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超過12,000座離岸油氣平台即將退役,技術創新推動碳捕集、氫能、離岸風電、人工魚礁甚至太空產業新用途。
隨著全球能源結構劇烈變化,超過12,000座離岸油氣平台正逐步步入退役高峰,預計未來十年北海、墨西哥灣和亞太地區將有超過6,000座平台面臨除役。除役成本高昂且曠日費時,不少業者和國家利率於此契機,積極推動平台再利用,開創綠能與前沿產業新局。
首當其衝的創新運用即為碳捕集與封存(CCS)。例如英國HyNet North West專案由Eni主導,將近150公里既有管線用於把工業二氧化碳輸送至已枯竭的天然氣田,為大規模CCS應用立下新里程碑。英國NSTA表示,百餘條退役油氣管線可望轉型,省下數億英鎊新建成本。專家指出,過往油氣產業的營運經驗,對推動清碳和氫能技術可做到無縫接軌,有望帶動英國CCS與氫能產業大舉成長。
氫能則是另一個再生契機。歐洲離岸平台在安裝電解槽與風力結合後,可直接生產綠色氫氣,再利用原有管線輸運陸地。荷蘭北海的PosHYdon示範案已驗證此模式可行,但政策與規劃尚需跨部門協調。氫能有望成為平衡離岸風電所產生電力過剩的重要出口,亦助力歐洲邁向能源轉型目標。
離岸風電及海洋養殖亦為退役平台帶來新生命。既有基礎結構能轉換成風電樁腳,降低環境與財務成本;而水下平台結構能作為生態魚礁,吸引多元海洋生物,甚至做為海洋研究站進行長期環境監測。在美國與東南亞,部分平台更規劃成潛水觀光點或浮動飯店,創造獨特旅遊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太空產業也嗅到轉型商機。義大利、德國、新創公司甚至Tesla(TSLA)創辦人Elon Musk都曾規劃將退役油氣平台改造為火箭發射場。雖SpaceX計畫暫緩,離岸平台對未來高頻發射服務的基礎設施潛力仍備受關注。
總結來看,傳統能源設施的退役不再只是耗費與環境負擔,透過技術創新與政策支持,正蛻變為各國綠能、海洋、太空等新經濟的基石。然而,轉型最大挑戰不在科技實作,而在各方政策協調與利益平衡。未來十年,離岸平台的「再生價值」是否能起飛,全球能源戰略與產業規劃將成關鍵。
點擊下方連結,開啟「美股K線APP」,獲得更多美股即時資訊喔!
https://www.cmoney.tw/r/56/9hlg37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