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盤解析
美國初領失業金創今年新高,躍升至 24.2 萬人,超過市場預期,勞動市場出現裂痕;美國 1 月耐久財訂單增長,貿易政策不確定性仍拖累製造業復甦。近期經濟數據疲軟的跡象加深市場恐慌情緒,根據 AAII 投資人情緒調查顯示,美國經濟陷入衰退或停滯性通膨的情緒大幅增加,散戶看跌比例從前一週 40.5% 大幅提升至超過 6 成,創兩年半以來最高。美股主要指數全面下殺,費半更是暴跌超過 6%。類股方面,房地產因美債殖利率下滑而表現最佳;資訊類股賣壓壟罩,跌幅最重。個股方面,輝達 (NVDA) 毛利率連降壓抑股價表現,市值蒸發 2,740 億美元至 2.94 兆美元,自 1/6 歷史高點以來下跌近 20%。AI 雲端數據儲存公司 Snowflake (SNOW) 公布強勁財報,推動股價逆勢上漲逾 4.6%。
財報速覽
Dell Q4 營收不及預期,AI 伺服器需求強勁支撐成長
Dell 最新財報顯示,Q4 營收 239 億美元,低於市場預期的 245.5 億美元,但每股盈餘 (EPS) 2.68 美元,優於預期的 2.53 美元。AI 伺服器業務表現亮眼,全年銷售達 100 億美元,且積壓訂單達 41 億美元。儘管筆電市場仍低迷,AI 需求推動基礎設施解決方案業務成長 22%。此外,Dell 宣布 18% 股息增長 並授權 100 億美元庫藏股回購,展現股東回報承諾。
重點摘要:
- Q4 營收低於預期,但獲利超出預測
營收 239 億美元未達市場預估,但每股盈餘 2.68 美元超出預期,淨利年增 26% 至 15.3 億美元。 - AI 伺服器需求強勁,2025 年預計銷售 150 億美元
Dell 伺服器業務 Q4 營收年增 22% 至 113.5 億美元,AI 伺服器訂單積壓 41 億美元,顯示市場需求旺盛。 - 筆電市場疲軟影響客戶端解決方案業務
客戶端解決方案 (筆電與 PC) 營收增長 5% 至 118.8 億美元,但仍低於市場預測的 119.8 億美元。 - 財測略遜預期,股東回報計畫提振信心
2026 財年營收預估介於 1,010 億至 1,050 億美元,符合市場預測,並提高股息 18% 及批准 100 億美元庫藏股回購。 - 供應商財務紀錄問題影響成本報告
Dell 發現部分供應商提供的折扣未正確記錄,影響 2024 和 2025 財年總計 3.48 億美元,但影響「不具重大性」。
焦點新聞
總經
美國 1 月耐久財訂單增長,貿易政策不確定性仍拖累製造業復甦
美國 1 月耐久財訂單連續第三個月成長,主要受到波音飛機訂單激增的推動。然而,核心耐用品訂單增幅有限,且去除運輸訂單後,數據顯示商業投資動能疲弱。分析認為,企業可能因預期美國加徵關稅而提前採購,而非經濟基本面改善。製造業仍受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影響,復甦前景依然渺茫。
重點摘要:
- 耐久財訂單成長主要來自飛機需求
1 月耐久財訂單月增 3.1%,高於預期的 2%,但主要受波音飛機訂單激增推動,並不代表整體製造業回暖。 - 核心耐用品訂單增幅有限
不包括軍事與運輸設備的核心耐用品訂單僅增 0.8%,顯示企業投資動能仍然疲弱,製造業持續低迷。 - 去除運輸設備後,訂單未見成長
扣除運輸類訂單後,1 月耐久財訂單月增率為 0%,顯示整體商業活動成長放緩,過去 12 個月僅成長 1.6%。 - 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抑制企業投資
企業因美國政府可能加徵關稅而提前採購,但貿易環境的不確定性導致投資決策趨於保守,製造業復甦前景仍不明朗。
美國初領失業金創今年新高,勞動市場現裂痕跡象
美國上周初領失業金人數達 24.2 萬人,創今年以來新高,遠超市場預期,顯示勞動市場可能出現初步疲軟跡象。然而,續領失業金人數仍低於預期,表明整體就業市場尚未明顯惡化。部分分析認為,此次數據波動與假期及極端天氣有關,而川普政府裁員計畫的影響則可能在未來數周逐步顯現。
重點摘要:
- 初領失業金人數大幅上升
截至 2 月 22 日當周,美國初領失業金人數達 24.2 萬人,高於市場預期的 22.2 萬人,較前值增加 2.2 萬人,創下今年新高。 - 續領失業金人數變化不大
截至 2 月 15 日當周,續領失業金人數降至 186.2 萬人,略低於市場預期,顯示失業者仍能較快找到新工作。 - 天氣與假期影響數據波動
嚴寒天氣與假期可能是初領失業金人數激增的原因之一,未來幾周數據將有助於確認是否為短期異常或長期趨勢。 - 政府裁員效應尚未完全顯現
川普政府持續縮減聯邦員工規模,影響可能需 1 至 2 周後才會反映在失業金數據中,勞動市場的長期影響仍待觀察。
個股
輝達面臨華為競爭壓力,汽車與機器人業務成新成長動能
輝達 (Nvidia) 在最新年度報告中將華為列為主要競爭對手之一,涵蓋晶片、雲端服務、運算處理與網路產品領域。儘管美國對華為的技術出口限制仍在持續,華為的營收在 2024 年大幅成長,顯示其市場競爭力正在回升。此外,輝達的自駕車與機器人業務營收年增 103%,展現強勁成長潛力,可能成為下一個「十億美元級別」的業務板塊。
重點摘要:
- 華為競爭力回升,輝達面臨挑戰
輝達將華為列為主要競爭對手,涵蓋 AI 晶片、雲端運算、網路設備等領域,顯示華為在美國制裁下仍展現強勁成長動能。 - 華為營收大幅成長
2024 年華為營收突破 8,600 億人民幣,年增 22%,創 2016 年以來最快增長,顯示其市場復甦勢頭強勁。 - 自駕車與機器人業務快速成長
輝達汽車與機器人業務 Q4 營收達 5.7 億美元,年增 103%,全年營收突破 16.9 億美元,成為公司新的增長動力。 - AI 自動駕駛市場前景廣闊
輝達 DRIVE 平台在 ADAS (先進駕駛輔助系統) 和自動駕駛領域需求旺盛,多家中國電動車企業如 BYD、Nio、Zeekr 已採用其技術。 - 機器人與 AI 物理應用將成未來趨勢
分析師預測,隨著 AI 技術進步,機器人與物理 AI 領域將迎來快速發展,推動輝達長期成長。
Google 裁員與業務重組,加強 AI 投資與雲端競爭力
Google 近期在 人資部門 (People Operations) 和雲端業務 (Google Cloud) 進行裁員與重組,部分員工將獲得自願離職方案,另有部分職位轉移至海外。此舉反映 Google 在 AI 基礎設施投入增加的背景下,尋求更高效的運營模式。雖然 Google Cloud 業務仍保持 30% 年增長率,但面對 AWS 和 Microsoft Azure 的競爭,公司正優化成本結構,以提升獲利能力。
重點摘要:
- 人資與雲端部門裁員與職位調整
Google 在美國人資部門推出自願離職計畫,部分雲端業務職位被裁撤或轉移至印度、墨西哥等地,以降低營運成本。 - AI 基礎設施成為優先投資領域
財務長強調 2025 年 Google 將增加 AI 相關支出,因此推動內部精簡,確保資源分配至核心業務。 - Google Cloud 維持高增長但面臨競爭壓力
雖然 Google Cloud Q4 營收年增 30%,但仍落後 AWS 和 Azure,公司正優化銷售與客戶支援團隊,以提升市場競爭力。 - 部分職位外移,美國仍為雲端業務核心
雖然部分職位轉至海外,但 Google 強調美國仍是雲端業務的最大據點,並持續招聘關鍵銷售與工程職位。
Meta 計劃推出 AI 獨立應用,加速競逐 AI 助理市場
Meta 計劃於 2024 年第二季推出 Meta AI 獨立應用,進一步推動其 AI 助理普及,挑戰 OpenAI 和 Google 等競爭對手。目前 Meta AI 已嵌入 Facebook、Instagram 和 WhatsApp,未來獨立應用將提供更深度的 AI 互動體驗。此外,Meta 也考慮推出 付費訂閱服務,類似 OpenAI 的 ChatGPT Plus 和 Microsoft 的 Copilot Pro,以開拓 AI 營收模式。
重點摘要:
- Meta AI 獨立應用即將上線
Meta 計劃於第二季推出獨立 AI 應用,提升 AI 助理的使用體驗,並與 ChatGPT、Gemini 和 Grok 競爭。 - 全球用戶已達 7 億,WhatsApp 為最大市場
Meta AI 每月活躍用戶數已達 7 億,其中 WhatsApp 是主要使用平台,印度為最大市場。 - AI 付費訂閱模式正在測試
Meta 計劃推出 AI 付費訂閱,提供高級功能與個人化體驗,類似 OpenAI 和 Microsoft 的商業模式。 - Zuckerberg 設定 AI 助理成為全球最常用應用的目標
Meta 高層對 AI 團隊施加更大壓力,要求提升產品競爭力,員工普遍面臨高強度工作負荷。 - 與 Google、xAI 競爭加劇
Google 和 Elon Musk 的 xAI 近期已推出獨立 AI 助理應用,Meta 此舉有助於維持競爭優勢並提升市場滲透率。
強勢類股

圖片來源:Finviz
放大鏡觀點
導致美股近期的修正主要是來自對經濟數據轉壞的擔憂,就業市場持續放緩,加劇投資人恐慌情緒。盤點影響盤勢的三大重要因素,主要有 1) 市場情緒、2) 評價及 3) 宏觀環境。美股受制於評價及估值偏高,難以大展身手,加上當前宏觀環境轉差,影響市場情緒,對未來的樂觀預期將受打擊,儘管無法確定未來是否真的轉壞,但不得不重視當前的市場情緒,且資金已經先行定價未來經濟鬆動的不確定性,代表市場暫時認為未來不容樂觀,因此修正恐繼續下去,建議提升現金水位,等待股價回落後重新布局長多機會。展望本週,投資人應留意週五 PCE 數據等,為後續經濟及利率決策提供更多指引。
延伸閱讀:
【美股盤勢】標普終結連跌,輝達財報揭露! (2025.02.27)
【美股新聞】亞馬遜推Alexa+ AI助理,免費開放望帶動會員成長!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