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調查顯示逾六成民眾憂心退休金難夠用一輩子,高通膨、醫療費用及資產波動正衝擊退休樂活夢。
美國退休族群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財富焦慮。根據Schroders 2025年美國退休調查,僅有5%的退休者自評「活得像作夢」;相較下,近2成—比例驚人—形容自己「活在惡夢中」。這個落差不只反映美國社會長年積累下來的儲蓄困境,也凸顯退休生活正在被多重壓力撕裂。聯邦儲備統計:僅3.2%的退休者存有百萬美元以上退休資產,遠不及多數人預期的舒適生活門檻。
首先,持續高漲的通膨正侵蝕退休族的購買力。超過8成受訪者表示,生活成本日益攀高是主要財務壓力來源,近半數坦言日常開銷比預期高出許多。根據Fidelity研究,一名65歲退休者在2025年平均需負擔17萬2500美元醫療費,遠超出大多數人的安排。醫療費用不只佔去他們15%左右的退休收入,超半數受訪者還誤以為Medicare可完全承擔醫療開銷,實則不然。
退休族也普遍缺乏對資產壽命的長遠規劃。調查顯示,高達7成擔心資產用盡,8成則害怕市場回檔一夕毀掉退休金。多數人對資產運用、提領策略,以及投資組合如何因應市場波動,認識有限。像ChatGPT等新科技工具開始被建議用於預估長壽與財務需求,協助退休族面對提領率、通膨與健康支出不斷變化的挑戰。
為避免重蹈「活得比財富久」的覆轍,專家建議即早規劃退休數字,精算每月存款目標,利用401(k)或IRA帳戶,善用複利與長期投資優勢。經過科學模型與個人化預算管理,並結合如低成本ETF、部分股債配置(如NVDA、MSFT類成長型股票),可幫助資產追上甚至跑贏通膨,減少失誤的風險。
此外,現代退休規劃不僅要求積極儲蓄,還得為突發狀況建立緊急預備金。健康問題、家庭變故甚至地區房價波動,都可能讓資產安全產生動搖。隨著美國壽命與醫療費不斷上升,以及退休理財知識普及不足,未來的退休生活已不再只是早年所謂「安枕無憂」—而是需要高度靈活度,及持續檢討調整方案來應對不確定的世界。
總結來看,美國退休金危機源自結構性通膨壓力、醫療費用高漲及市場風險。對投資人而言,提早開展組合式、動態調整的財務規劃,並定期檢視現行方案,是跨入舒適退休的關鍵。面對資產長壽化的新挑戰,理財素養、保險工具與科技輔助已成不可或缺的新一代解決方案。
點擊下方連結,開啟「美股K線APP」,獲得更多美股即時資訊喔!
https://www.cmoney.tw/r/56/9hlg37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