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Shutterstock
放大鏡短評
隨著人形機器人技術發展,AI晶片與自動化設備供應商將受惠。輝達(NVDA) 作為AI運算領導者,GPU需求將進一步提升,超微(AMD) 及英特爾(INTC) 也有望受益。機器人製造商如特斯拉(TSLA)、波士頓動力母公司現代汽車(HYMTF),以及專注機器人關鍵技術的Rockwell Automation(ROK)、ABB(ABBNY) 也具潛在成長機會,雲端與數據中心企業如微軟(MSFT)、亞馬遜(AMZN) 亦可能受益。
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恐受壓,特別是低技術製造業,例如成衣業巨頭PVH(PVH)、Nike(NKE) 及部分傳統汽車製造商。若人形機器人大規模應用,長期而言能降低勞工成本並提升效率,但短期內高昂的轉型成本、供應鏈變動,以及市場競爭加劇,可能讓依賴廉價勞工的公司面臨巨大壓力。此外,人力派遣公司如Manpower(MAN) 及Recruit Holdings(RCRUY) 可能面臨業務下滑風險。
新聞資訊
人形機器人離普及還有多遠?
黃仁勳在GTC 2025大會上強調,人形機器人的普及將比想像中更快,可能在5年內甚至更短時間內實現。他指出,當人形機器人在日常生活與工作場域中隨處可見,代表AI技術已真正融入社會。他特別提到,製造業將成為人形機器人最早落地的場域。相比於開放式環境,工廠的作業流程清晰、可控性高,機器人可以更快適應並執行重複性高的任務。這種應用模式不僅能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也能提高自動化生產效率。此外,他估算,目前租用一台人形機器人約需10萬美元(約台幣330萬元),對於許多企業來說仍具吸引力,尤其在全球自動化需求日益增長的背景下。
哪些科技公司正在競逐人形機器人市場?
除了輝達外,全球多家科技巨頭也積極投入人形機器人研發。特斯拉去年展示「Optimus」人形機器人,目標是進入家庭與工廠,擔任助手與工人。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 則憑藉其靈活的雙足與四足機器人技術,開發更具適應性的工業用人形機器人。而 Agility Robotics 已推出具備搬運與簡單操作能力的機器人,並進行商業測試。作為AI運算領域的領導者,輝達正加速推動產業發展,並透過AI軟體與GPU技術,成為機器人學習與決策的核心驅動力。
AI技術突破,如何解決人形機器人的挑戰?
目前工業自動化仍以機械手臂、自動搬運車等設備為主,因為人形機器人的設計較為複雜。例如,在行走與移動方面,雙足機器人相比輪式或四足機器人更難保持穩定,適應不同地形;在操作能力上,傳統機械手臂能精準執行特定任務,而人形機器人則需具備更高的靈活性來應對各種情境。然而,隨著AI技術的進步,深度學習與強化學習讓機器人能快速適應新環境並執行複雜任務,使「多功能人形機器人」逐漸成為可能。市場研究機構ABI Research預測,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在2030年突破百億美元,顯示企業對AI驅動機器人的高度期待。
延伸閱讀:
【美股盤勢】鮑爾稱經濟有撐,美股回暖!(2025.03.20)
【美股研究報告】輝達Nvidia已是強弩之末?DeepSeek衝擊過後能否重返榮耀?
【美股研究報告】CrowdStrike FY26Q1遇逆風,盤後暴跌逾9%,布局機會來敲門?
【美股新聞】Google攜手聯發科開發新AI晶片,博通是否將成為過去式?
【美股新聞】AI推理技術投資潛力爆發,這些公司將成為最大受益者!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