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駕技術跑不動,汽車巨擘Stellantis面臨轉型陣痛與成本壓力

Stellantis擱置自駕程式,汽車產業軟體化過程成高資本、高風險角力場,傳統車廠轉型遭遇瓶頸。

全球汽車產業正積極推動智慧化與自動駕駛技術革新,然而新近消息顯示,汽車巨擘Stellantis (STLA) 已冷凍旗下Level 3自駕輔助計畫AutoDrive,反映產業面臨的成本壓力與技術困境。原本被視為Stellantis轉型升級關鍵的自駕方案,就連今年2月該公司還宣稱AutoDrive技術準備就緒,能讓駕駛暫時將手離開方向盤、雙眼移開路面,甚至可在限定情境下觀賞影片或處理郵件。但三名知情人士向Reuters透露,該程式事實上已被擱置,且短時間內不打算再推上市場。

背景上,Stellantis 2021年由前執行長Carlos Tavares決定將AutoDrive納入三大技術平台之一,作為軟體升級車輛、創造訂閱制服務的主力。汽車產業競爭日益激烈,傳統車廠投入龐大資本,大舉招募軟體人才,力求追趕Tesla (TSLA) 及新興中國品牌的技術。然而,資深業者與分析師不諱言,軟體化革命對百年車廠而言,是一場既昂貴又高風險的長途戰。臃腫組織、缺乏核心技術實力,成為追趕創新步伐最大障礙。

據Stellantis說法,AutoDrive雖然未取消,但過往積累的研發成果將支撐未來車載系統演進,目前公司將更多依賴aiMotive這家2022年收購的技術新創輸出下一代AutoDrive。由於成本壓力加劇,Stellantis也已改變策略,放棄原與Amazon (AMZN) 合作的SmartCockpit車載娛樂系統,轉而採用Android系統,並逐步轉向供應商合作取得技術,集中研發資源於消費者差異化服務。

這些變化突顯汽車產業策略轉型的拉扯。業界普遍認為,未來自動駕駛與先進輔助駕駛系統(ADAS)將是撼動產業的新商業模式,全球車廠均以軟體訂閱、車聯網服務為新營收來源。Stellantis 2021年訂下目標:軟體相關產品與訂閱營收,到2030年要衝上200億歐元。然而,受限於技術瓶頸與成本風險,如今Stellantis股價一年暴跌逾40%,市場質疑其能否有效落實組織轉型與技術升級。

分析師指出,汽車巨頭面臨「高投資、高風險」現實,獨立研發意謂著必須自行吸收龐大前期成本,失敗也難以由外部攤分損失。在AI及自動駕駛演進路上,傳統車廠或須重塑自身與供應商的合作模式,聚焦核心競爭力並善用外部技術。面對全球銷售疲軟、董事會換血及新任CEO Antonio Filosa可能帶來的改革方向,外界關注Stellantis能否藉策略微調清除障礙,再現技術領導力。

展望未來,汽車產業軟體化之路雖充滿挑戰,但其引領創新與市場變革的潛力不容忽視。自動駕駛、智能座艙等前沿技術能否成功落地,將決定車廠在新世代移動市場的競爭力。Stellantis此番轉型止損與資源重分配,既暴露產業轉型陣痛,也引發對其長期技術路線與商業模式成敗的疑慮。

點擊下方連結,開啟「美股K線APP」,獲得更多美股即時資訊喔!
https://www.cmoney.tw/r/56/9hlg37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

文章相關標籤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歡迎分享,讓更多人可以看到!
  • facebook
  • line
作者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