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宣布美國取得Intel一成股權,藉CHIPS法案提升半導體國安布局;此舉引發國家參與私企、政府資本主義與市場效率高度爭議。
美國前總統Donald Trump近日宣布,聯邦政府已取得全球半導體巨擘Intel(股票代號:INTC)10%股權,此舉為美國歷來罕見直接入股大型科技公司的案例。此舉是以兌換CHIPS Act(2023年美國推動半導體本土製造的法案)下積欠的建設補助款為Intel非投票權股票,總值約為90億美元。川普強調,這筆交易完全零成本,將以「類主權基金」思考國家資本配置,表明美國未來可能採取更多類似策略。
這次直接介入私營企業的政策,打破美國長久尊重市場自由競爭的傳統,引起保守派及經濟學者高度關注。Cato學會分析師Tad DeHaven直言,這是將政府意志直接注入企業經營決策,「投資判斷將被政治而非經濟主導,易生貪腐與市場扭曲。」部分評論認為,與歐洲、亞洲甚至中國政府長期支持戰略產業;但美國此舉等同走向國家資本主義,易淪為政治工具,且後續政府干預或政策變動恐導致企業方向失衡。
值得一提,此前美國在2009年金融危機時期曾透過臨時性措施持股汽車、銀行及保險業者,均以救市為由,並強調短期退場。不過,川普此番自豪主權基金式管理,並透露未來可能還會對軍工、微芯片等關鍵領域如Lockheed Martin、Nvidia(NVDA)、AMD等進行策略性入股或分潤,商務部長Howard Lutnick亦表示不排除擴及國防工業。
這種政府「黃金股份」模式,在激烈的美中科技戰及地緣政治競爭中,確實有助於本土技術安全,但也產生一系列爭議。保守派Senator Rand Paul批評這等同社會主義,擁護市場正義者普遍憂心政府長期掌控企業,將干擾技術創新與資源配置效率。值得玩味的是,社會主義領袖Bernie Sanders則讚許政策,使納稅人有權分享企業成果。
經濟學界多數警告,政府主導企業雖能鞏固產業戰略,但長期而言,失去市場機制下的專業與彈性,易因政策更迭而影響企業內部治理與營運表現。例如在半導體領域,Nvidia與AMD近年積壓海外業績,美國若以政府資本模式介入,不但可能限制其市場策略,也使科技公司必須仰賴官方指令調整分工。
未來美國是否會正式成立國家主權基金以打擊全球競爭,或是僅為短期激勵產業而介入?業界與政壇尚存在巨大分歧。最關鍵的,這繼續挑戰美國長年盛行的市場主義,勢必牽動全球科技資本流動,也將引發資本市場及國際投資者高度關注。
點擊下方連結,開啟「美股K線APP」,獲得更多美股即時資訊喔!
https://www.cmoney.tw/r/56/9hlg37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