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車輛快速崛起不只挑戰道路安全,更將徹底改變汽車保險產業,保費結構與責任歸屬面臨重大調整。專家認為,雖然自駕技術能減少事故,距離全面普及仍有漫長路,現階段安全效果參差、責任劃分仍有疑慮。
隨著自駕車科技逐漸進入現實,從Waymo等機器計程車開始,到像Ford(F)、Tesla(TSLA)等品牌大量導入自動緊急煞車、車道維持等駕駛輔助功能,自動化技術正在重塑汽車與保險產業版圖。Goldman Sachs預估,美國城巿已有超過1500台Robotaxi與部分自駕商用卡車上路,預計2030年將成長至35,000台Robotaxi、25,000台商用自駕卡車。但真正全面自駕普及,距離大眾擁有「完全不需監管」的Level 5自駕車,仍需數十年。
目前自駕技術多停在Level 2助駕與Level 4限定區域車隊。以Mercedes-Benz率先達成Level 3自動駕駛,僅在特定時速與路段才可解放人類駕駛,且須確保駕駛隨時可介入。各家車廠如Ford BlueCruise、Tesla Autopilot或Full Self-Driving(Supervised)雖主打高階輔助,但人類仍需保持專注。根據IIHS研究,自動緊急煞車可降低50%前方追撞事故,但結合自動車道居中與自適應定速的複合輔助駕駛,目前尚未明顯提升安全性,因部分駕駛人容易過度依賴系統、忽視路況。
保險產業也正因自駕技術而自我革命。Waymo目前Robotaxi事故比人類駕駛者低78%(人身傷害)與79%(安全氣囊觸發),Goldman分析認為,未來自駕計程車保費每哩可望從0.5美元降至2040年的0.23美元。缺點是現階段個人車險安全記錄仍不一,消費者高階輔助系統的過度信任反而衍生新的風險。再者,保險責任歸屬將因全自駕車誕生劇變,除了車主,車商與科技供應商都可能因自駕系統失誤被追究產品責任險。
業界解讀,未來汽車保險將邁向「行為型使用者保險」,如Tesla推出的Safety Score評級即以車輛數據計算保費,強化安全駕駛誘因,不過在過渡期,保險公司、車主、系統供應商在事故責任劃分上勢必仍存分歧爭議。最終,自駕科技能否實現人人道路安全、保費大幅下修,仍取決於技術成熟度、法規調整,以及駕駛人教育是否跟上新世代自動駕駛潮流。
點擊下方連結,開啟「美股K線APP」,獲得更多美股即時資訊喔!
https://www.cmoney.tw/r/56/9hlg37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