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全文同步載於美股放大鏡
美國8月PCE顯示通膨減緩,市場降息預期升高
美國商務部於27日公佈的8月個人消費支出(PCE)顯示,通膨率年增2.2%,低於市場預期的2.3%,月增0.1%符合預期;核心PCE則年增2.7%符合市場預期,表明美國經濟處於放緩但穩定的狀態。PCE作為FED最青睞的通膨指標,顯示美國物價持續穩定下降,這也強化了市場對聯準會(FED)進一步降息的預期,為減少借貸成本和舒緩企業、家庭資產負債表壓力創造條件。
消費者信心上升,經濟前景更顯樂觀
9月密西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升至70.1,創下5個月以來新高,高於市場預期的69.4。美國消費者信心增強,部分原因在於對經濟前景的樂觀期待,特別是在聯準會降息的背景下,消費者普遍認為未來的借貸成本將下降,對高價商品和房屋的購買意願也隨之提升。
薪資增長和勞動參與率維持穩定
8月平均時薪年增率為3.8%,略高於市場預期的3.7%和7月的3.6%,顯示勞工薪資增長依然強勁。勞動參與率則保持在62.7%,符合市場預期並與前月數據相同。
美國消費者支出強勁,但儲蓄率降至低點
儘管通膨逐漸放緩,美國消費者支出依然強勁,7月份消費增長連續第六個月超過收入增長,導致儲蓄率降至2.9%,為2008年以來的第二次低點。富國銀行警告,這可能顯示消費者正在犧牲儲蓄來維持支出,長期來看會增加經濟脆弱性。隨著勞動力市場疲軟,工資增長放緩,年底前消費者支出可能面臨更大壓力。
11月降息碼數仍不明朗
根據PCE數據顯示通膨壓力逐步減緩,表明美國經濟處於放緩但穩定的狀態。市場對11月FED再次降息2碼的可能性大幅升高,截至9/30 下午4:00,根據芝商所FedWatch工具顯示,市場認為11月降息50基點的機率為52.2%,而降息25基點的機率為47.8%,顯示降息2碼的機率略高於降息1碼的可能性。
專家觀點:通膨放緩有利市場和勞動力穩定
分析師扎卡雷利(Chris Zaccarelli)指出,通膨在持續受到控制的情況下,聯準會能夠將重點轉移至勞動力市場。若降息政策持續實施且美國經濟不陷入衰退,將對股票和債券市場形成雙重推力,對於利率變動敏感的消費者來說,這也將減少其負債的利息支出。此外,市場對FED降息後的就業市場變化普遍持樂觀看法,這將有助於穩定經濟發展。
聯準會政策影響:降息助推經濟穩定但風險依舊
自9月18日聯準會決議將聯邦資金利率下調0.5個百分點以來,這是自2021年開始升息後首次放鬆貨幣政策的開端。儘管市場認為此次降息對穩定經濟具有積極影響,但也有聲音認為在通膨未完全降至2%之前降息仍過於冒進。聯準會面臨在控制通膨與穩定經濟增長間取得平衡的挑戰,尤其在美國即將進行總統大選的背景下,政策動向也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
市場對未來展望:經濟前景依然謹慎樂觀
儘管通膨數據減弱讓市場對未來的降息抱有更高期待,但專家也提醒,貨幣政策對經濟的影響通常需要數月才能完全顯現,因此對於即將到來的總統選舉及經濟前景,市場態度仍謹慎。FED的政策動向不僅要應對通膨,同時也需著眼於勞動力市場的穩定性,未來的降息計畫將考慮經濟整體的平衡發展,確保經濟不陷入過度刺激或緊縮的狀態。
放大鏡短評
根據目前數據,針對經濟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進行分類:
對經濟有利因素
- 利率:9月降息2碼,加上後續11月、12月有望持續降息,借貸成本降低,企業和消費者更願意進行借貸與消費,推動經濟成長。
- 通膨:8月核心PCE顯示通膨緩和且穩定,有助於促進消費、刺激企業投資、減少債務壓力,促進經濟成長。
- 薪資成長和勞動參與率:8月平均時薪年增率為3.8%,略高於市場預期的3.7%和7月的3.6%,勞動參與率則保持在62.7%,符合市場預期,顯示薪資成長和勞動參與率維持穩定,消費者可支配所得仍穩定,有助經濟成長。
- 消費者信心指數:消費者信心指數上升至70.1,創下5個月以來新高,高於市場預期的69.4,對經濟前景的樂觀期待,對未來收入和經濟穩定性有信心,將更傾向於增加消費,是經濟成長的重要推動力。
對經濟不利因素
- 儲蓄率:儲蓄率降至2.9%,為2008年以來的第二次低點,顯示未來消費者可支配所得可能減少,不利經濟成長。
整體來看,經濟有利的因素強度大過於經濟不利因素,故未來仍有望經濟穩健成長。
延伸閱讀:
【美股盤勢分析】美國消費者信心續強,惟主指跌多漲少(2024.09.30)
【美股研究報告】美光FY24Q4獲利狂升,盤後股價飆逾14%,股價將浴火重生?
【美股研究報告】IP大廠Arm 版稅成長恐受限,股價回溫或是迴光反照?
【市場焦點】美8月PCE前瞻,核心PCE數據恐反彈,降息幅度分歧加劇!
【市場焦點】巴菲特與阿克曼重壓這「兩家」公司,看好零售巨頭!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