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utterstock
Uber(UBER)自2023年10月以來股價疲弱,主要受到兩大因素壓力:一是特斯拉(TSLA)宣布2026年量產無人計程車,引發市場對傳統叫車平台未來定位的質疑;二是擔憂Waymo可能採取獨立經營策略,進一步排擠Uber在自駕車領域的市佔。然而這些擔憂可能過於放大,實際上Uber仍具備與科技巨頭合作、共享市場成長紅利的空間。
自駕車來勢洶洶,Uber是被取代還是最大受益者?
儘管特斯拉與Waymo積極發展自駕技術,市場擔憂這些科技公司會繞過Uber直接服務消費者,導致其市佔遭到擠壓。但值得注意的是,Uber已經在亞特蘭大與德州奧斯汀與Waymo展開自駕叫車合作。這種模式可望擴展至更多城市,讓Uber成為自駕車網路的使用平台之一,而非單純競爭對手。
Evercore預估,全球自駕計程車市場規模將從目前的1,000億美元暴增至2兆美元,這代表只要市場整體規模放大,Uber即使分潤仍可享有成長紅利。Wedbush分析師Scott Devitt表示:「自駕車的發展將提升叫車密度與應用情境,對Uber長期極為有利。
Uber營收來源穩定多元,抗波動能力強
Uber的成長不再單靠叫車業務。2024年全年營收達440億美元,其中超過一半來自乘車服務,三分之一來自外送平台Uber Eats,另外還包括日益成長的廣告業務與物流服務。這樣的營收組合不僅讓Uber具備更強抗波動能力,也讓其未來成長更具彈性。
除了既有業務,Uber還計劃發展成「超級App」,整合叫車、外送、旅遊預訂等多功能服務。儘管相關計畫目前未被市場完全反映,但一旦實現,將有助於Uber擴展使用者生態圈,提升平台黏著度。
廣告業務成潛力黑馬,估值尚未完全反映
目前Uber廣告業務年化營收僅為個位數十億美元,但市場總規模高達數千億。若Uber能透過其1.71億活躍用戶推動廣告觸及與轉換率提升,將對營收成長產生顯著貢獻。Albion Financial投資長Jason Ware強調:「市場尚未意識到Uber擁有一個等待開發的廣告寶藏。」
此外,Uber若透過進軍旅遊預訂市場(曾傳出考慮收購Expedia)將進一步擴展業務邊界,創造更多交叉營收機會,也有助於提高廣告價值。
自由現金流強勁增長,支撐股票回購與獲利
財務面表現上,Uber是典型的「現金流機器」。2025年若營收成長15%,而營運支出僅成長13%,自由現金流預估可年增23%至85億美元。這讓Uber有資金進行股票回購、提振每股盈餘,也降低未來籌資壓力。
2025年預估每股盈餘為3.06美元,雖較2024年的4.56美元略低(因稅賦效應),但2026年預期可回升至4.06美元。以2025年自由現金流計算,目前本益比僅20.4倍,低於近三年平均,顯示估值具吸引力。
面對風險,Uber是否仍是好選擇?
投資Uber仍需注意短期風險,包括1)經濟衰退壓力:若美國消費力下滑,可能影響叫車與外送頻率,2)自駕競爭持續升溫:科技巨頭若選擇封閉式經營模式,將對Uber形成挑戰。不過Morgan Stanley分析師Brian Nowak指出,這些短期波動反而提供了長線布局的機會。他認為:「就算前路顛簸,Uber終將抵達投資人預期的終點。」
放大鏡短評
Uber股價自高點回落約31%,主要反映市場對自駕車競爭與總體經濟的不安。然而,公司基本面穩健,2024年營收年增20%、自由現金流持續成長,估值也從過去的高點大幅回調,目前本益比相對S&P 500不再昂貴,代表股價下跌非因營運惡化,而是市場情緒使然,反而提供逢低進場良機。
從長線角度來看,Uber具備轉型潛力與營收多元優勢,搭配與Waymo的合作與廣告業務成長潛力,將支撐其未來利潤擴張。分析師預估2026年每股盈餘年增33%,自由現金流可望年增逾20%。若未來估值回升至歷史平均,股價具備30%以上上漲空間,建議中長期投資人可考慮逐步布局。
延伸閱讀:
【美股盤勢】對等關稅在即,美股屏息以待!(2025.04.02)
【美股研究報告】美光2025年HBM產能全滿!但股價為何不跟著衝?
【美股研究報告】CrowdStrike FY26Q1遇逆風,盤後暴跌逾9%,布局機會來敲門?
【美股新聞】輝達股價重挫21%,是AI泡沫化,還是絕佳買點?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