面民眾換車週期長,現有美國平均車齡超過12年;先進安全配備迄今滲透率有限。世界經濟論壇預估,到2035年僅4%新售國產車會達到完全自駕(Level 4),大多數消費者仍必須手握方向盤,持續倚賴人工監督。
產業未來挑戰在於自動駕駛系統設計標準、事故歸因、資料安全與法規配套。倘若自駕車能持續降低事故率,保險市場收縮不無可能,製造商責任暴增,產業重組將加劇。此外,如何避免駕駛人過度依賴、如何建立公信力、消弭制度灰色地帶,都是美國汽車與保險業者難以迴避的長期課題。隨自駕車技術演進,除了保險業,產業整體也正步入規則再造的新里程碑。
點擊下方連結,開啟「美股K線APP」,獲得更多美股即時資訊喔!
https://www.cmoney.tw/r/56/9hlg37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