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與歐盟正式敲定新貿易框架,15%關稅重構汽車、半導體、醫藥、能源等關鍵產業,並推動AI晶片千億採購。
美國與歐盟於本周正式落實之前歷時數月協商的新貿易框架,正式宣佈針對包括汽車、醫藥、半導體、木材等多項進口商品施加 15% 關稅,並對數位貿易、能源採購及戰略投資展開史無前例合作。美國總統 Donald Trump 與歐盟主席 Ursula von der Leyen 在蘇格蘭 Turnberry 親自敲定協議後,雙方表示此舉將「重塑跨大西洋產業合作格局」。
這項協議核心,是歐盟承諾消除所有美國工業商品關稅,並為美國海鮮、農產品提供優先市場存取。美方則承諾降低原本高達27.5%的歐洲汽車及零件進口關稅,降至 15%,同時於 9 月1日起針對歐製飛機、藥品與原物料僅適用最優惠國待遇(MFN)。此外,協議強調未來可擴大至更多領域,深化市場接軌。
能源與科技投資也是本次協議亮點。歐盟將在 2028 年前採購價值達 7500 億美元的美國液化天然氣、石油與核能產品,並額外投資 6000 億美元於美國戰略產業。更重要的是,歐盟將額外採購 400 億美元美國製 AI 晶片(如 Nvidia),凸顯美歐於次世代科技與能源市場將形成牢不可破聯盟。多家歐洲企業如 Novartis、AstraZeneca、Roche 已宣布在美增資布局,Novo Nordisk 和 Eli Lilly亦主動調整美國藥價因應新政。
同時,美歐雙方同意消弭數位貿易障礙、抵制不合理網路費用,協力制定原產地規則以確保合理利益分配。鋼鋁、供應鏈部分,也著眼於彼此協作保障市場安全免受過剩產能擾亂;歐盟不會修改「數位服務法」不妥協於大型科技監管爭議。
儘管新關稅水準遠低於美方曾威脅的30%、甚至100%,部分歐洲企業與政界仍質疑協議平衡性。汽車產業組織如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警告,15%關稅仍恐令德商每年損失數十億美元,且在電動車、AI轉型關鍵期承受新增壓力。能源承諾則因規模巨大而被外界質疑兌現可能,並關注若未達標是否有相應處罰機制。
總結來看,美歐新貿易協議對汽車、半導體、醫藥、能源、AI等領域影響深遠,短期將提高美國產業競爭力;長期則在供應鏈、安全、科技發展設定合作新典範。未來如何平衡產業利益、確保各方承諾落實,仍是政策制定者需解決的挑戰。
點擊下方連結,開啟「美股K線APP」,獲得更多美股即時資訊喔!
https://www.cmoney.tw/r/56/9hlg37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