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逾12000座老舊海上油氣平台正迎來多元再生用途——碳捕集與儲存(CCS)、氫能生產、離岸風電、漁業養殖及太空商機,有望成為新興低碳基礎建設樞紐。
全球近年正面臨大規模海上油氣平台退役潮,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統計,全球約有超過12,000座離岸設施即將進入除役流程。單在北海、墨西哥灣及亞太地區,未來十年各有超過1,500至2,500座平台將退場。此舉雖涉及高昂的拆卸費用及漫長執行時程,但在能源轉型壓力下,各國及產業正積極尋找創新再生模式,打破以往“一拆了之”的思維。
碳捕集與儲存(CCS)成為最具潛力的轉型解方之一。像是英國HyNet North West,由能源巨頭Eni領頭,於今年通過新型計畫,利用149公里現有石油管線將CO₂由工業區送往海底枯竭氣藏實現長期儲存。英國政府及監管單位強調,現有油管逾百條可望轉化為CCS或氫能通道,藉此不僅節省新建經費,技術轉移亦成熟。
不只碳捕,氫能與離岸風電也在新舊基礎上進行創新嫁接。如荷蘭PosHYdon試點,於北海舊平台加裝電解器生產綠氫,再透過原管線運回陸地。同時,多家歐陸及英國公司與研究機構正評估將舊底座改造為風機支架或海上升壓站,進一步推動70GW大型離岸風電規模目標。專家強調,技術已趨成熟,主要障礙已非工程問題而是政策協調與多元利害關係人協商。
海洋平台亦為水產養殖、人工魚礁甚至海洋科學站提供新生命。部分業者如Innovasea將平台作為深海養殖基地,解決人力、電力及物流等需求,不過成本效益視平台地點與產業規模而異。美國墨西哥灣“Rigs-to-Reefs”政策推動退休油井成為珊瑚魚躉棲息地,擴增海洋生態多樣性、同時提供科學觀測平台。
無獨有偶,油氣設施亦成太空商機新基地。德國Offshore Spaceport Alliance、義大利太空署甚至SpaceX皆曾規劃海上發射平台——力拚全球衛星發射競爭。然而,相關企劃仍在前期籌備,若太空產業持續成長,未來將有望躋身新型基礎設施重點。
回頭看,海上油氣平台的多元轉型不只減碳與資源再用,更牽動上游與工程服務公司如Schlumberger(SLB)、Halliburton(HAL)、Chevron(CVX)、ExxonMobil(XOM)等新商機。專家認為,政府如能加速法規規劃、補貼轉型投資,協助產業由硬體除役轉為低碳永續,離岸基礎設施也許能成下一波全球能源與材料新革命樞紐。
點擊下方連結,開啟「美股K線APP」,獲得更多美股即時資訊喔!
https://www.cmoney.tw/r/56/9hlg37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