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動態】Tariff關稅趨勢轉溫,美股風險偏好回穩

【美股動態】Tariff關稅趨勢轉溫,美股風險偏好回穩

關稅不確定性降溫,美股評價壓力同步緩解,最新的美日與美歐關稅動向顯示政策邊際轉趨務實,市場擔憂的極端關稅情境被移除,風險資產承壓因子短線緩和。投資人焦點回到企業獲利與產業基本面,受惠鏈條涵蓋汽車、半導體與醫藥等高權重類股,有望因關稅風險溢價下降而恢復估值彈性。

政策路徑溫和化,極端加徵情境暫告段落,美歐協議細節顯示先降後審的循環機制降低突發性衝擊。美國與歐盟最新共識將歐洲輸美藥品與半導體關稅上限定於15%,大幅低於先前市場憂慮的100%至250%方案。雙方並稱此為關係重建的第一步,後續仍視立法與執行進度調整。此一設計降低一次性劇烈變動風險,有利風險資產定價回歸基本面。

日本汽車關稅由高轉低,產業鏈壓力可控且逐步內化,美國對日本汽車關稅自四月的25%下調至7月22日協議後的15%,緩解車廠輸美壓力。豐田汽車(TM)表示美國分公司七月的售價調整為例行性年度調價,與關稅無直接關聯,並在截至2025年6月的第一季財報中估列關稅衝擊約4,500億日圓,全年估約1.4兆日圓,已將降稅效果納入。日系車廠短期以匯率對沖、產品結構升級與在美產能調度因應,毛利壓力雖在但可控。

歐洲汽車仍待門檻達成,條件式降稅限制車廠短線定價空間,現有對歐洲車輸美關稅27.5%僅在歐盟完成將美國工業品關稅降至零的立法後,才會降至15%。在落地前,歐洲品牌在美售價與庫存策略將更為保守,對豪華車與電動車高毛利車型的促銷彈性形成約束,對現金流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通膨外溢風險下降,利率預期不致因關稅再度扭曲,15%上限替代原先的高倍數加徵,意味CPI中汽車、藥品與部分電子品的成本傳導溫和,市場對聯準會後續政策路徑的看法可維持在經濟數據主導。過去幾週利率與股市對關稅新聞的聯動轉弱,顯示風險溢價回落,減少對終端通膨與實質購買力的二次衝擊。

半導體鏈受影響較預期小,科技股估值支撐回穩,歐洲晶片輸美關稅上限為15%,遠低於先前傳聞的百%級別,提高供應鏈可預測性。美國本土設計公司與雲端業者多以亞洲生產與全球組裝為主,對歐洲半導體進口依存度有限;反而是專用品或特定類比晶片與設備零組件將微幅受影響。艾司摩爾(ASML)及意法半導體(STM)等歐洲企業對美出貨在可見期內仍將續行,但客戶端可能調整採購時點以降低稅負,對美國大型科技權值的端需求預期影響有限。

歐洲藥廠毛利壓力可控,供應韌性優於市場早先擔憂,藥品關稅鎖定15%使歐洲輸美龍頭得以維持價格策略與長約談判節奏。諾和諾德(NVO)、賽諾菲(SNY)與阿斯特捷利康(AZN)等在美銷售佔比高的廠商,面臨的稅負擾動遠小於先前情境。愛爾蘭官員表態歡迎此安排,亦反映產業鏈對穩定貿易規則的迫切需求。中長期仍需觀察美國藥價談判與保險給付變化對需求彈性的影響。

美妝通路顯示關稅防禦力,消費韌性題材獲外資強化,巴克萊指出,美妝通路龍頭直接進口占比僅約1%,中國與東南亞來源佔比有限,對關稅敏感度低並上調評級與目標價。以Ulta美妝(ULTA)為例,商品組合以品牌供應商出貨為主,僅少數美髮工具與門市設備仰賴進口,整體成本面受關稅影響極小,受惠消費者將荷包配置持續向美妝、健康與保健類別集中,營運展望相對穩健。

產業鏈再配置趨於精準,企業以在地化與多元供應降低稅負,汽車與醫藥企業加速在美投資與委外生產,部分歐日企業強化北美零件比重以符合原產地規則。半導體則以多節點備援與長約彈性條款分散關稅與地緣風險。這些結構性調整意味中長期資本支出將更聚焦於供應韌性,而非單純成本最低化。

企業定價權與庫存管理將決定關稅傳導,領先品牌擁有較高議價力與多通路優勢,較能將稅負消化於生產力提升與產品升級,減少對終端售價的直接反應。反之,利基零組件與中小型代工廠受訂單集中度影響較大,若無法有效轉嫁,毛利率波動將加劇,財報指引更易受政策新聞牽動。

技術面與資金流顯示貿易利空鈍化,市場回歸輪動節奏,近期美股對關稅標題的波動敏感度下降,傳產與消費類股在利空消退下出現相對強勢,科技大型權值維持高本益比但動能不致被政策壓抑。ETF資金在工業、醫療服務與必需消費可見溫和流入,呼應利率與關稅兩大不確定因素同步緩解的格局。

投資策略偏向內需護城河與低關稅敏感度資產,短線可關注美國本土營收占比高、供應鏈多元化成熟且自由現金流穩定的公司與產業,包括醫療服務、雲端訂閱軟體、公用事業與部份專業零售。受惠關稅緩和的汽車與上游工業則以逢回布局為宜,重點在資本效率與價格權的辨識,避免單純押注政策消息面。

政策風險仍在執行細節,協議為第一步且附帶條件,須持續追蹤歐盟立法進度與美方落地時點。若歐方延宕零關稅的立法,美國對歐汽車關稅仍維持高檔,對相關車廠與供應商的策略將產生再調整壓力。此外,貿易談判常伴隨地緣政治與監管議題聯動,任何附帶條款變化都可能改變產業權衡。

歷史經驗顯示關稅衝擊分段反映,投資人需動態調整敞口,2018至2019年的貿易摩擦曾多次在威脅與緩和之間來回,市場對消息的邊際反應會隨基本面與庫存週期改變。當前企業庫存相對健康且資本市場流動性仍在,關稅議題對估值的負面影響有限,但若後續談判出現波折,易引發類股快速輪動,紀律化風險管控與分散配置更顯重要。

總體而言,關稅議題短線轉向可控與可預測,市場風險溢價回落,資金重新關注獲利與現金流質量。汽車、半導體與藥品鏈的實質影響低於先前最壞情境,具品牌力與供應韌性的公司更容易穿越政策變動。對台灣投資人而言,應把握關稅不確定性下降所帶來的評價修復窗口,並以產業基本面與長期競爭力為核心,調整美股持股結構與風險曝險節奏。

延伸閱讀:

【美股動態】關稅影響逐漸顯現投資人需謹慎應對

【美股動態】關稅影響美股市場波動與通膨預期

【美股動態】Tariff升溫,美股定價重估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


文章相關標籤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讓更多人可以看到!
  • facebook
  • line
作者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