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焦點】Circle蜜月期將盡?一次看懂它背後的挑戰

2025 年 6 月 17 日,美國參議院以 68:30 壓倒性票數通過《GENIUS Act》後,一場關於穩定幣的監管革命正式展開。不只美國,連歐盟、新加坡、香港、中國央行都接連出招,全球進入了「穩定幣立法元年」。而這場變革中,最受市場矚目的明星,就是剛上市的穩定幣公司 — Circle(CRCL)。

然而,當熱潮退去,Circle 真能撐起對它的高估值嗎?本文將從法案脈動、商業模式、競爭格局到投資風險一次拆解,帶你深入了解。

加密法案週卡關,穩定幣立法進入政治泥淖

雖然《GENIUS Act》已於參議院高票通過,但在眾議院的立法過程卻遭遇意外阻礙。 在 7 月 16日(星期三),加密法案週投票的第二天,有 13 位共和黨議員一度聯手民主黨擋下議事程序表決,導致法案一度無法進入正式投票階段。

為了力保法案通過,川普親自召集黨內關鍵票員進行會談,並於真實社交平台 (Truth Social) 表示:「《GENIUS Act》 是美國領先全球數位資產戰略的核心武器。」在川普的施壓下,共和黨內阻擋派於隔日( 7 月 17 日)有望改變立場,使法案得以重啟投票程序。

對於市場來說,雖然穩定幣監管的政策方向仍明朗,但美國加密貨幣立法的「黨內分裂」與「政治博弈」意味濃厚,將造成未來政策預測的高度不確定性。對 Circle(CRCL)而言,即使有政策利多,也可能因立法進程反覆而引發股價波動。

Circle 股價大起大落,從地板到天花板

Circle 在 2025 年 6 月 5 日以每股 31 美元成功 IPO 上市,受到《GENIUS Act》的影響,其股價一度衝上 270 美元,漲幅高達 870%,成為幣圈與華爾街熱錢湧入的對象。激情過後,股價一度回檔至 188 美元左右,跌幅超過 30%,儘管如此,Circle 的估值仍高達 430 億美元,本益比逼近 100 倍。

市場上分析師的看法目前也很兩極:

  • 樂觀派認為 Circle 是數位金流基礎建設,有「法幣儲備+技術API」雙重現金流來源,長期值得佈局

  • 保守派則認為估值過高,且其獲利高度依賴利率,Coinbase 分潤高達 50%~60%,經營槓桿有限

Circle 商業模式,穩定幣中的「貨幣央行」

當今的 Circle,某種程度上就像是「區塊鏈世界的貨幣央行」。

它與 Coinbase(COIN)共同推出的 USDC,是一種完全由資產支持的穩定幣,每發行一枚 USDC,就需要對應一美元的等值資產作為儲備,通常是現金或美國短期國債。這套「一比一的儲備」制度,不僅建立起對用戶的信任,也成為 Circle 最主要的獲利來源。根據其 2024 年財報,Circle 高達 99% 的收入皆來自於這些儲備資產所產生的利息收益。

然而,Circle 並不獨立完成這項發行任務,它與 Coinbase 有深度合作關係,由後者負責大部分 USDC 的分銷與流通。這也代表,Circle 必須將儲備收益中的一大部分支付給 Coinbase,作為分潤成本。

Circle 的營運模式簡單但高度槓桿化,收入主要取決於兩項關鍵因素:

  1. USDC 的發行量 — 對應的儲備資產規模越大,利息收入越可觀

  2. 短期利率水準 — 國債殖利率越高,Circle 從儲備中可獲得的利差越大

但這種模式也蘊含著三大風險:

  • 利率風險:由於 Circle 收入嚴重依賴儲備利差,若美國聯準會開始降息,將對其營收造成直接衝擊。根據公司估算,美國國債利率每下降 1%,Circle 年收入可能減少超過 4 億美元。

  • 分潤風險:根據 Circle 的 S-1 文件披露,Coinbase 可分走高達 60% 以上的儲備利息收入,且隨著更多分銷商加入,這部分成本可能持續上升。

  • 合規與審計成本上升:《GENIUS Act》規定發行人必須每月公開資產組成、接受獨立審計,並強化風控與反洗錢措施,這些都會進一步拉高 Circle 的營運成本。

總體而言,Circle 表面上是一家發行穩定幣的金融科技公司,實際運作卻更接近一間吃利差維生的「虛擬銀行」— 其核心獲利來自儲備資產的利息,而非技術服務或交易手續費。但與傳統銀行不同的是,它沒有存款保險、也沒有放貸能力,所有獲利仰賴於市場擴張與利率環境的天時地利。這樣的模式,既簡單,也脆弱。

大量對手湧入,穩定幣賽道門檻急速下降

隨著穩定幣法案的通過與虛擬貨幣公司在美股 IPO 的成功,各大金融與科技巨頭也紛紛搶進,意圖瓜分這塊新興市場,根據目前市場上的消息,以下為有意進入穩定幣的各大企業:

  • 摩根大通(JPMD):推出專為機構客戶設計的「存款型代幣」,不僅提供區塊鏈上 24 小時結算,還具備支付利息的功能,對現有企業存款市場形成替代威脅。

  • 亞馬遜(AMZN) / 沃爾瑪(WMT):正在測試將穩定幣導入會員制度與支付系統,若全面推廣,將改寫零售場域的金流結構。

  • PayPal(PYPL) / Stripe / Visa(V):與 Paxos、Bridge 等業者合作,將穩定幣功能整合進既有支付網絡中,形成「加密版的 Visa」雛型。

  • Robinhood(HOOD):推出股票代幣化功能,讓資產與支付媒介融合,間接削弱 USDC 在 Web3 應用中的地位與角色。

這些變化透露出一個關鍵趨勢:穩定幣市場的進入門檻正快速降低。

一方面,技術門檻不再如過去高不可攀,發幣與鏈上整合已具備模組化工具與現成解決方案;另一方面,《GENIUS Act》與全球監管規範逐漸成形,使金融機構與大型科技公司能在合規下快速部署。

更重要的是,這些潛在競爭者大多已掌握大規模用戶流量與支付基礎設施,只要整合穩定幣功能,就能立即導入應用場景並吸收市佔,使原本依賴合作分銷的 USDC 更加被動。

Circle 不再獨佔先機,接下來的競爭將不是「有無能力發幣」,而是「誰能率先讓穩定幣成為用戶的預設首選」。

估值、利率與競爭三重壓力,Circle的蜜月期還剩多久?

儘管 Circle 搶在穩定幣合法化浪潮中拔得頭籌,擁有儲備規模、法規先行與 Coinbase 等合作平台的背書優勢,但它面臨的挑戰正逐步浮現,投資人極需重新評估其風險與報酬比。

首先是估值的壓力。Circle 目前的股價反映極度樂觀的成長預期,本益比高達三位數,一旦市場熱度降溫或營收不如預期,回檔風險相當之大。

其次是利率風險。由於 Circle 的獲利高度依賴國債儲備利息,若美國聯準會在 2025 下半年啟動降息,每降 1%,其年營收恐縮減逾 4 億美元,獲利能力將遭到實質衝擊。

再者,Circle 本身不直接掌握發幣與通路的主導權,與 Coinbase 的高分潤協議使其每年需讓出約 50 ~ 60% 的儲備利息給分銷商。這代表即便 USDC 流通擴張,Circle 真正能留下的利潤也可能受到限制。

產業競爭也是隱憂之一。摩根大通、亞馬遜、PayPal、Visa 等傳統金融與科技巨頭正紛紛布局穩定幣與類似產品,具備更強的使用場景整合力與用戶接觸點,未來恐對 USDC 市佔形成蠶食。

Circle 作為一檔政策題材濃厚的「制度紅利股」,若後續《GENIUS Act》推動卡關、國會再陷政治僵局、或整體加密產業降溫,Circle 股價將極易受到投資人情緒波動牽動。

Circle 會是 Visa 2.0,還是政策紅利下的短線寵兒?

作為第一家在監管合法化下成功上市的穩定幣公司,Circle 的確站在了「鏈上金融基礎建設」的起跑點,結合高透明度的資產儲備、Coinbase 等戰略聯盟,以及對企業 API 應用的積極佈局,具備中長期成長潛力。

但與此同時,它也深陷「高估值、高依賴、低自主」的結構性困境。未來利率走勢、合作成本、競爭激烈程度、以及市場對穩定幣的真實採用率,將成為評估其價值的關鍵變數。

未來三年,Circle 能否從「發幣公司」進化為「全球金流系統」,決定了它會成為 Visa 2.0,還是又一個將泡沫化的公司。投資人該做的,不只是看現在的市佔與股價,而是持續追蹤它在金融與技術轉型浪潮中的真實落地力。

 

延伸閱讀:

【美股研究報告】摩根大通財報亮眼,股價將依舊吸睛?

【關鍵趨勢】禁售逆轉!美對中鬆綁降規GPU,贏家出列一次看!

【關鍵趨勢】穩定幣法案啟動數位美元時代,誰將掌握千億紅利?

https://magnifier.cmoney.tw/wp-content/uploads/2024/11/20241016美股常態曝光導下載_美股放大鏡BN_800x200.png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


文章相關標籤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讓更多人可以看到!
  • facebook
  • line
作者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