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超過八成企業正以AI取代人資初篩,機器面試正成新常態,反映勞動市場競爭加劇與科技演進,未來人力資本將面臨新型態挑戰。
近年美國就業市場正發生劇烈變革。根據Resume Builder最新調查,全美逾八成企業現已採用人工智慧(AI)來初步篩選求職者履歷,逾四成企業更以AI聊天機器人進行應聘溝通,四分之一甚至直接用AI進行面試。隨求職潮攀升,企業日接上百份履歷,無怪乎AI面試平台如HireVue、Ribbon AI等快速普及,逐漸取代部分人力資源部門的傳統工作。
這波AI取代人資工作的浪潮與美國勞動市場現況緊密相連。美國上週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達近四年新高,同期裁員數較去年成長近三成,顯現勞動市場競爭愈發激烈。科技的高度滲透,使得AI主導初篩、面試與溝通流程成為新標準,尤其在如會計、資料輸入、行政等技術門檻明確職位更為常見。ROC Grad Staffing資深人資Devin Jones坦言,「每天收到的求職人數已是天文數字,每場面試幾乎都透過AI工具執行。」
儘管科技確實提升了效能,求職者對AI評選的公平性卻多持懷疑。根據Gartner研究,僅四分之一求職者相信AI能公允評量,逾六成則偏好進行面對面面試。AI面試模式通常要求應徵者錄製回答,由演算法解析表情、語調、關鍵字等,產生詳細報告交由企業決策人審閱。專家建議,求職者應將AI視為「試鏡」,充分展現個人特色並專業應對,並保持錄影環境、態度及儀容整潔,因AI演算法會記錄細微肢體語言與眼神交流。
然而,AI面試也帶出人才甄選的本質悖論。University of Iowa人工智慧專家Jim Chaffee分析,AI作為初篩可節省時間,但在更深入了解應徵者時仍須仰賴真人參與。一旦面對複雜行為問題或非結構化回答,現有AI難以捕捉個人潛力及價值觀。
以微軟(Microsoft, MSFT)及輝達(NVIDIA, NVDA)等科技巨頭為例,其AI布局正加速推動人力資本的數位轉型。NVIDIA受惠於AI運算晶片全球需求,股價三年翻逾十倍,累積市值逾四兆美元。微軟則憑藉AI雲端及企業軟體拓展人力管理新市場。此一態勢意味,AI不僅是企業人才管理的潮流,更有可能根本性地重塑未來人力市場的運作方式。
綜觀各界分析,AI對就業的衝擊既有正面效益,也蘊藏人性與公平的風險,後續發展尚待政策監理與企業道德標準制定。台灣企業須及早思考,如何在引入AI的同時兼顧效率與人性,並持續強化人資部門的角色定位。展望未來,AI將成為職場競爭的核心工具,對求職者而言,能否善用科技並保持個人競爭力,或許正是下一波就業革命的決勝關鍵。
點擊下方連結,開啟「美股K線APP」,獲得更多美股即時資訊喔!
https://www.cmoney.tw/r/56/9hlg37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