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盤解析
美國 10 年期公債日內上漲 4.5 個基點,收於 5 月以來新高,美債殖利率攀升,壓抑美股表現,道瓊下跌 0.77%,其餘主要指數全數下滑超過 1%。另外,高盛預期聯準會將在明年 3 月降息一碼,並於 6 月、9 月再各降息一碼使基準利率落在 3.50% ~ 3.75% 區間。個股方面,特斯拉 (TSLA) 將在本週四公布 24Q4 交車數據,市場預期交車量為 515,000 輛,略高於 2024 全年相較 2023 年增長的門檻 514,925 輛,儘管如此,特斯拉因漲高獲利了結賣壓而下跌近 5%。輝達 (NVDA) 也下跌約 2%。
強勢類股
焦點新聞
總經
美國11月商品貿易逆差擴大:經濟成長前景面臨挑戰
美國11月商品貿易逆差擴大至1,029億美元,遠高於預期,主要由於進口反彈幅度高於出口成長。這使得貿易在第四季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存疑,且提前進口可能進一步壓縮出口優勢。若這一趨勢持續,將不利於GDP成長。服務貿易數據即將公布,可能提供更完整的貿易與經濟走勢訊號。
重點摘要
- 貿易逆差擴大
11月商品貿易逆差從10月的983億美元增至1,029億美元,高於經濟學家預期的1,006.5億美元。 - 出口與進口的增幅差異
出口增加74億美元,增幅4.4%;進口增加120億美元,增幅4.5%,進口增速略高,擴大逆差。 - 單一商品類別表現失衡
部分商品類別出口驟降30.1%,進口卻增長15.1%,對逆差擴大有顯著影響。 - 提前進口的可能性
企業可能因政策變動風險提前進口,進一步壓縮出口優勢,增加GDP成長壓力。 - GDP成長的預期與挑戰
第四季GDP成長率可能與第三季的3.1%相近,但貿易逆差可能連續第四季度拖累GDP表現。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警告債務上限危機:敦促國會採取行動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警告,財政部可能在1月中旬採取非常措施以避免突破債務上限,但此類措施只能短期緩解問題。她呼籲國會迅速採取行動,確保美國的信譽不受損。若債務上限問題得不到解決,將威脅美國政府運作並增加市場不確定性,影響經濟穩定。
重點摘要
- 債務上限將近
葉倫表示,美國財政部預計1月14日至23日間達到債務上限,迫使政府採取非常措施。 - 非常措施的作用與限制
財政部將採取特殊會計操作來維持政府運作,但這僅能短暫延緩債務違約風險。 - 葉倫呼籲國會合作
葉倫敦促國會領袖迅速立法,避免政府借貸能力受限,以維護國家信譽。 - 潛在經濟風險
若債務上限問題未解決,政府可能面臨違約,進一步加劇市場和經濟動盪。 - 近期背景
雖然近期法案避免了政府關門,但未納入提高或暫停債務上限的條款,導致問題仍未根本解決。
個股
特斯拉召回與軟體更新:汽車行業轉型中的新趨勢
特斯拉 (TSLA) 本月宣布召回近70萬輛車,透過軟體更新修正胎壓監測系統錯誤,顯示汽車行業因技術進步而逐漸轉向以軟體為主的召回模式。儘管召回數量引發關注,但約99%問題均能透過無線更新解決,成本與影響相對有限。此趨勢突顯了電動車及AI技術的未來潛力,對投資者與消費者均為利好發展。
重點摘要
- 軟體更新的重要性
特斯拉約99%召回問題透過無線更新解決,相比傳統硬體召回成本低、效率高,且完成率接近100%。 - 高召回數量的解讀
2024年特斯拉召回510萬輛車,占總量80%,但多屬軟體相關,對車廠形象與財務影響有限。 - 軟體召回的行業趨勢
隨AI技術滲透,軟體召回比例持續上升,有助於降低成本並提升維修效率,成為汽車業務一部分。 - 與競爭對手的比較
福特僅30%召回透過軟體更新,其餘需車主前往維修,顯示傳統車廠在技術上仍需提升。 - 投資者與消費者的影響
無線更新降低安全風險與維修負擔,對市場信心與消費體驗皆有正面作用,助力行業未來發展。
放大鏡觀點
美股即將迎來 2025 年新局面,川普執政、降息進程、總體經濟、企業獲利及 AI 發展都是市場關注的焦點。大致而言,總體經濟穩健下,即使通膨下降趨勢放緩影響降息幅度與速度,但有助於企業獲利的發展,加上 AI 對企業的貢獻也將更加深遠,預期 2025 年可望延續牛市行情,而川普的減稅、關稅及去監管,雖然存在通膨的不確定性,但對美國企業及經濟都有很大程度的幫助,因此若遇雜音回調,皆是難得的布局時機,Buy and Hold 依舊是當下最適合的投資策略。展望本週,週三美國元旦休市、週四可關注美國標普全球製造業 PMI 指數、週五留意美國 12 月 ISM 製造業 PMI 指數。
延伸閱讀:
【美股盤勢分析】美股交投清淡,SoundHound又暴漲近20%!(2024.12.27)
【美股新聞】蘋果自研AI晶片,減少依賴輝達,股價將如何受影響?
【美股新聞】AI浪潮席捲能源股,Entergy率先掀起盈利新高峰!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