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輝達財測續強,資料中心失色
財測優於預期但核心成長放緩,NVIDIA(輝達)(NVDA)公布會計年度2026年第二季財報,營收與每股盈餘皆優於市場預期,並給出優於共識的第三季營收展望,但資料中心營收連兩季小幅低於預期,拖累盤後股價下跌逾3%。該股周三收在181.77美元、微跌0.09%,市場原先以選擇權定價約6%波動空間、相當於約2,600億美元市值的單日震盪,實際反應偏向利多出盡的消化格局。
雖有雜音但AI支出動能依舊強勁,輝達第二季營收達467.4億美元,年增56%,調整後每股盈餘1.05美元,雙雙略優於LSEG共識的460.6億美元與1.01美元,並預期第三季營收540億美元、正負2%,高於市場預估的531億美元。雖然年增率較2023年生成式AI爆發初期的三位數增長放緩,近九季仍維持逾五成年增。財務長Colette Kress重申AI基礎建設至本年代末可能帶來3至4兆美元支出,顯示產業循環仍處高景氣區間。
資料中心略失色但結構改善明顯
資料中心業務營收411億美元、年增56%,小幅低於市場411.34億美元的估計。分項來看,運算GPU營收338億美元,因H20出貨受限較前季小減1%,網通產品營收73億美元,較去年同期近倍增,反映輝達整機與網路堆疊的系統銷售滲透率走高。雲端超大客戶占比約半數,最新一代Blackwell平台銷售較前季成長17%,顯示產品換代仍在加速。
中國變數仍牽動短線節奏
受美國對中晶片銷售限制影響,第二季未向中國出貨H20,先前為此認列45億美元存貨減記,公司並曾估計若能商轉,該季可能多出80億美元營收。輝達指出本季若地緣情勢允許,H20有望貢獻20至50億美元營收。公司先前同意就對中H20銷售繳交15%比例給美國政府、並尋求輸出許可,季內並將1.8億美元H20庫存轉售至中國以外客戶,顯示供需仍緊但政策節點決定認列時點。
產品路線延長優勢護城河
輝達在Blackwell之後的下一代Rubin已公布方向,將整合新CPU Vera,預計2026年出貨。黃仁勳近期在台灣表示公司正測試六款新晶片,包含對應Rubin超級電腦的新GPU。多代產品並行與平台化布局強化了對超大規模雲端與企業AI的吸引力,亦抬升客戶轉換成本。除資料中心外,遊戲業務本季營收43億美元、年增49%,機器人業務5.86億美元、年增69%,PC端GPU也將優化執行特定OpenAI模型,擴大邊緣AI的應用腹地。
獲利體質穩健並加碼回饋股東
本季稅後淨利264.2億美元,年增59%,顯示高毛利AI解決方案持續放大槓桿。董事會核准新增600億美元庫藏股計畫且無到期日,第二季已回購97億美元,會計年度上半年合計含股利回饋股東243億美元。強勁的內生成現金能力與回購彈性,為股價在高估值環境下提供一定下檔支撐。
機構續挺但散戶熱度降溫
高盛指出逾七成機構投資人押注輝達本季將優於預期,但散戶名目資金流自2024年高峰的約1,400億美元回落至近月約500億美元。該行並提醒,若僅「符合」或「小幅優於」預期,市場可能將敘事從超高速成長轉為趨於穩定,進而壓抑本益比延展。相對地,持續的「優於且上修」則可重新啟動預估上調循環,支撐高估值。
華爾街目標價齊步上調反映週期強度
CFRA續給買進評等並上調目標價,看好財報與財測延續強勁。Cantor Fitzgerald重申Overweight,目標價240美元,將輝達列為AI基建週期中的首選標的。Stifel則自202美元上調至212美元,認為GB300訂單動能升溫、H20出貨自7月起逐步回歸,加上GB200需求仍強,預期公司將再次繳出「優於且上修」。多數機構共識聚焦三大驅動:超大客戶第三季起的資本支出更新、Rubin路線圖的更明確時程,以及中國業務的政策清晰度。
產業資本支出與政策將決定估值彈性
AI伺服器與網通整機化推動供應鏈朝高價值模組整合,輝達在GPU、互連、軟體生態系的完整性仍領先超微、英特爾與雲端自研加速器。然而,關稅與出口管制的不確定性仍可能影響出貨節奏與存貨管理,且超大客戶在前期超額投資後的利用率與回本期,也會牽動明年資本支出曲線斜率,進一步影響市場對營收與毛利高點的定錨。
權值影響巨大放大市場反應
輝達目前約占S&P 500指數權重近8%,市值約4.43兆美元,對美股走勢具有關鍵槓桿。今年以來股價上漲約35%,此前2024年幾近三倍漲幅。短線技術面在高檔震盪,市場曾以選擇權推演財報後潛在區間約170.66至192.88美元,投資人可留意公司加碼回購的托底效果與資料中心成長再加速的訊號,以判斷趨勢是否重啟。
投資結論聚焦質變而非僅量變
輝達本季「優於且上修」確認AI基建週期尚未降溫,但資料中心連兩季輕微失準與對中出貨不確定,讓股價短線進入觀望期。中期來看,Blackwell放量、Rubin時程明確化與雲端資本支出更新,將是重新驅動上修的三大催化。而中國許可、關稅與任何監管新變化,仍是最大外部風險。對長線投資人而言,產品與生態系的領先優勢未變;對短線交易者而言,財報後的價格消化與後續訂單能見度更新,將決定估值能否再上台階。
延伸閱讀: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